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下列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
|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 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 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第二次工业革命
|
|
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图所示的分界线。 这意味着 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 D.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
|
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 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
|
右图是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里的著作《根》的书影。书中讲到18世纪60年代,西非少年昆塔在独自外出时,被白人抓走,与其他黑人一起被贩卖到美洲。上述情景反映了 A.圈地运动 B.黑奴贸易 C.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
|
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地理大发现”,从而引起“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不包括 A.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 B.美洲的烟草、中国的茶叶等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C.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D.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
|
|
右图是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1552-1610)向明朝皇帝进贡的《坤舆万国全图》。该图绘制时间应该是在 A. 新航路开辟前 B. 新航路开辟后 C.工业革命时期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
|
阅读有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2009年12月7~19日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中心议题是“低碳、减排”。这恰好反映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的环保、应对灾害等科学、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古代似乎很早就开始了(环境保护方面的)“作制”“立政”。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古代很早就设立“虞”,据说在舜曾让“益”任此职。荀子指出:虞师的责任就是“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周礼》提到的有“泽虞”、“兽人”、“迹人”、“山师”、“川师”等管理自然资源的职官;《吕氏春秋》也提到“野虞”、“水虞”和“渔师”等类似的官名。 此外,人们很早就设定了相关的礼仪制度来规范相关的行为来使生物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除《国语》、《左传》提到的古制之外,《周礼》和《礼记》都有不少这样的条文……至迟在进入战国以后,人们还在礼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法律来确保生物资源得到保护。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有关这方面的最早法律是秦代的“田律”。这条法律见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内容如下:“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瞙瞚(卵),毋□□□□□□(注:□表示字迹不清楚)毒鱼鳖,置瞤罔(网),到七月而纵之。维不幸死而伐绾享(即棺椁)者,是不用时。” …… 很明显,要有效地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古人很自然地要利用生物的上述特点来为自己的生存服务。换言之,适时的生产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于是“顺天时”的重要观念就产生了。其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只有顺时而动的生产措施有利于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发挥周围生态系统的产出功能。因此,古人认为只有顺天时,才能和天(自然)协调。而和自然协调好了才能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效益。因此,古人将适应自然规律,进行相关的生产活动放到一个很高的地位。……后来虽然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减弱了对野生生物资源的直接依赖,但是,野生生物资源在保证人类生活资料的稳定供给以及维持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然生物资源在先秦时期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对之进行合理开发和采取合适的管理很自然就被提到古人的议事日程。 ——罗桂环《中国古代环保意识》 材料五: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有权过一种与自然和谐的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为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部份,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是相互依存和密不可分的。 ——《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 (5)根据材料四,简述中国古代在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重要措施?(6分)并分析古人朴素环保意识产生的原因有哪些?(4分) (6)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古人朴素的环保意识与现代环保意识的主要区别,(4分)并简要分析产生这些区别产生的原因。
|
|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早在封建社会就已存在。近代资本主义产生后,民族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左传》记载:“商不谋夏,夷不乱华。” ②乾隆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从今天的角度看,材料一中两个“夷”字含义有何不同?材料反映了乾隆帝怎样的民族观?(2分)
材料二:自从拿破仑从莫斯科撤退之后,战争的全部性质就改变了。在此以前,除在西班牙外,与他对抗的都是一些旧王室;而在此以后,对抗他的却是普通民众了。正和他自己的青年时期一样,法国革命唤醒了法兰西的民族精神,使法国人民获得自信自强的精神。 —《西方军事史》 [英] J.F.富勒 (2)结合史实说明“法国革命唤醒了法兰西的民族精神”。为什么把莱比锡战役称为“民族之战”?(2分) 拿破仑背负着“法兰西的民族精神”,却最终败于莱比锡的“民族之战”,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材料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形成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另一方面,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念,而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梁氏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又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梁启超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他于1902年2月—4月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光明日报》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和目的?(4分)
材料四:“国家的安定,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和谐,是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我们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而作的奋斗,分析这一新型民族关系的主要作用。
(5)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抗日战争丰富了民族主义观念的哪些内容?(2分)而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人民在实现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又取得了什么突出成就?(2分)
(6)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丘吉尔曾经说“和平是恐怖生出来的健壮的孩子”。此话生动揭示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特点。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恐怖威胁有利于实现和平 B.脆弱的和平会被恐怖所打破 核恐怖平衡维持了和平局面 D.核武器给世界带来了和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