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物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膜都含有脂质和蛋白质 B.生物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C.生物膜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生物膜只存在于真核细胞中
|
|
下列有关真核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的过程在膜上进行 B.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 C.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生物膜上脂质的种类和数量 D.生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相互联系
|
|
蝎毒“染色剂”氯代毒素(Chlorotoxin)由蝎子毒液中的一种蛋白质经人为加工制成,它可以选择性地“绑定"癌细胞,使癌症手术更加容易、有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蝎毒“染色剂"氯代毒素可能被癌细胞的某些特异性蛋白识别 B.蝎子毒液中的这种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和分泌需要线粒体 C.蝎毒“染色剂"氯代毒素由蝎子细胞的核糖体合成 D.氯代毒素能选择性地“绑定”癌细胞,方便制定医疗方案
|
|
下图为神经元的部分膜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①具有识别和免疫功能 B.细胞膜的选择透性与②、⑤有关 C.A面为膜内侧,B面为膜外侧 D.③为磷脂分子亲水性头部,④为磷脂分子亲脂性尾部
|
|
不同生物含有的核酸种类不同。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同时含有DNA和RNA,病毒体内含有DNA或RNA,下列各种生物中关于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的描述正确的是( )
|
|||||||||||||||||||||
现有足量的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3种氨基酸,它们能形成的三肽种类以及包含3类氨基酸的三肽种类分别最多有( ) A.9种,9种 B.6种,3种 C.18种,6种 D.27种,6种
|
|
螺旋藻属于蓝藻,其营养成分和生理活性物质最丰富、最全面、最均衡,被誉为“生命营养库”。下列关于螺旋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B.不进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C.细胞中没有核糖体 D.遗传物质是DNA
|
|
出芽酵母的生活史如图1所示,其野生型基因发生突变后,表现为突变型(如图2所示).研究发现该突变型酵母(单倍体)中有少量又回复为野生型表现型,请分析回答: (1)依据图2和表1分析,A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相应蛋白质的合成 ,进而使其功能缺失. (2)研究者提出两种假设来解释突变型酵母回复为野生型表现型的原因. 假设一.a基因又突变回A基因。 假设二.a基因未发生突变,编码能携带谷氨酰胺的tRNA的基因B突变为b基因(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在a基因表达过程中,b基因的表达产物携带的氨基酸为 ,识别的密码子为 ,使a基因指导合成出完整的、有功能的蛋白质。 (3)为检验以上假设是否成立,研究者将回复后的单倍体野生型酵母与原始单倍体野生型酵母进行杂交,获取二倍体个体(F1),培养F1 ,使其减数分裂产生大量单倍体后代,检测并统计这些单倍体的表现型。 ①若的单倍体子代表现型为 ,则支持假设一。 ②若的单倍体子代野生型与突变型比例为3:1,则支持假设二。F2的单倍体子代中野生型个体的基因型是 ,来源于一个F1细胞的四个单倍体子代酵母细胞的表现型及比例可能为 。
|
|
在微山湖中绿藻和蓝藻等是鲤鱼及沼虾的食物来源,其中沼虾也是鲤鱼的食物.图甲表示绿藻与蓝藻对N、P的吸收量及时其体内藻毒素含量的差异,图乙表示不同体长鲤鱼的食性比例. (1)该湖泊中鲤鱼与沼虾的种间关系是 。 (2)假设该生态系统中除微生物外只存在鲤鱼、小虾、藻类,据图乙可知,当鲤鱼体长为4.2cm时,若要增重24kg,则最少需要藻类 kg. (3)为了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治理水体污染,先培养藻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再构建食物链快速去除藻类,具体措施. ①治理磷元素富营养化的碱性水体,应该选择较理想的藻类是 ,理由 。 ②现要投喂鲤鱼去除(1)中的藻类,投喂鲤鱼的体长应该大于4.2cm,因为该体长的鲤鱼
|
|
美国神经生物学家埃里克·坎德尔因对海兔缩鳃反射的习惯化和敏感化的杰出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敏感化是指人或动物受到强烈的或伤害性刺激后,对其他刺激的反应更加敏感。下图1表示海兔缩鳃反射敏感化的神经调节模式。图2表示短期敏感化前后有关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生理变化。 (1)图1中最简单的反射弧只含有 个神经元,海兔缩鳃反射弧中的效应器为 。若在图1中的c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图中a、b、d三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是 处。 (2)图2显示,当海兔受到强烈或伤害性刺激后,易化性中间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5-HT,这种信号分子与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上的 结合后,引起内流量增加,从而使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发生易化,即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量 。 (3)如果实验中不小心将海兔缩鳃反射效应器中的某一处损坏,刺激喷水管时鳃不再发生反应。此时,若刺激图1中的a处,在运动神经末梢的最末端检测不到电位变化,表明 受损;若直接刺激鳃,鳃没有反应,表明鳃受损;若 ,表明运动神经末梢与鳃的接触部位受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