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 A.1:3,1:2:1和3:1 B.3:1,4:1和1:3 C.1:2:1,4:1和3:1 D.3:1,3:1和1:4
|
|
在果蝇杂交实验中,下列杂交实验成立: ①朱红眼(雄) × 暗红眼(雌)→全为暗红眼; ②暗红眼(雄) × 朱红眼(雌)→暗红眼(雌) 、朱红眼(雄)。 若让②杂交的后代中雌雄果蝇交配,所得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应是 A.全部暗红色 B.雌蝇暗红眼,雄蝇朱红眼 C.雄蝇暗红色,雌蝇朱红眼 D.雌蝇、雄蝇中朱红眼、暗红眼各半
|
|
假如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有芒(R)对无芒(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一个纯合矮秆有芒品种与一个纯合高秆无芒品种杂交,F2代中出现矮秆有芒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A.ddRR,1/8 B.ddRr,1/16 C.ddRR,1/16和ddRr,1/8 D.DDrr,1/16和DdRR,1/8
|
|
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四株豌豆体细胞中的两对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乙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 B.甲、丙豌豆杂交后代有四种基因型、两种表现型 C.乙豌豆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2:1 D.丙、丁豌豆杂交后代的表现型相同
|
|
假说一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接近1:1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接近1:2:1
|
|
右图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果蝇的体细胞内有2个染色体组 B.若果蝇的一个卵原细胞产生的一个卵细胞的 基因组成为ABcXD,则同时产生的第二极体 的基因型为ABcXD、abCXd C.据此图就可知果蝇的基因组组成 D.基因型BbXDXd的个体产生各种配子的比例为1:1:1:1
|
|
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已知黄皮基因( Y )对绿皮基因( y )为显性,但在另一白色显性基因 ( W)存在时,则基因 Y 和 y 都不能表达。现在基因型WwYy的个体自交,其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 A .四种 9 : 3 : 3 : 1 B .两种 13 : 3 C .三种 12 : 3 : 1 D .三种 10 : 3 : 3
|
|
已知某一动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种类型的个体,Aabb:AAbb=1:1,且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个体之间能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A.1/2 B.5/8 C.1/4 D.3/4
|
|
果蝇的长翅对残翅为显性,现有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若干。若用它们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条件不是必需的是 A.亲本果蝇必须是未交配过的纯种 B.亲本中的长翅、残翅果蝇的性别不同 C.在子代果蝇羽化前必须除去亲本 D.长翅果蝇作母本,残翅果蝇作父本
|
|
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 A.基因突变和重组 B.自然选择 C.共同进化 D.地理隔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