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并且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疾病.最新研究表明,其致病机制是核孔复合物的运输障碍.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核膜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房颤的成因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异常有关 B.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核孔数目很少,因此红细胞代谢较弱 C.核孔运输障碍发生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编码核孔复合物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 D.核孔复合物是DNA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的通道
|
|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由若干个单体组成,组成元素都有C、H、O、N B.生物大分子合成时都需要模板并消耗能量 C.某些生物大分子能存在于内环境中维持渗透压 D.均要通过载体蛋白的转运才能进入细胞内,并且要消耗能量
|
|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 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 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 .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 和 (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 ,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
|
根据如图,回答下列与生态有关的问题. (1)若图1是碳循环示意图,则丙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 .若图1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 . (2)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关系如图2所示,设E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为1×106KJ;B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为2×104KJ,D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是2.5×104KJ,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则A的能量值是 KJ. (3)图3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向蛙类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图中的④表示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图中①②表示的含义分别为:① ,② .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蛙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 (填“K”或“K/2”),此时蛙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是 . (4)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是 ,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这种信息属于 信息.
|
|
如表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营养级生物,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内未被呼吸消耗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102kJ/m2/年)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此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表中的 生物开始的,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 . (2)能量从第Ⅱ营养级传递到第Ⅲ营养级的效率是 (保留一位小数).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100%流到其下一营养级的原因是:该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一部分是 ,一部分是 还有一部分是 . (3)从能量输出和输入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将会 .其原因是 .
|
|||||||||||||||||||||||||
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到美国的一个岛屿.经跟踪调查绘出环颈雉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该岛屿上的环颈雉构成一个 ,A﹣B段由于 ,种群增长不明显. (2)D﹣E,从生物因素看,随种群密度的增长,个体间由于 加剧,以及该种群的捕食者增加,导致该种群的 降低, 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3)EF段表示稳定期,其种群净增长率为 ,种群数量 ,该岛屿上环颈雉的最大数量为 左右.
|
|
题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
如图是某人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y),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0.96×103kJ/m2•y B.由生产者,I、Ⅱ、Ⅲ、Ⅳ构成的捕食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C.I为第一营养级,Ⅱ为第二营养级,两者这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5.6% D.在生物圈中,除了全部的微生物,一些腐生动物也属于类群Ⅳ
|
|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证明某种细菌对植物树叶的分解作用,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其共同之处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等份,实验过程保持树叶湿润.其他实验条件和步骤如下表所示.哪种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 ) A.方案一 B.方案二 C.方案三 D.三个方案都不能达到
|
|
“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对生物的影响.如图表示疏于管理的大豆田中,大豆与狗尾草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乙两曲线分别代表大豆和狗尾草两种群 B.t1﹣t5时间内乙种群呈“S”型增长 C.t2﹣t3时间内,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乙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D.该农田中,物种丰富度将逐渐增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