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人工选择 B.适者生存 C.用进废退 D.定向变异
|
|
关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的有关比较,错误的是( ) A. 均使感染者发烧,因此两者抗原相同 B. 感染不同的人后所引起的患病程度可能不同 C. 感染正常人体后均能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D. 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而改变传染性
|
|
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 ) A.细胞学说 B.分离定律 C.进化学说 D.中心法则
|
|
(原创)(15分)研究人员用一定大小的新鲜菠菜的叶子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试分析回答: (1)指示剂使用麝香草酚蓝,其变色范围是:pH=6.0呈黄色,pH=7.0呈墨绿色,pH=7.6呈蓝色,实验结果如下表,
则试管①指示剂变蓝的原因是 ; 试管③指示剂变黄的原因是 ; ②和④试管在该实验中起 作用。 (2)能进行图一反应的是 试管(填字母)的叶片, 图一中的A、B、C依次代表 ,图三表示该叶片的一个叶肉细胞,则图中不该有的箭头是 。(填字母)。该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 。 (3)若图二是在浓度为0.1%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测得的曲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浓度改用0.3%时重新进行上述实验,在图二中画出其变化的曲线。 (4)下图曲线表示在4种实验条件下测定的不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①0.10%CO2,温度在300C ②0.10%CO2,温度在200C ③0.03%CO2,温度在300C ④0.03%CO2,温度在200C 由实验结果分析得出: 都能影响光合速率 P点的限制因素是 。 (5)为了探究植物体呼吸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人员在不同的温度和空气不同的氧含量下,测定了菠菜叶的二氧化碳释放量,其数据如下表所示(表中为相对值)。请据其分析回答:
该实验数据是在 试管所示实验环境条件下测得的。研究人员在对数据分析时,发现在温度、氧含量分别为 的条件下所测数据最可能是错误的。 (6)表中数据反映出当氧含量从20%上升到40%时,植物的呼吸强度一般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 。 (7)就表中数据分析,蔬菜长期贮藏的最佳环境控制条件是温度、氧含量分别为 。 此条件下植物细胞内二氧化碳的产生场所是 。
|
|||||||||||||||||||||||||||||||||||||||||||||||||||||||||||||
某同学按下表所示制成临时装片进行有关实验。
将上述各组实验材料按表中实验条件进行相关处理后,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分析回答: (1)上述实验中需要的材料用具除显微镜外,还需刀片、镊子、滴管、吸水纸、 (2)A组实验的目的是 ,50%酒精的作用是 。 (3)B组实验的X染液是 , D组实验的Y染液是 ,E组的Z溶液为 (4)在C组实验中,要选取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原因是 。 (5)上述各实验中,一定需保持细胞活性的是
|
|||||||||||||||||||||||||
(原创)(7分)下图是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在“[ ]”内填序号)
(1)结构①是系统的边界,它由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组成。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还有图二所示的 功能。 (2)可能含有水溶性色素的是[ ] _________________。 (3)该细胞无氧呼吸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进行。产物是 (4)将该细胞用甲基绿染色后,呈绿色的细胞结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5)为研究细胞内的各种组成成分和功能,需将细胞器分离。分离各种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 ____。
|
||||
用洋葱鳞片叶表皮制备“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变化。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装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再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B.在盖玻片一侧滴入清水,细胞吸水膨胀但不会破裂 C.用不同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处理细胞后,均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D.当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时,细胞仍具正常生理功能
|
|
分析右图,①②③④所代表的生理过程依次是( ) A.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无氧呼吸、有氧呼吸 B.化能合成作用、乳酸发酵、酒精发酵、呼吸作用 C.光合作用、无氧呼吸、酒精发酵、有氧呼吸 D.主动运输、自由扩散、无氧呼吸、有氧呼吸
|
|
下列实例中,与植物细胞呼吸强度变化有关的是( ) A.水稻白天对K+和对Ca2+的吸收有差异 B.番茄白天和夜晚对Ca2+的吸收量有差异 C.小麦白天和夜晚的吸水量有差异 D.甘蔗白天和夜晚吸水量与吸收PO43-的量不成比例
|
|
①2H2O→〔H〕+O2 ②ADP+Pi→ATP ③CO2+H2O→(CH2O)+O2 ④ATP→ ADP+Pi A.①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③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