下图所示为某时期部分国际知名报刊集中报道的头条新闻(封面故事)。该事件如此受关注主要是因为 A.中美两国领导人实现首次历史性会晤 B.美国支持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建交使紧张的国际局势得以缓解 D.冷战格局下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A.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 B.民族工业在炮火洗礼中迅速发展壮大 C.西南地区是中国抗战时期的大后方 D.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因此发生改变
|
|||||||||||||
“或入園中,拖出袁来还我國;余立道上,不堪回首望前途。”与该对联创作直接相关的背景是 A.武昌起义中华民国诞生 B.清帝退位王朝统治结束 C.帝制复辟共和政体遭破坏 D.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兴起
|
|
1859年,洪仁玕提出由私人集资筹建“书信馆”,并用火车运送邮件,“以通各色家信”。这反映了 A.太平天国大力推行近代化 B.洋务派试图发展近代邮政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 D.先进中国人主张学习西方
|
|
清代学者吴定说:“道学之名,不见于经。自《宋史》创立道学之传,以尊濂、洛、关、闽诸贤,一时从其游者,罔非沐仁浴义,暗然为心性之谋,何其盛也。”由此可见宋元之际 A.道教形成众多流派 B.道家与儒家思想交锋激烈 C.理学成为儒学正统 D.儒学经典开始成为科考内容
|
|
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这一现象突出反映当地 A.农业经济结构较合理 B.农业生产受市场主导 C.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
汉设刺史(官秩为六百石),其“问事”范围包括“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二千石违公下比(勾结),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由此可见该制度 ①意图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②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具有“以卑监尊”的特点 ④基本消除了官场腐败现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
胡适说:“民间的小儿女,村夫农妇,痴男怨女……都是文学上的新形式与新风格的创造者,这是文学史的通例。”下列作品最符合这一“通例”的是 A.《国风》 B.《离骚》 C.《红楼梦》 D.《狂人日记》
|
|
(16分)18世纪到19世纪英法等国的历史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材料一 一切特惠或限制的制度,一经完全废除,最明白最单纯的合乎自然的自由的制度就会树立起来。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 总之,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 ——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第544条:“所有权是无限地利用并支配物品的权利,但利用以不受法律禁止为限”。 第545条:“除非供公用并有公正的赔偿,不得强迫任何人放弃自己的财产”。 第1101条:“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法国《拿破仑法典》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亚当·斯密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8分) (2)材料二体现了哪些法律原则?(4分)结合所学阐述《拿破仑法典》颁布的意义。(4分)
|
|
(22分)解读、比较、概括是历史学科的三项重要能力。 材料一 1903年,上海英租界的《苏报》先后刊出邹容和章太炎宣传革命排满的文章。租界当局应清政府要求,逮捕了章太炎、邹容等人。先后在租界对“苏报案”进行了七次会审。主审是上海地方官员,原告是清政府,被告是邹章等人。原告和被告都聘请了西洋律师,陪审员是英国领事及公使团。经过七次会审后清政府宣布章、邹二人“阴谋颠覆政府”罪名成立。可公使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判决无效。双方继续对峙了两个月之久。1904年初,公使团方面表示,如果再不结案,就要将在押嫌犯释放。清廷担心竹篮打水,只好再次让步。最后,庭外做出终审判决: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两年。历时将近一年的“苏报案”终于画上了句号。 ——《百家讲坛》杂志 材料二
材料三 1982年全国人大颁布了新的宪法,之后进行了修正与补充。 1993年宪法修正案,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改革开放”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写入了宪法;将“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9年宪法修正案,把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等写进了宪法。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解读近代上海租界的司法现象。(8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比较两种版本,指出对抗日战争初期表述的不同之处。你如何看待两种不同的表述?(8分) (3)根据材料概括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表现。(6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