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赝  品

姜铁军

鸿图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王利在北湖边上看中了一块地皮。在市规划局工作的朋友告诉他,按照规划,北湖很快就要修建地铁,到那个时候,这里的地皮可就值钱了。地皮值钱了,房子价格还不上涨吗?王利当然会算这笔账,决定找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黄胜帮忙给协调协调。想请黄胜吃饭,在酒桌上谈这件事情。被黄胜一口回绝了:“中央有八项规定,反对大吃大喝,你就别费心了!”说完就把电话挂断。

王利没想到会碰一鼻子灰,心里想,一定得想个办法让黄胜帮忙。于是托人打听黄胜喜欢什么。很快,那人给王利打来电话:“黄胜喜欢收藏瓷器。”王利说:“我知道了。”放下电话,王利就在心里琢磨,送黄胜什么样的瓷器好呢……

过了几天,王利通过一家快递公司给黄胜寄来一只瓷瓶。王利给黄胜打电话说:“黄局长,这个瓷瓶是清朝的粉彩,你好好留着吧!”

黄胜明白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点点头,说:“地皮的事你听信吧。”

第二天,黄胜叫自己老婆拿着这只瓷瓶,来到市文物鉴定所,请瓷器专家做鉴定。瓷器专家仔细看了看,说:“这个粉彩是假的。”黄胜老婆立马火了:“这不可能,你是不是鉴定错了?”瓷器专家害怕自己看走了眼,急忙找来所里另外两位专家,共同又鉴定了一次,出具了鉴定书:赝品。

黄胜看着文物鉴定证书,给王利打电话,说:“我这地方小,没地方放你送的东西,把那只瓷瓶拿回去你自己收藏吧!”王利赶忙说:“拿回来多不好,你不喜欢就拿到拍卖公司卖了吧!”听到这话,黄胜鼻子差点气歪了,这么个破瓷瓶,还要去拍卖,拿我不识数是不?“啪”地一声把电话摔了。他老婆说:“这样也好,拿拍卖公司拍卖也卖不了几个钱,拍卖公司会给我们作证这是个赝品,省得他反咬我们一口,说拿了他的粉彩不给办事,败坏我们。”黄胜连连点头:“有道理,有道理。”

黄胜就把瓷瓶拿到了拍卖公司参加拍卖。拍卖公司的规矩是,只要有客户拿来东西我就负责拍卖,不保证东西的真假。责任是买家自负。他们也有鉴定师,看了黄胜拿来的瓷瓶,笑着说:“这东西还值得来拍卖吗?怕是不够手续费的。”黄胜心里很恼火,脸色十分难看。拍卖公司鉴定师问黄胜:“这个瓷瓶拍卖底价是多少?”黄胜没好气地顺口说:“五万。”

到了拍卖那天,不少人来参加竞拍。

黄胜拿去的粉彩瓷瓶五万开价,马上有人加到六万,接着被人叫到十万。而后一路攀升,最后被一个买家以九十八万元买走。

黄胜从拍卖公司拿到这笔钱的时候,自己都不相信这是真的。

投桃报李,黄胜给王利开了绿灯,让他以低于市场很多的价格拿到了北湖那块地皮……

事后有人举报,说黄胜受贿,收了房地产商的粉彩瓷瓶,以地皮做交易。

纪委派人找黄胜谈话。黄胜说,王利送给自己一只粉彩瓷瓶不假,就是朋友间的互赠,根本就是一个赝品,不值钱。他拿出了市文物鉴定所的鉴定证书证实自己说的都是实话。纪委又派人到拍卖公司了解情况,拍卖公司证明粉彩瓷瓶确实是一只赝品,值几百元钱。至于买家愿意出高价买走,那是买家的事,谁也管不着。买家看走眼的事在拍卖的时候经常发生。

黄胜没受什么处分,事情过去了。

现在,那只瓷瓶就放在王利家的卧室里,他当痰盂用。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黄胜以“中央八项规定”为由,拒绝了王利请客吃饭,可以看出黄胜还是一位想坚持原则的国土资源局局长。

B. 小说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其中“鉴定瓷器”这一情节是故事的高潮,正因瓷器专家断定这件瓷器是“赝品”,才有了后来拍卖“赝品”等故事情节。

C. 一件赝品能够以天价被成功拍卖,这件赝品的价值与价格反差极大,这给读者带来了思想冲击,产生颇具震撼力的艺术效果。

D. 黄胜收受“赝品”经纪委查证并非违纪行为,而黄胜得到九十八万元,是买家看走眼所致,与黄胜无关,是无可厚非的。

E. 小说中涉及到的利益各方都得到了想要得到的利益,而国家利益却在不知不觉中遭受到严重损失,令人痛心。

2.人人皆知的赝品,最终却拍卖成功了,导致这件“赝品”拍卖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这篇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谈谈为什么是“在情理之中”。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黄胜,也有人认为是王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屈原感到烦闷忧郁潦倒失意,孤独走投无路,他发出了痛苦而无奈的浩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氓》第三章中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起兴的句子以戒女无与士耽。

(3)音乐是中国诗词里的常见内容,苏轼《赤壁赋》中侧面表现客吹洞箫的音乐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下列小题。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释】①赵鼎:南宋初年中兴名臣。②华胥梦:语出《列子·黄帝》,讲的是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一切崇尚自然,没有利害冲突。

1.“分明一觉华胥梦”是本词的“词眼”。由此看到词人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清人况周颐对这首词的评价是:“清刚沈至,卓然名家,故君故国之思,流溢行间句里。”请问作者运用了何种技巧表达此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震传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迁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

时诏遣使者大为阿母修第,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更相扇动,倾摇朝廷。震前后所上,转有切至,帝既不平之,而樊丰等皆侧目愤怨,俱以其名儒,未敢加害。寻有河间男子赵腾诣阙上书,指陈得失。帝发怒,遂收考诏狱。结以罔上不道。震复上疏救之曰:“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则还自敬德。所以达聪明,开不讳,博采负薪,尽极下情也。今赵腾所坐激讦谤语为罪,与手刃犯法有差。乞为亏除,全腾之命,以诱刍荛舆人之言。”帝不省,腾竞伏尸都市。

会三年春,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及车驾行还,便时太学,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岁余,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诛死,震门生虞放、陈翼诣阙追讼震事。朝廷成称其忠,乃下诏除二子为郎,赠钱百万,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远近毕至。

(节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四》)

【注】①阿母:汉安帝的乳母王圣。②刍荛舆人:割草打柴的普通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B. 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C. 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D. 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茂才就是秀才,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称秀才为茂才,指才能优秀的人,是汉代作为举荐人员的科目之一,与明清科举考试时的秀才不是一回事。

B. 延光是年号,纪年的名称,是帝王用的,新皇帝即位后通常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

C. 太学是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的最高学府,西周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唐宋两代太学与国子学并存,元明清时期则不设太学,只设国子学。

D. 顺帝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等死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不是用来褒扬死者功绩品德,就是用来同情死者不幸命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帝舅大鸿卢耿宝、皇后的哥哥执金吾阎显向杨震推荐自己亲近的人入朝为官,杨震都没有答应。司空刘授听说这件事后,立即征召了这两个人,且让这两个人十天内都得到提拔。

B. 河间的男子赵腾上书指陈政事得失,顺帝大怒,就把赵腾关入监牢受审,以欺君犯上的罪名结案。杨震上折救赵腾,请皇上保全他的性命,以鼓励百姓发表言论。但皇上没有同意。

C. 延光三年春,杨震的属官高舒获得樊丰等人伪造下发的诏书,杨震就写成奏折,准备上奏。樊丰等人害怕事情败露,就一起诬陷杨震。皇上回京后,当夜派使者收回杨震的印绶。

D. 杨震死了一年以后,樊丰等人被处死,杨震的门生虞放、陈翼等人上书要求重新审查杨震冤案。当时朝廷上下都交口称赞杨震的正直忠烈,于是,汉顺帝就下诏为杨震平反昭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2)所以达聪明,开不讳,博采负薪,尽极下情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大道是升么?就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万物的兴衰、消长、盈亏、沉浮、胜负、通变是被许多你的主观意愿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你的心术对于这样的客现规律其作用庶几等于零。知道了大道知道了规律的人,自然行为言语得体,无往而不适,自己比较舒服旁人看着也舒服一点,还要区区小术小花招做什么?这里有一个出发点,在人生的竞争、征战、比赛中,你靠什么取得应有的成绩乃至胜利?是靠提高自己还是靠降低自己?提高自己就是说各方面有一个基本的界限基本的原则基本的态度,于是泱泱乎,浩浩乎,坦坦荡荡,言必有中,行必有定,无往而不胜。降低自己就是搞一些小花招小手段小阴谋诡计,成就于一时,丟人现眼于长久。

同时大道无术又是一个理想、一个过程,你可能还正需要习术习道,你可能已经或正在悟术悟道,你可能既心仪大道而又不能忘情于小巧之术,你可能一阵大道又一阵小术,你也可能精于术而终得大道,至少是终近大道。大道无涯,大道无尽,术也可以精益求精,精到极处又是大道无术了。你做得可能还好也可能还相当差,但是你知不知道这样一个理想,你相信不相信这样一个前景呢?那就使自己使事物的面貌大不一样了啊。

(节选自王蒙《“术”与“道”之异同》,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作者对“术”的态度。

2.依据材料,概括“大道无术”的特点。

3.作者提倡“大道无术”的理由有哪些?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简单

简答题

⑴《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中,宝玉挨打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⑵《狂人日记》的末尾,鲁迅借狂人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这表明鲁迅有什么样的认识?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中,吕布先依靠董卓,后又为了貂蝉杀了董卓,被曹操捉住时向刘备求情,刘备认为吕布是难得的虎将,求曹操放了吕布。

B. 《边城》里多次写到翠翠一个人无由地哭,这是一个缺少母爱、心理孤独的山城少女情窦初开时,面对内心朦胧的情感不知所措的自然反应。

C. 《家》中的觉新在专制和压迫面前,处于“长房长孙”地位的他只能选择“作揖主义”哲学,妥协屈从,最终先失去了妻子瑞珏,再失去了梅表妹。

D. 《哈姆莱特》中,流血复仇的情绪笼罩全篇。哈姆莱特为被谋杀的父亲复仇;雷欧提斯为被哈姆莱特杀死的父亲复仇;福丁布拉斯为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父亲复仇。

E. 《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把自己的六千法郎全部送给了去印度经商的査理,葛朗台知道后将她幽禁在房间里,拿侬给她做点好吃的,只能在夜里给她送去。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困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常有争论。道越说越清,理越辩越明。争论中,渗透了民主与平等,流露了学识与教养、折射了进步与创新……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闻笑有感

茅盾

①笑是人类所独特擅长。简直可以说,愈是思想情绪复杂且多矛盾而变态的人,笑之内容也愈为复杂而多变态;原始意味的笑——即天真的笑,差不多很难在这样人们的脸上找到了,通常我们见到的,倘不是虚伪的笑便是恶意的笑。

②但是也还有若干种类的笑,其动机似可索解却又未必竟能索解。譬如青年的疯女人,一丝不挂出现于大街,此时围观者如堵,笑声即错杂起落,如果再有一个无赖之徒对疯妇作猥亵之动作,旁观者就一定会哄然大笑。这样的笑,当然并不虚伪,确是"真情之流露",远远听去,你会猜想这所笑者一定是一件可喜的事;那么,这是恶意的笑了,可又不尽然,当然说不上含有善意,但围而观者之群其中百分之九十九与此疯妇确无丝毫的仇恨,既无仇恨,则看见她在那样悲惨的境地而犹受无赖子的欺侮,纵使不生同情亦何必投之以恶意的笑呢?这样看来,恐怕只能把这种变态的笑解释为并无意义的动作,这恐怕是神经受了不寻常的一刺骤然紧张而起的一种反应,这中间并无恶意,当然也未必带有幸灾乐祸的成份。但“一半是神,一半是兽"的万物之灵,在这当儿,却突然褪落了"神"的光圈,而呈现了赤裸裸的"兽"的本色,大概也是不能讳言的事罢?

③在街头遇到了这种的笑,并不比在雅致的客厅中遇到了虚伪的笑,更为舒服些,不过那不舒服的滋味应当是不相同罢?前者是悲哀而后者是憎恶。在前者,我们感到文化教育力之不足,在后者,我们看见了相反的作用——"人"非但未能净化,反倒被"教养"得更卑鄙龌龊了!我不得不承认:那种无意义的原始性的傻笑,虽使我听了战栗,可是比起客厅中高贵人们的虚伪的——可又十分有礼貌的笑,至少是“天真"些罢?

④不过在大街上那样笑的机会究竟不多,常见者乃在室内。在文雅的背景前,有"教养"的嘴巴绘声绘影地在叙述一些惨厉的故事的时候,听到了那样野性的放纵的笑声,迫使人毛骨悚然,当亦不下于在大街。这时的笑,当然决无虚伪,可也不见得如何"天真",这里可以嗅出自私的气味,讲述者和听而笑者似乎都把这当作一种娱乐,一种享受,他们似乎习惯了要把血腥的人类灵魂被践踏的故事当作饱食以后的消化剂,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开心的资料。

⑤人们说近来有些话剧,偏重"噱头",于是慨叹于"低级趣味"之盛行,但是,见"噱头"而笑,即使是"低级趣味"罢,亦不过趣味低级而已;事有甚于此者,即并非"噱头"而且简直是不应当笑的地方,也往往听到喷发的笑声,叫人突然觉得这就是疯女人出现在大街上所引起的同样的声音。

⑥到了还没看腻"噱头"的小市民群的钱袋也不大宽裕而不得不依靠那些连"噱头"都已看腻转而要从血腥与眼泪——别人的痛苦中找寻娱乐的人们作为基本观众时,我们的戏剧将怎样办呢?

⑦也许这是杞忧,现在这大时代有的是能使人痛快地一哭因而也就能健康地一笑的题材。但是看到那依然如故的"尺度",我不能不担心我这个忧虑迟早要成为问题了。

(有删改)

1.请简要归纳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2.文章批判了哪几种类型的笑?请简要概括。

3.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忧虑”的内涵”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春天

贾平凹

①老人气喘吁吁的,腮帮鼓了几鼓,想说什么了,却一转身,不顾地里挖芦根的儿子,从河滩的石头浪里走去了。儿子伤了他的心,怎么就不听他对婚事的安排,非要和那个阿秀好呢?他错了么?

②麦地里,麦苗已经起身了,青青的。老人蹲下去,看那麦尖儿,嫩嫩地,都顶着个露珠儿。一阵呼叫,一群孩子拉着风筝跑过来,那风筝凌风而起,理想似乎在那云朵之上,孩子们乐得没命地叫呀,跑呀。这孩子呦,值得为一个风答这么累死累活地跑?他摇摇头,忽然笑了: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呢?他看着那风筝,看出孩子们把牵线掌握得并不好,但他没有去纠正,只踏着那风筝投在地上的影子,一路向北走去了。

③风筝影儿投在一口池塘中了,老人在塘边坐下来,低头便看见那池水里有蝌蚪儿晃动,圆圆的身子,拖一条小尾巴,是一摊一摊的墨点儿在抖这生灵儿是几时出世的呢?池水里暖和?他走近去,伸手掏上几条,立即又从指缝里漏掉了。噢,小的时候,常是这么掏的,一条一条装在水瓶里,带回家去玩,而且还做过一个梦,他也变成一个小蝌蚪哩。

④老人侧身歪在那里,眼睛眯眯的,想着往事,觉得心静气和得多了。

⑤太阳还没有出来。他盯着面前那座凤冠山尖,太阳出来的时候,那山尖是第一个先红的。现在,雾已从山根升起,愈升愈淡,到了山尖的地方,淡得纱一般了。山上的之字形路上,爬着三三两两的人,这路青的人起得这么早,是去看那日出?为了看日出,他当学生的时候,整整去爬过三次山啊。

⑥“去那儿散散心吧,他突然产生了兴趣,有一股热乎乎的东西在心口冲,拽脚儿向那边走去了。

⑦山根处,涌着竹林,一根一根的那么修长,置身在那里听竹叶的森森响,老人竟把路走迷了,三拐两拐地,才寻着了一条曲径出来。老人继续往上爬,终于到那石崖下了。崖很高,盘绕着一串在石壁上凿出的石梯阶,一直到那半崖上的一个石洞口,洞口上写着斗大的隶书“仙人洞”。他兀自震了一下,眼光直了起来,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深深叹了一口气,眼皮就慢慢合下来了。

⑧他想起来一个人,这人已经从他的记忆里消失了几十年了,但现在恢复起来了,而且是那样的清楚,那衣襟上的每一个褶皱都似乎看得分明。

⑨这是一个铁匠的女儿,随着爹娘从远远的河南来到这里打铁混日月的。她长得俊俏,却出奇地腼腆,总是抿着嘴儿干活,定着眼睛看人。他们相爱了,爱得神魂颠倒的。村里有人劝他不该迷着这铁匠的女儿,念好了书,去找一个有钱人家的闺秀吧,他不,常常帮着她干一些重活,送些自家地里的南瓜、豇豆,她也偷偷为他做好了几双布鞋。后来,村子里风言风语的更多了。他们要想着法儿对付,约定都踏青上山去,在这“仙含洞”口相见。他早早去了,但是她没有来,却托人捎给他一张纸条,说她爹娘人穷,怕惹是非,死不同意他们的事,竟连夜要带她回河南老家去了。他在那洞口哭了一夜,哭过去了,又不相信这是真的,还一直坐在那里等她,等她……一直等到第二天早上,她还是没有来,才信她真的走了哩。后来,有熟人从河南回来,说那姑娘回去后,得了痨病,没出百天死了。他听到消息,失魂落魄的,整整有半年的光景,过几天就到这洞口一次,呆呆地坐着,想:她没有死的,说不定就又会到这洞口来了哩……

⑩“那时候多傻,怎么就那么傻呢?”

⑪老人喃喃起来,拈着下巴上的胡子,想笑笑那个傻劲吧,但没有笑出来。

⑫“是那个时候傻呢?还是这个时候傻呢?”他思想不清了,心里很乱;抬起老眼,眼里湿着老泪,又死死盯起那洞口了。

⑬太阳已经出来,红光斜照在洞口上,洞里的雾气钻出来,那是成了玫瑰的颜色,迷迷离离的,是谜儿一般的了。他突然觉得那玫瑰色中,有一个人儿,朦朦胧胧,是铁匠的女儿,似乎又不是。他揉揉老眼,那什么也不是的,是玫瑰色的雾气……不知怎么,他突然想起儿子来了,儿子不正是他年轻时的模子吗?回头看看那远远的河边,嘴皱起来,似乎在吐出一串无声的“啊”来。

⑭他踽踽地走下山来,一直走到河边,站在他家的饲料地头了。他看见儿子还在挖着,那芦根错综复杂,儿子每挖一镢头,都憋足了一股劲来……

(有删改)

1.结合老人的心路历程,概括“儿子”的形象特点。

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老人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3.第⑨段插入老人年轻时的恋爱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4247/35971) 首页 上一页 14242 14243 14244 14245 14246 14247 14248 14249 14250 14251 14252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