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根源是: A.政治上权力的不平等 B.经济上平民处于受剥削地位 C.平民因债务问题沦为奴隶 D.贵族政治专权与经济压榨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美国是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材料二 伊克斯日记记载了1941年9月美国部长联席会议的情况:“话题转到俄国的黄金储备上来……显然我们是在力求趁他们的黄金没有告罄之前全部把它弄到手,以抵偿我们提供的货物。从此刻起,我们对苏联采取了租借法案。” 材料三 1941年8月,大西洋会晤中,丘吉尔建议罗斯福发表一个照会,表示:“日本向太平洋西南地区的任何程度的进一步推进,将会造成美国政府被迫采取反措施,甚至导致美国和日本发生战争的局势。”罗斯福私下的反映是:“他(丘吉尔)要我们支持他。现在他对东方——香港、马来亚、印度、缅甸很不放心。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他的恐吓日本的坚决要求,因我们尽一切可能不给日本有进攻我们的任何借口。” 回答: (1)材料一中的“民主国家”指的是哪些国家?(2分)罗斯福的这个口号表明什么立场? (2分)举出在1941年12月之前美国支持、援助反法西斯国家的相关史实两例。 (2)材料三中,丘吉尔的目的是什么?(2分)为什么罗斯福要拒绝丘吉尔的建议?(2分) (3)分析上述材料可以看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采取了一些什么措施?(4分)美国采取这些措施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2分)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这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 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 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老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 材料三 国际联盟之宗旨为: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了长久的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一战爆发前期西方民众与国家对战争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三,格老秀斯和《国际联盟盟约》对战争的主张或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4分)试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的直接原因。它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世界局势又产生怎样的影响?(2分)
|
|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共同点是 ①都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 ②都宣称维护世界和平 ③都是由少数大国提议组建的 ④都受到美国的操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
|
右表是海湾战争中参战双方伤亡情况统计,对此表数据成因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多国部队使用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B.多国部队的军事技术占据绝对优势 C.伊拉克军队在溃败过程中自相残杀 D.伊拉克军队缺乏训练,毫无战斗力
|
||||||||||
下列关于海湾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其国际大背景是两极格局解体,中东地区原有力量均势失衡 ②直接起因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拒绝从科威特撤军 ③“沙漠风暴”行动沉重打击了伊拉克军队,严重削弱了其战斗力 ④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向传统战争观念提出了挑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
以下不属于海湾战争中使用的新式武器是
|
|
在艰难的中东和平进程中,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先后被极端主义分子刺杀。他们遇剌的共同原因是 A.中东地区存在着极端民族主义势力 B.在“六日战争”中遭遇严重失败 C.倡导“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 D.同意接受“贝尔福宣言”
|
|
阿拉伯国家表现出团结一致的精神,以石油为武器,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禁运是在 A.巴勒斯坦战争中 B.苏伊士运河战争中 C.“六日战争”中 D.“十月战争”中
|
|
造成中东地区战争频繁、和平进程艰辛的因素有 ①地理位置 ②民族、宗教矛盾 ③资源丰富 ④大国干预 A.①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