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后,美国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大学、公司、五角大楼三方协调进行研究和开发的科学一工业一军事联合体。苏联也启动了类似但却独具特色的科研工程,往往是一些秘密建起的与外部世界近乎隔绝的科学城。这些开发研究工作的深层驱动因素是( ) A.冷战格局下的霸权争夺 B.军工转为民用经济的需要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
1876年12月法国新任命的内阁总理茹尔·西蒙在两院亮相,当他站在众议院的讲坛上时,他先是大声标榜:“我完全是一个共和派”,继而又小声补充道:“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当他站在参议院的讲坛上,他先是低声说道:“我完全是一个共和派”,然后又立即拉直嗓门表白:“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西蒙这样说,折射出当时法国( ) A.总理与皇帝共掌行政权 B.保守派与共和派斗争激烈 C.共和派在两院都占据压倒性优势 D.议会两院的政治立场已趋向相同
|
|
14—17世纪,西欧出现的时钟、玻璃、眼镜、望远镜和显微镜等一系列代表性技术成果,主要缘起于大众的世俗生活。可见( ) ①世俗生活是文艺复兴的社会基础 ②技术发明彻底冲破了宗教束缚 ③科学理论是技术进步的前提条件 ④技术革新蕴含着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
古代希腊公共空间发达,至今尚存的神庙、露天剧场、体育场等即是证明,但私人空间却备受限制,如公民不参加“共餐制”,即丧失公民权。据此可知,古代希腊( ) A.重视公民参政意识的培养 B.人人享有平等的参政权 C.个人生活完全从属于城邦 D.公民权缺乏法律的保障
|
|
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小说、诗歌、电影、服饰、口头禅、习性、建筑……一波波地涌人中国,对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影响几乎附着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女人穿起苏联式的布拉吉,俄语成了最热门的外语……。这些现象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①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发展 ②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③苏联文化更适应中国人习惯 ④新中国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热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
下图所示外事活动表明,中国( )
A.赢得了对日作战的决定性胜利 B.与亚洲各国建立了睦邻友好关系 C.力图获得国际支持重塑大国地位 D.取得了重建亚洲秩序的主导地位
|
||
1937年,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回忆:“吾父在日,无日不思返浙江原籍。吾辈则乡土观念较轻,以为吾中国人自命为中国人足矣,于此中复自画为某省某县人,有何意义?”据此可知,任鸿隽( ) A.较之先辈乡土观念较轻 B.有“中国”观念无乡土意识 C.志在抗日无暇顾及乡土 D.认为省县户籍管理没有意义
|
|
一年前,郑观应出版《盛世危言》,“危言”前一定要加上“盛世”,不敢说已是衰世;一年后,严复却在《救亡决论》中响亮地喊出“救亡”的口号,自这时起的半个世纪内,“救亡”成为中国人最关注的问题。导致这一剧变的重大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
|
1793年跟随马嘎尔尼访华的斯当东发现,“中国人对于皇帝的崇拜真是五体投地,任何些微小事涉及到皇帝都要引起大惊小怪”,“广大臣民心中,除了皇帝而外,世界上所有其余都无足轻重”。他的发现反映了( ) A.清朝高度的皇权专制 B.清代中国极高的世界声誉 C.乾隆皇帝非凡的个人魅力 D.皇帝是清朝臣民日常生活的中心
|
|
吕思勉说:“汉世宰相权重而体制亦崇。自东汉以后,其权乃移于尚书。魏晋以后,又移于中书。刘宋以后,又移于门下。”这一论述反映出( ) ①君权对于相权的限制和侵夺 ②君主专制统治的逐渐弱化 ③三省制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 ④内朝压制外朝的变化趋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