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小虎的理想

王海椿

唐小虎经常被周围的人们戏称为唐伯虎。但唐小虎既不会写诗,又不会作画,更没有诗人的浪漫情调。但唐小虎有一个习惯或者叫爱好,还是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其实说起来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唐小虎特别爱干净,爱整洁。

他的举动起初被同事们认为是洁癖,甚至认为他是爱表现。比如,有的同事打扫自己的办公室,走廊上会留下一些拖把没有拧干滴下的水渍,唐小虎就会默默把水渍拖了。单位厕所有雇用的钟点工早晚各清理一次,但单位二十几个人你冲我洗,洗手池难免有污渍,唐虎经常顺手把洗手池的污清擦了。

使同事惊诧的是一天唐小虎和同事去银行办事,银行门口有一泡狗粪,很多路过的人都绕开走,银行的保安也视而不见。唐小虎让同事等一下,他跑到马路对面的报亭买来一份报纸,把狗粪包了,扔到垃圾箱里。

还有一次另一个同事也发现了唐小虎的怪癖,那是个周末,这个同事去看朋友,因为好久没去看这个朋友了,加之街道改建,到了朋友家附近,却找不到路,于是停下来问旁边个正在清理墙上广告单的人。众所周知,大街上、巷道里常见疏通下水道、代办证件之类乱七八糟的广告。当时这个人正在揭一个医疗广告,同事在后面叫:“师傅,请问兰花巷58号怎么走?”这个人回过头来,吓了同事一跳——却是唐小虎。同事惊讶得张大了嘴巴,唐小虎却像没事人似的,说看着碍眼。还感叹道,唉,哪一天这些乱张贴的事才能彻底管好呢?

同事哭笑不得,说唐小虎,这么大的城市,你管得过来吗?

其实,同事不知道的事还有很多。唐小虎家附近有个公园,他每天晚饭后喜欢到公园散步,看到有人随手丢弃的纸巾、易拉罐、饮料瓶,他都弯腰一一捡起扔进垃圾箱。时间久了,他逛公园仿佛不是为了散步而是专为公园打扫卫生的。许多人误认为他是捡垃圾的,他也不生气。

这个城市有一条城中河,河两边的护栏上装了几排霓虹灯管,有关部门称之为“亮点工程”。时间长了,缠绕霓虹灯的铁丝锈蚀脱落,有些灯管就下垂,不在一条线上。一次唐小虎路过城中河堤,发现了这个情况,就取来了钳子、铁丝把灯管一一扶正,重新绑好。恰巧这一天一位领导在一行人陪同下视察市政工程,看到唐小虎的举动,领导亲切地握着唐小虎的手说:“小伙子,干得好,我们市政部门就需要像你这样一丝不苟敬业爱岗的人!”

谁也没想到唐小虎会出意外,事故就发生在城中河河堤边。这一次唐小虎又发现河堤护栏的霓虹灯管有几处因铁丝脱落下垂了,就去重新捆绑,结果有一处漏电,他被电倒后跌落水中,当时没人发现,不会游泳的他就再没能起来!

人们在整理唐小虎的遗物时,发现了他小学时的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我们小时候差不多都写过这样的作文,理想大多是科学家、工程师、作家还有解放军等等。我当时说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人民的售货员,因为我有几次都在我家附近的商店看到一个售货员阿姨随手从大玻璃柜里摸出一颗糖就吃,我想当售货员就可以天天吃糖。当然我不会把心里的真实想法说出来,而是说当售货员是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唐小虎这篇作文,让我震惊了!他说他的理想是“当一名环卫工”。我们不知道小小的唐小虎怎么没听老师的教诲,写上当“科学家”之类的伟大理想,而写当一名环卫工。毕竟我当年写当售货员还有糖吃,而当环卫工除了起早摸黑、流大汗、吃灰尘外还会有什么好处?而那时候他怎么就想起当环卫工呢?难道他所有的行为,业余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圆环卫的梦?

可惜,唐小虎死了,这成了解不开的谜。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讲唐小虎有个习惯是特别爱干净,爱整洁及其举动,为下文写他小学时的理想就是做一名环卫工以及为城市环境的整洁美观而献身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B. 小说批判了用自己的尺度去揣度别人的世俗,同事认为唐小虎有“洁癖”、“爱表现”,实际上他是一个为自己理想奋斗终身的人。

C. 小说通过别人的不理解甚至误解来塑造唐小虎的形象,揭示了他身上那种与庸常的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D. 几个小故事看似没有关联,却张弛有度地控制着小说的发展节奏,最后抛出唐小虎的作文,让读者发现其间的内在联系,显得有滋有味。

2.本文为什么以“可惜,唐小虎死了,这成了解不开的谜”为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3.小说在刻画唐小虎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砚,文房四宝之一,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器具。宋代高似孙在《砚笺》中曾引开元文字中一言“砚者墨之器”。第一次确切地指出砚是一种由墨而生的器物。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墨的出现,也就没有所谓砚,而从研到砚的形制转变,自然也和墨的形制转变有着直接联系。从考古发掘的证据中可以看出,人们最初使用的天然颜料几乎都是块状的不定型物,早期的人造墨则是瓜籽形、螺形或丸形,这些形状的墨块,都不方便用手直接握住研磨,而是需要用研石压住在石研上研磨再调和使用。人造墨的形状直到东汉时期才有所改变,人们为了磨墨方便,将墨的坯料抟攥成馒首形和两头细、中间粗的形状,使其可以直接用手握住在石材上研磨。1965年河南省陕县刘家渠东汉墓中出土了五锭东汉残墨,其中有两锭保留部分形体,这两锭残墨呈圆柱形,系用手捏制成形,墨的一端或两端具有曾研磨使用的痕迹。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捏制成形可以直接与石材相研磨的墨锭。这也是人造墨形制转变的实物证据。当然,墨的形制转变并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造墨工艺技术逐渐成熟的产物。汉武帝“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汉代的经学由此开始得到了极大的发扬,到了东汉时期,除了官方所设太学以外,民间义学、私学兴盛,如《后汉书》中所载:“宽惠为政,劝课掾史弟子,悉令就学。其有通明经术者,显之右署,或贡之朝,由是义学大兴。”至此书写已经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需求,书法“六书”也开始逐步出现并发展。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东汉时期造纸技术首先得到了极大的改进,真正意义上的纸张在东汉时期得到了普及。纸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东汉之前书写存在的“缣贵而简重”的难题,但同时也对其它文房器具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首先是对墨提出要求。三国时期的书法家韦蜒(字仲将)也是有记载的最早造墨名家,在南齐王僧虔《论书》中便有“仲将之墨,一点如漆”之说,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合墨法”条中详细记载了韦蜒的制墨方法,由此推断东汉末期制墨技术已经成熟,而其中胶的加入不仅使墨研成墨汁后短期内不易沉淀更便于在纸上书写,亦是使墨屑得以凝结成块并捏制成型的必要条件。自此制墨技术改进之后,胶也成为后世制墨之必须,宋代晁季一《墨经》中“凡墨,胶为大”便是此意。造墨技术的改进使得墨的形制发生变化,而墨的形制转变也导致研石渐渐失去作用,石研开始逐渐改变形制,墨石直接相研磨从而开始产生对石材性质的需求,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砚台才由此产生。因此,“砚”字的出现很可能有为了单独命名“对石性有要求的研石”的原因因,“砚”的出现也应在东汉时期。从“研”到“砚”的转变,也就开始于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文房器具,宋代高似孙在《砚笺》中第一次确切地指出砚是一种由墨而生的器物。

B. 从某种程度上说,砚随墨生,没有墨也就没有所谓砚,从研到砚的形制转变理所当然地和墨的形制转变有着直接联系。

C. 考古发掘证明,早期的人造墨是瓜籽形、螺形或丸形,这些形状的缺点就是需要用研石压住在石研上研磨再调和使用。

D. 人们为能直接用手握住人造墨在石材上研磨,不得不将墨的坯料抟攥成馒首形和两头细、中间粗的形状。这种形状的墨锭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造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1965年河南省陕县刘家渠东汉墓中出土了五锭东汉残墨中用手捏制成形的两锭残墨,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可以直接与石材相研磨的墨锭。

B. 人造墨形制的转变是在特定历史时期造墨工艺技术成熟的产物。人造墨形制转变有实物作为证据,而这一转变并不是凭空发生的。

C. 汉代的经学从汉武帝采取相关措施始得以发扬光大。到了东汉时期,除了官方所设太学以外,民间义学、私学兴盛,这在《后汉书》中是有记载的。

D. 东汉时期,书写已经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需求,书法“六书”也开始逐步出现并发展。造纸技术首先得到了极大的改进,真正意义上的纸张得到普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汉时期纸的普及,在彻底改变了以前书写存在的“缣贵而简重”的难题的同时,首先是对墨提出了新要求,其次也对其它文房器具提出了新的要求。

B. 根据有关推断,东汉末期制墨技术已经成熟,而其中胶的加入不仅使墨研成墨汁后短期内不易沉淀,更便于在纸上书写,于是胶便供不应求。

C. 晁季一《墨经》中写到“凡墨,胶为大”,这表明造墨技术的改进以后,胶在后世制墨中不可或缺。造墨技术的改进使得墨的形制发生变化。

D. 墨的形制转变导致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砚台产生。这是因为研石渐失作用,石研开始逐渐改变形制,墨石直接相研磨从而产生对石材性质的需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世纪90年代末,上大学不再免费,中国诞生了 “国家助学贷款”。该贷款是无抵押的信用贷款。推出之初曾面对巨大的社会争议:学生们将来还不起怎么办?毕业之后 “玩失踪”怎么办?就是赖账不还怎么办?……当时朱镕基总理明确表态:国家助学贷款产生的呆坏账,可以全部核销!

   20年过去了,一群群“贫困用户”走进校园、走出校园。学子们履约约还款情况如何?是否对得起因家的信任?本报近期派出记者分赴西、中、东部的四川、甘肃、湖北、江苏、天津五省市,深入学校、银行、教育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进行采访,结论是:不良率均多年保 持1%以下,有的不良率甚至多年为0。(2017.12.7(《中国青年报》)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宇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气候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不仅决定着土壤、椬被类型的形成,改变着地表形态,__。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气候已成为一种自然资源, 供人类充分利用,为人类造福。但是,__,有时会带来某些灾害。所以,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__

 

阅读下面的文宇,回答问题

    雾与霾的主要区别包括: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在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雾的相对湿度大于90% ;在的相对湿度小于80% ,相对湿度介于80% -90%是在和雾的混合物,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雾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200米左右,雾的厚度可达1-3千米左右。雾的边界很清晰,过了"雾区”可能就是睛空万里,但是在与睛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雾的相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霾则是黄色、橙灰色。雾一般午夜至清晨最易出现;在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

    根据以上文字,说出雾和霾主要可以从哪六个角度区别(答题时请标明序号):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我们一般所说的“诗经六义”指“风”“雅”“颂” “赋”“比”“兴”。

B.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C. 刘媒《文心雕龙》称《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D. “乐府双璧”指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两部作品。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布达拉宫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掐丝壶瓶、裉雕作品、蜜腊手串、鼻烟壶等多种工艺品,使人应接不暇,惊喜不已。

B. 为了让今天来此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有个良好的环境和舒适的士情,他把黑板用抹布擦了又擦,直到满意为止。

C. 随着中欧班列的开通,中国服装、中国小家电和中国自行车的出口很受外国人喜爱。

D. “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杜甫一家也辗转流离,漂泊西南。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短小精倬的吕厚民,1950年被调到中南海,专门给毛主席和其他中央确导照相,开始了前后12年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②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叙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③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帐,又要学习知识,被弄得左支右绌,狼狈得很。

④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⑤王校长的一席话果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与会的人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⑥在行贿物品中最具“操作性”的就是玉器、书画,这些东西对专家而言有可能是无价之宝,对外行人来说可能一文不值。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④⑤    D. ②③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比兴手法,说自己要佩带繁华美好的服饰,让自身更加芳香高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3)《沁园春.长沙》中,表明作者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临江仙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这首词写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当时词人住在城南长江边的临皋亭。友人马梦得在城东门外为他申请了一块荒地,名曰“东坡”。苏轼还在东坡筑屋名雪堂。这首词记叙了深秋之夜苏轼在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下列对本词鉴赏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两句表现了作者纵体的豪兴。

B.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象童鼻息如雷和词入听到的滚滚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畀。

C. 下片“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一句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 意味,是全词主旨句。

D. “夜阑风静穀纹平",寓情于景,是词人主观世严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

E.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一句使本诗在情感意境等方面超越了《赤壁赋》,比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类似的语句更进一层。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征。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3699/35971) 首页 上一页 13694 13695 13696 13697 13698 13699 13700 13701 13702 13703 1370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