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

灶神,也被称为灶君、灶王爷,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专门司管民间饮食的神。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如果赶上灾年,那么饥饿的阴影就会浮在绝大多数靠劳动力生活的平民百姓头上,因此最初人们供奉灶王爷,就是祈求能够获得丰足、可口的食物。由于灶王爷关系的是平民百姓平常生活最需要的,所以也成了最接近百姓的神。

在《庄子》中记载:“灶上有鬓。”“鬓 ”在古代是女性的代称,由此可以知道最初的人们已经将灶神定性为女性,这也和当时为母系社会有一定关系,钻木取火成灶,是要最强壮的男性钻木,但是掌握火的大多是女性,而灶最离不开火。掌握火,这也看出女性地位更高,“主”字造字之初就是掌火之人的意思。起初灶神没有特定的名字,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比如隋朝记载了名为“苏吉利”的女神,清代记载了名曰“张子郭”的男神。

在民间传说中,灶神是厨房之神、饮食之神。由于灶神起源很早,所以早在商朝的时候民间就已经开始供奉灶神了。到了秦汉的时候,灶神更是同门神、厕神、井神并称为家庭的保护神,传说灶神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敬重,不仅是因为它能掌握人们的饮食,为人们带来富足的食物,还要为玉皇大帝考察一个家庭的善恶。在灶神的身边还有两位跟班的小神,各捧着一个罐子,一个称为“善罐”,另一个称为“恶罐”。而这一家人,无论是善行还是恶事都会毫无掩饰地保存到这两个罐子里,等到年终的时候灶神就会带着这两个罐子到玉皇大帝那里去汇报,这让人们对灶神又敬又怕。

灶王爷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人们既然惹不起他,又躲不起,只好在上供时想办法,希望灶王爷能够“上天言好事”,所以送灶神的贡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粘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等。用这些又粘又甜的东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到天上时“嘴甜”而多说些好话,另外黏住灶神的嘴巴,让他难开口说坏话。也有人用酒作为供品为王爷送行,认为这样就可以让灶王爷喝醉,让他头脑不清,少在玉帝面前打小报告。

民间认为农历12月24日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作所为的日子,所以在这时,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也有的人选择在除夕当天“送灶神”取吉利富贵的意思。祭灶神的时候,要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着饮下第一杯酒,此时要向灶神诚心祷告,完毕后再饮下第二杯酒,第三杯酒之后,将旧有的灶神像撕下,连同各种祭祀之物一起焚烧,代表送灶王爷上天,同时也就意味着仪式顺利完成……“送走”灶神后,人们还要在正月初四把灶神接回来,称为“接灶”。接灶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贴一张新的灶神像即可。

1.下列对于“灶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灶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专门司管民间饮食的神,他之所以成为最接近百姓的神,是因为他关系着平民百姓生活中最需要的东西。

B. 古代百姓生产力低下,他们害怕饥饿,希望管民间饮食的灶神能让他们获得丰足、可口的食物,所有他们供奉灶王爷。

C. 传说中灶神最初是女性,这也和当时为母系社会有一定关系,因为火多为地位高的女性掌握,而灶是最离不开火的了。

D. 灶神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敬重,因为它不仅负责人们的饮食,还为人们带来富足的食物,并且在玉皇大帝面前只是报告一个家庭的善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传说中因为女灶神先于男灶神出现,这就决定了现实社会中母系社会先于父系社会出现。

B. 魏晋以前灶神无姓名,有姓名的灶神是之后才出来的。隋朝记载中出现了名为“苏吉利”的女灶神,清朝记载中也有名为“张子郭”的男灶神。

C. 秦汉四个家庭保护神分别是指“灶神”“门神”“厕神”“井神”,而其中灶神起源很早,受供奉也早,在商朝就已经受供奉了。

D. 人们对灶神又敬又怕的原因是善行恶事都无法逃脱灶王神的明察,而且它还能到达玉帝处汇报。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人们的理解中,神仙是不能免俗的。可以从人们给灶神供奉又粘又甜的东西看出,希望神仙吃了甜食嘴会甜,喝供献的酒会少打小报告。

B. 按民间的说法,如果送灶神时间是12月24日,那么他在天上汇报的时间(含来回时间)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11天。

C. 送灶神的时间只有12月24日,送灶神时要有祭灶神的仪式,要摆齐供品,焚香祭拜,三杯酒后焚烧灶神像及祭祀之物。

D. 人们还要在正月初四把灶神接回来,称为“接灶”。接灶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贴一张新的灶神像即可。

 

过完了初三那学习紧张的日子,中考以后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那么,这个夏天你又是怎样过的呢?有什么值得回味的吗?请以《这个夏天有点           》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尽量写新颖的题材,避免与别人的作文类同。空格处可填“轻松”“忧伤”“忙碌”“冷”“放纵”等等词语。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审题正确,文章内容能突出题目的主要词语;叙述清楚,描写细腻,写出细节,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你的写作水平;

字数:600以上。

 

四、现代文阅读

悠悠寸草心

①日本一名牌大学毕业生应聘于一家大公司。

②社长审视着他的脸,出乎意外地问:“你替父母洗过澡擦过身吗?”

③ “从来没有过。”青年很老实地回答。

④ “那么,你替父母捶过背吗?”

⑤青年想了想:“有过,那是我在读小学的时候,那次母亲还给了我10元钱。”

⑥在诸如此类的交谈中,社长只是安慰他别灰心,会有希望的。

⑦青年临走时,社长突然对他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刚才你说从来没有替父母擦过身,明天来这里之前,希望你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能做到吗?”

⑧这是社长的吩咐,因此青年一口答应。

⑨青年虽大学毕业,但家境贫寒。他刚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了,从此,母亲为人做佣拼命挣钱。孩子渐渐长大,读书成绩优异,考进东京名牌大学。学费虽令人生畏,但母亲毫无怨言,继续帮佣供他上学。直至今日,母亲还去做佣,青年到家时母亲还没有回来。

⑩母亲 出门在外,脚一定很脏,他决定替母亲洗脚。母亲回来后,见儿子替她洗脚,感到很奇怪:“脚,我还洗得动,我自己来洗吧。”于是青年将自己必须替母亲洗脚的原委一说,母亲很理解,便按儿 子的要求坐下,等儿子端来水盆,把脚伸进水盆里。青年右手拿着毛巾,左手去握母亲的脚,他这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的脚潸 然泪下。在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亲如期送来的学费和零花钱,现在他才知道,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

⑪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对社长说:“现在我才知道母亲为了我受了很多的苦,你使我明白了在学校没有学过的道理,谢谢社长。如果不是你,我还从来没有握过母亲的脚,我只有母亲一个亲人,我要照顾好母亲,再不能让她受苦了。”

⑫社长点了点头,说:“你明天到公司上班吧。”

1.青年在替母亲洗脚时发现了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这说明了什么? [来

2.大公司选聘职员,社长为什么希望大学生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身?

3.题目“悠悠寸草心”对表达文章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4.《悠悠寸草心》中替人做佣的母亲艰难地培养儿子长大成人。请你结合自己体会,谈谈对“可怜天下 父母心”这句话的理解。

 

东坡食汤饼①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卖。⑥恶(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恶不可食     ____________         (2)徐黄门曰____________

(3)尔欲咀嚼耶 _____________            (4)秦少游____________

2.找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秦少游闻

A. 无丝竹乱耳    B. 水陆草木

C. 环而攻而不胜    D. 辍耕垄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4.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                         的人。

 

西  楼

(宋)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①箔:是用苇或秫秸织成的帘子。

1.诗歌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了风云变化的高潮顷刻,第二句从_______________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__________________两字十足显示了北风狂飙的威力。

2.按照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却要敞开四面窗户,从中你可以读出诗人怎样的胸襟?

 

在空格处填入适当的内容。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④《曹刿论战》中能够体现“取信于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江春行》一诗中,描写早春莺燕景象给人们带来勃勃感觉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范仲淹几经沉浮,数遭贬谪,但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为民请命,实践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伟大抱负。(《岳阳楼记》)

⑦杨修、香菱、吴用这三个人物分别出自元末明初小说家_____________的《三国演义》、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____________________、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的《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各句中,是病句的一项是(       )

A.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渐渐与自然疏离,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

B. 戏剧是生活的镜子,是浓缩的人生。

C. 火山制造了峡谷、深渊,却没有留下生命。

D. 他们的工场虽不大,况且对他们来说已够大了。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⑴一切只顾个人不顾社会、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只顾权利不顾义务、只顾消费不顾    的观点和行为,都是同和谐社会格格不入的。

⑵今年我国铁路春运各类旅客列车的票价一律不再上浮,这标志着    了6年之久的火车票春运上浮政策正式终止。

⑶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掌握实词的常用义和用法,还要注意去掌握实词的运用情况      基本规律。

A. 生产  实施  以及    B. 生产  实施  及其

C. 节约  实行  及其    D. 节约  实行  以及

 

下列句子中有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那歪骂族,表面看来似夏天空中的苍蝇,除了嘤嘤嗡嗡之外似乎与世无争,而实质也如苍蝇,浑身带满了细菌,害人不浅。

B. 我们总是闲庭信步,不能说是优哉游哉,也可以称悠然自得。

C. 如今是既看不到苦楝树,也听不到人们讲起苦楝树了。不知道我的这篇文章,会不会成为苦楝树的墓志铭呢?

D. 要 “对黑恶势力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是做不到,问题在于能否真正去做,是否能真正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按部就班  矫揉造作  变本加厉  漠不关心

B. 蹉跎岁月  富甲一方  破釜沉舟  灯枯油尽

C. 相形见绌  相辅相成  断章取意  出类拔萃

D. 故作矜持 人所不齿  充耳不闻  锋芒毕露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5674/35971) 首页 上一页 15669 15670 15671 15672 15673 15674 15675 15676 15677 15678 15679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