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 )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
|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灾难,但危机也是转机,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这场战争使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不包括( ) A.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B.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重其器”转变到“重其制” C.列强侵华由欲灭清王朝为主转变为以华制华、扶持清政府 D.救国之路的主要探索者由开明地主、农民转变为资产阶级
|
|
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
|
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所言:“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上海兴”是在下列哪次战争之后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应该是下列何者 ( ) A.汉代的尚书令 B.唐代的门下省长官 C.明代的内阁首辅 D.清代的议政王大臣
|
|
元朝在秦朝以来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行省制。关于这一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 ) ①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②是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
|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
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 )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
|
公元前782 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 ) A.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摘编自罗素《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 “政体”这个名词的意义相当于“公务团体”,而公务团体即是每一城邦“最高治权的执行者”,最高治权的执行者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少数人,又可以是多数人。……政体(政府)以一人为统治者,凡能照顾全邦人民利益的,通常就称为“王制(君主政体)”。凡是政体以少数人,虽不止一人而又不是多数人,为统治者,则称“贵族(贤能)政体”。 ……以群众为统治者而能够照顾到全邦人民公益的,人们称它为“共和政体”。 ……僭主政体以一人为治,凡所设施也以他个人的利益为依托;寡头(少数)政体以富户的利益为依托;平民政体则以穷人的利益为依托。三者都不考虑城邦全体公民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三】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亚里士多德在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 (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分类情况。说明他分类执行的标准。判断古希腊著名城邦国家雅典践行的是哪一种政体?(6分) (3)谈谈你对材料三这句话的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