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智者不以无过为喜,人之大德在于改过,作一新人。”王阳明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

A.勉励人谨言慎行,避免犯错

B.说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C.指出智者以有过为喜,以重生为荣

D.强调知过改过,日新月新的重要性

 

南宋的乾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书院的指导思想是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在教学方面,提出“循序渐进”,“学思并进”、“慎思审择”等原则,由此可知(    )

A.该书院的理念倾向朱熹的理学         

B.该书院受陆九渊的影响最大

C.该书院的宗旨有与朝廷对抗的内容     

D.该书院的教学方法完全独创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    )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钱穆说:“宋朝的时代,在太平景况下,一天一天的严重,而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士大夫社会渐渐萌茁……由于当时士大夫之觉醒促进了在朝的变法运动”。宋朝时期最符合钱穆所讲的“自觉精神”的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明道救世,经世致用

 

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日:‘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春秋繁露》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材料体现了

A.天人感应思想         B.制天命而用之   

C.阴阳五行学说         D.封建等级思想

 

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这是因为

A.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B.“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

C.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

 

“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天下之士,什什伍伍,戴破帽,骑蹇驴,未到门百步,辄下马奉币刺,再拜以谒于典客者,投其所为之文,名之曰“求知己”。如是而不问,则再如前所为者,名之曰“温卷”。如是而又不问,则有执贽于马前,自赞曰“某人上谒”者。

————唐《文献通考》卷二九《选举二》

材料三    宋代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试”。……全国性的选拔考试,即省试,由皇帝临时任命主考官。……皇帝亲自主持的殿廷复试,称之为“殿试”,经殿试而最终录取者,即为“天子门生”。

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或会见亲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注:糊名)、“誊录”。

据学者统计,唐代290年,共取士6603人。……两宋310年,仅正奏名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当时的135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以及太学三舍考选等途径获得出身的。(注:宋代科举考试录取时,分“正奏名”与“特奏名”两类。经过中央省试合格的举人,称“正奏名”;因多次落地且年高而在殿试时另立名册、受到特殊照顾者,称“特奏名”。整个宋代特奏名录取数目,大约占全体录取数的45%左右。)

————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三卷和《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四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2分)

(2)概括材料二中唐朝科举存在的现象,试说明其不利影响。(4分)

(3)据材料三,说明宋代科举考试的特点。(2分)

(4)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三,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6分)

(5)据材料四,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4分)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55736/68464) 首页 上一页 55731 55732 55733 55734 55735 55736 55737 55738 55739 55740 55741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