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几句话应该出自 ( ) A.《海国图志》 B.《变法通议》 C.《民报》 D.《青年杂志》
|
|
明政府明文规定:“贡船者,法所许,市舶之所司,乃贸易之公也;海商者,王法之所不许,市舶之所不经,乃贸易之所私也。”(邓钟《筹海重编》)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明政府全面禁止对外贸易 B.明政府严格限制官民对外贸易 C.明政府允许朝贡贸易,禁止民间对外贸易 D.明政府鼓励有组织的对外贸易,打击私自出海贸易
|
|
2009年10月,湖南石门县在对一座宋代瓷窑进行抢救性发掘过程中,出土2种类型的宋代完整生活瓷器7件。以下对这批瓷器的评述,正确的是 ( ) A.极有可能是专为宫廷烧制的 B.胎质坚硬,釉色为青色 C.外壁可见阿拉伯文图案 D.其中有两件为西餐用具
|
|
(宋仁宗景祐元年五月,程)琳上疏,论:“兵在精不在多,河北、陕西军储数匮,而招募不已。其住营一兵之费,可给屯驻三兵。昔养万兵者,今三万矣。……天地生财有限,而用无纪极,此国用所以日绌(短缺)也。”对此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程琳建议减少军队员额 B.程琳认为国用日绌的原因是冗兵、冗官、冗费 C.程琳认为过量的兵员虚耗了国库储备 D.程琳认为北宋军事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弊端
|
|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他在自传中解释“六一”的由来说:“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文中的“三代”是 ( ) A.泛指欧阳修的祖上 B.夏、商、周 C.战国、秦、汉 D.秦、汉、唐
|
|
“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名山名水名人更因名人而名”。这副镌刻在南阳医圣祠的对联,称颂的是 ( ) A. 贾思勰 B.孙思邈 C.张仲景 D.李时珍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和中原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中原文化和族体也不断向边疆扩散,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输送到边疆,中原与边疆互相交流,不断丰富,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原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 ——吴仕民《民族问题概论》 材料二 (张骞通西域后)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就物产方面说,家畜有汗血马,植物油、苜蓿、葡萄、胡桃、蚕豆、石榴等十多种,这些物产的输入,给中国增加了新财富 。就文化方面说,有乐器乐曲的传入。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 材料三 回纥人的服饰在唐朝广大人民中产生了深刻影响,有一段时期,回纥衣装成为社会的流行服。中唐诗人元稹在诗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唐朝宫廷妇女喜好在脸上化装着日月形膏痣,耳上带着耳坠,这也是吐蕃妇女原有风俗。 ——张岱年、季羡林《中国全史﹒中国隋唐五代习俗史》 材料四 北方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期)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特点。
(2)据材料二、三概括古代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了中华文化?(5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少数民族统治者“行汉法”的根本目的和影响。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代长安“万年(县)领(朱雀门)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长安(县)领(朱雀门)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长安志》卷7)。“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会要》)。唐政府对于法定设置的市,分设市令负责管理。例如“京都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丞为之贰”(《唐六典》)。 材料二 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燕翼诒谋录》 材料三 潘楼街……南通一巷……是金银彩帛交易之处。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听闻。 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新封丘门……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有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瓦肆(娱乐场所)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东京梦华录》 材料四 王晏出至草市,马惊走,鼓步从车而归。 (雍州刺史张欣泰发动叛乱,鄱阳王萧宝夤狼狈逃亡三日)戎装诣草市尉,尉驰以启帝。 ——《南齐书》卷19《五行志》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唐朝的“东市”和“西市”是什么场所?概括唐代“市”的基本情况。 (4分)
(2) 据材料二、三,与唐朝长安相比,北宋东京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概括当时东京商业繁华的重要表现。
(3)据材料四,何谓“草市”?最早出现于何时? “草市”与“市”有何区别?(6分)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材料二 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土地所有权。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4分)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2分)
(4)上述材料旨在说明什么的变化?指出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
|
12世纪中期,我国境内并立的政权,除吐蕃诸部和大理以外,还有 A.南宋、西夏 B.辽、北宋、西夏 C.南宋、金、西夏 C.辽、北宋、西夏、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