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课题时,要给以下图片选一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美苏冷战 B.和平与动荡并存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
|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文中“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不包括 A.不结盟运动兴起 B.欧洲共同体形成 C.日本崛起 D.华约组织建立
|
|
1972年,尼克松访华,《华盛顿邮报》评论说:“如果尼克松先生透露他要去月球,也许不会在公众中引起这样大的反响。这简直超出任何想象。”该事件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A. 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 B. 推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C. 遏止苏联霸权主义行为 D. 发展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
|
一位美国记者评价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位记者说的会议时间及地点应该是 A.1955年万隆 B.1950年莫斯科 C.1954年日内瓦 D.1971年美国
|
|
“目前,英国驻香港总领事柏圣文(Seephen Bradley)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到,让他感受最深的是香港的不变——回归十年,繁荣不改。”究其原因是 A.香港政治经济基础好 B.有利的外部环境 C.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 D.香港人的勤劳
|
|
1980年8月,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 A. 完善人民政协制度 B.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法》 D.发展村民选举制度
|
|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道: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材料中的“愿望”应该是 A. 实现共产主义 B.推翻沙皇专制 C.建立苏维埃共和国 D.获得“面包”与“和平”
|
|
某班同学在学习巴黎公社这段历史时,对巴黎公社产生了以下四种认识,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A.公社反映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呈下降趋势 B.公社是当时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C.公社是各种偶然因素促成的一个特殊事件 D.公社如果建立工农联盟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
|
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下列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 A. 1949—1956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 D.1978—1988年
|
|
近代《华西晚报》的一篇评论认为:“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此事件应是 A. 国共一次合作 B.西安事变 C.重庆谈判 D.北平谈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