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中,哪一项是对“八七会议”决议的发展 A.根据地建设 B.武装斗争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土地革命
|
|
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制定土地政策的理论依据是 A.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 B.农民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革命性最坚决 C.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中共是代表农民阶级利益的政党
|
|
我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最早使用右图这面旗帜,应该是在 A.南昌起义时 B.湘赣边秋收起义时 C.三湾改编时 D.井冈山会师后
|
|
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过:“……哎!一九二七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三大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 B.找到“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 提出抗日反蒋的主张
|
|
近日,胡锦涛主席对全军部队呼吁,显示中国军队的成长和壮大,是与弘扬军队听党指挥、服务人民和英勇善战的三大优良传统分不开的。其中“确定军队听党的话”是在 A.南昌起义之后 B.秋收起义之后 C.文家市决策之后 D.三湾改编之后
|
|
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A.“二七惨案”的教训 B.农民运动的成功经验 C. 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D.中国工农红军的建立
|
|
下列人员中参加“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起义的有 ①周恩来 ②朱德 ③刘伯承 ④邓小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
材料一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按照大久保利通的殖产兴业计划,政府直接从西方拿来了法国式的缫丝场、德国式的矿山冶炼厂,英国式的军工厂。除了购买机械,政府还聘请了大量国外技师。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迅速向工业化迈进的日本,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公历取代了农历,元旦取代了春节;天皇带头吃起了牛肉,官员们穿上了燕尾服;理发馆的生意开始忙碌起来,男人们剪掉发髻,修剪成西式短发。有一首打油诗这样形容:“敲敲短发蓬松的天灵盖,文明开化的声音就响起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与此同时,日本实行了果子酱政治改革,以便至少为自己提供议会制政体这种装饰品。首先成立了内阁和枢密院,然后,按正式仪式于1889年颁布了宪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日本改革的原因和成果。
(2)材料二、三、四分别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日本的近代化进程?(6分)
|
|
“三农”问题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废除农奴制,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又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有关法令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简要指出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颁布后,俄国农民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令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法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师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的社会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