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唯灵魂不可征服

徐剑梅

纳尔逊·曼德拉,是领导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国父,名满天下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在我们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受到最高程度和最大规模集体敬仰的人物。

2013年7月18日是曼德拉95岁寿辰,但半年来已多次传出其病危的消息,人们为他祈祷,同时内心在逐渐接受他终将离去的事实。

对曼德拉的赞颂汗牛充栋。对他自己,唯已故香港歌手黄家驹的《光辉岁月》最具直抵内心深处的力量。无论何时何地歌声响起,纵不能再如年轻时那般心潮澎湃,眼底总有一点热意和泪意。据说,当年曼德拉请人将歌词译成英文,听罢潸然泪下。

黄家驹1990年3月创作《光辉岁月》,当时曼德拉刚刚出狱一个月。从1962年8月再度被捕到1990年2月重获自由,从44岁到71岁,他服刑27年,被单独关在荒凉海岛监狱的一间狭小牢房里,屡遭看守虐待。因长时间在烈日下的采石场做苦工,他的眼睛从此受不了强光刺激。

1964年被判终身监禁时,他在法庭上发表了长达4个小时的演讲,神情镇定——“我怀有一个建立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美好理想,在这样的社会里,所有人都和睦相处,有着平等的机会。我希望为这一理想而活着,并去实现它。但如果需要的话,我也准备为它献出生命。”

1990年2月,他在全世界的欢呼声中重获自由,态度甚至更加平静:“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他以善良和宽恕,作为新南非国家团结的黏合剂。

疲倦的双眼带着期望,残留的躯壳亦能继续迎接光辉岁月。黄家驹的歌词仿佛神奇的预言。多数人一生的华彩乐章早早、草草终止于青壮年时代,但曼德拉不然,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而进行的斗争、72岁之前的年轮,不过是他的前半生。

后半生里,曼德拉赢得1994年大选,成为南非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尽管被批评任内虽重视人民却忽视政策,但谁都不能否认他的功绩——主导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的民族和解与政治转型,实现政治权力的稳定交接。他确无一双魔术之手,不能帮助国家和同胞立竿见影地摆脱贫困、犯罪和种种社会问题,但他对待权力的姿态和对制度的建设,保障了南非作为多种族、多部族共处的彩虹国度内部的持久和平。

上世纪90年代,是整个非洲大陆从一党制向多党制选举大规模转轨的时代,五六十年代民族独立运动中涌现的非洲领导人,鲜有主动挂冠求去者;而在多党制选举中上台的首批新生代领导人中,处心积虑再三谋求连任者比比皆是。曼德拉却是少数。1999年首个总统任期届满时,他若想连任易如反掌,但他果断宣布退休。这个愿意为信仰把牢底坐穿的人,不愿意为权力而多恋战一天。他用前半生证明了自己威武不能屈,又用后半生践行了富贵不能淫。世人趋之若鹜的权力名利,于他竟然如浮云。

缤纷色彩闪出的美丽,是因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在人性的光谱里,曼德拉一生所添颜色,何等绚烂,耀人眼目。

选自《国际先驱导报》

人物简介: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 Rolihlahia Mancia, 1918. 7.18-2013.12.5)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曾任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主席。于1994年至1999年间任南非总统,是首位黑人总统,被尊称为南非国父。

在任职总统前,曼德拉是积极的反种族隔离人士,同时也是非洲国民大会的武装组织民族之矛的领袖。当他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时,南非法院以密谋推翻政府等罪名将他定罪。依据判决,曼德拉在牢中服刑了27年。1990年出狱后,转而支持调解与协商,并在推动多元族群民主的过渡期挺身领导南非。自种族隔离制度终结以来,曼德拉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赞许,包括从前的反对者。

曼德拉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2004年,被选为最伟大的南非人。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的是

A. 在这篇传记中,作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强调曼德拉的高贵品质,一是他的信念,一是他的品格。

B. 将曼德拉与谋求连任的非洲领导人对比,突出曼德拉不留恋权利名利,视名利如浮云的高贵品质。照应上文,是对上文叙述的议论。

C. 被判终身监禁时,曼德拉神情镇定,怀有建立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美好理想,并打算为这一理想而活着或为它献出生命。

D. 担任总统后,坚持政治信仰,保障了南非作为多种族、多部族共处的彩虹国度内部的持久和平;他不愿连任总统,因为它想远离复杂黑暗的政治。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黄家驹的《光辉岁月》创作于曼德拉刚刚出狱一个月。据说,当年曼德拉请人将歌词译成英文,歌声响起,他潸然泪下,纵不能再如年轻时那样心潮澎湃,但他的眼底总有一点热意和泪意。

B. 曼德拉怀有一个建立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美好理想,更可贵的是,他不仅有理想和信仰,而且有平和的理性。他的善良和宽恕,是新南非国家团结的黏合剂。

C. 72岁之前,曼德拉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而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担任南非总统后,他主导了后种族隔离时代南非的民族和解与政治转型。

D. “我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我是自己灵魂的统帅”, 曼德拉时常念诵这首19世纪英国诗人威廉·亨利的诗篇《不可征服》,因为曼德拉就是这样做的,他也做到了。

E. 这篇传文对曼德拉44岁之前的斗争历史只字不提,对他1999年结束总统任期后的生活也极其简略,重点介绍他的思想、人格及胸怀,选材精当,详略得当。

3.曼德拉的“善良和宽恕”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和而不同”: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古代,“和而不同”是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派别、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途经和基本规律。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一些有宏阔眼光的学术史学家看来,“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即认为各家的理论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治理好国家,只是所采取的方法和理论根据不同而已。这恰恰说明了“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道并行而不悖”的道理。汉代史学家班固更加明确地指出,各家“其言随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和,相反皆相成也”。在他看来,各家的观点虽有差别和对立,但又是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互相促成的。只有以博大的胸怀兼容百家,取长补短,和而不同,才能收到治理好国家的实效。

我国古代的许多学者,都从历史经验和自己的实践中得出了与班固大致相同的认识,肯定“相反相成”、“相灭相声”是学术发展的规律。他们认为,不仅要看到各种不同的文化、学派、理论、观点之间的分歧和殊异,同时也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一致、共同之处,因此互相交流、对话、讨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只有通过不同思想观点的互相诘难、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吸收,学术理论才能得到发展。东汉学者仲场统指出:“同于我者何必可爱,异于我者何必可憎。”因此,党同伐异三不可取的。北宋的苏轼曾经对王安石提出尖锐批评,认为“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苏轼与王安石在政治态度和学术思想方面都有严重分歧,他对王安石的批评是否客观公允暂且不论,但他认为在学术文化上不能搞“专同”,不能搞思想“一统”的话却是讲得很有道理的。容不得对立的思想学派存在,企图用一种学说来“同天下”,那么就如同在盐碱地上只长着一片黄茅白苇一样地单调,学术文化发展的生机也就被扼杀了。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在总结中国学术发展的历程时,对“和而不同”的文化发展规律有深刻的理解,提出了“一本万殊”的学术史观。在他看来,学术思想上的各种观点,包括“相反之论”、“一偏之见”,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可以启发思想,促进认识的发展,学者就是要善于从“不同”处发现“同”,认识到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一本”与“万殊”其实是统一的。如果不能正视差异、矛盾(“相反之论”)的存在,一定要使认识“出于一途”,那么智慧的“灵根”就会衰萎枯竭。他的“以水济水,岂是学问”的质问直接承继了先秦“尚和去同”的思想,有力地批判了“依门傍户、依样葫芦”的教条主义和传统经学思维方式。

以上所引资料,说明中国古代的许多学者都对“和而不同”的学术文化发展规律已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作过不少精辟的论述。简单地说,“和而不同”就是“相反相济”、“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一本万殊”,在学术思想上要允许不同意见、“相反之论”存在,通过“以他平他”的交流与交锋,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和”即对立面的统一,或多样性的统一。当然,“乐己之同,恶己之异”,必欲使天下学问“出于一途”,追求学术思想上的“专同”、“一统”的现象也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这就是为封建统治者所支持的“同而不和”的文化观。“和而不同”的辩证文化观正是在与这种追求绝对同一的形而上学文化观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历史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和而不同”符合学术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在中国古代早已形成的“尚和去同”的价值取向,所以才能够为广大群众和知识分子所接受,形成为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起着推动学术发展的积极作用。

(节选自2017.3.15《传统文化研究》,有删改)

1.对文中“和而不同”文化观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和而不同”是一种辩证的文化观,在学术思想上它不仅允许不同意见,甚至相反意见的存在,强调各种不同学派、不同文化在相互交流碰撞中达到对立面的统一,或多样性的统一。

B. “和而不同”文化观符合学术思想发展规律,是我们先辈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流派、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

C. “和而不同”文化观体现中国古代早已形成的“尚和去同”的价值取向,因而为广大群众和知识分子所接受,形成为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并推动了我国学术发展。

D. “和而不同”文化观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它是与封建统治者所支持的“同而不和”文化观的斗争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下列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 在一些眼光独到的学术史学家看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虽然方法和理论根据不同,但其理论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治理好国家。

B. 我国古代学者肯定“相反相成”、“相灭相生”是学术发展的规律,这和班固对百家的认识大致相同,都是认为“和而不同”的思想促进了学术理论的发展。

C. 文章引用东汉学者仲长统的话和苏轼对王安石的尖锐攻击,说明学术文化要充满生机就必须有“和而不同”的胸怀。

D. 思想家黄宗羲“一本万殊”的学术史观深刻反映“和而不同”的文化发展规律,有力地批判了“依门傍户、依样葫芦”的教条主义和传统经学思维方式。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文章观点,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违背了“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是中断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的重要原因,阻滞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B. 在学术领域只要持有宽阔的胸怀,承认并允许不同学术思想流派并存,就可以推进学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C. 一种科学的文化观,应该符合广大群众的需要,体现文化发展的规律,才可能成为一种优良的传统,在推进学术发展方面起积极作用。

D. 在现代新历史背景下,我们的民族文化要长足发展,就必须摒弃“依门傍户、依样葫芦”的教条主义和传统经学思维方式,推行“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②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④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⑤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郭小川)

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文段有三处逻辑不当或表述不当的地方,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除了读书,要做成任何事情,都必须有着三种品质:有志、有识、有恒。有志才不会甘于平庸,做事情一定会成功。有识才能具备做事的本领,有恒才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把事情最后干成。三个方面各成一体、缺一不可,是千古不易的成功原理。

①“除了”应该为“不光”或“不仅”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生活并不是笔直通畅的走廊,让我们轻松自在地在其中旅行,生活是              ,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在死胡同中搜寻。但只要              ,有一扇门就会向我们打开。它或许不是我们曾经想到的那一扇门,但我们最终将会发现,             

 

下面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B. 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C. 虽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D. 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随着台风的强势登陆,厦门大桥上的许多路灯被狂风吹落,各种不明物体在风中

盘旋,甚至警车连连击中。

B. 悠久灿烂的中原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游牧文化、齐鲁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

C. 近日,本报记者驱车来到南京市高淳区,发现作为中国首个“国际慢城”,发展亮点纷呈。

D. 生活剧《小别离》讲述了当三个平凡家庭里的孩子进入青#期时,人到中年的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焦头烂额,矛盾不断的琐碎故事。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項是

①欧洲杯决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的一脚劲射破门,整个球场顿时沸腾起来,球迷的叫喊声、欢呼声不绝如缕

②曾经不名一文的年轻人。如今已是亿万富翁,成为了人生的大贏家。

③以给每个人发一百元然后遣散的方式来应付民工集中追索欠款,这种作为只能是扬汤止沸,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④除了朋友圈里的微商推销外,张女士还常被各种名目的投票刷屏搞得不胜其烦

⑤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前几年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中的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只剩下几家平分秋色的企业。

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一又和亊都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毫无瑕疵的人或事,因此不必求全责备

A. ①②④    B. 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③⑤⑥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离骚》中,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带表明要使自己的品格更加髙洁的句子是:                             

(2)刘禹锡《陋室铭》中描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句子是:                             

(3)《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句子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过华清宫

李贺

春月夜啼鸦,宫帘隔御花。

云生朱络暗,石断紫钱斜。

玉碗盛残露,银灯点旧纱。

蜀王无近信,泉上有芹芽。

注:①紫钱:紫色像钱一样的苔藓。②残露:残余的露水,此指残余的酒。③蜀王:指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乱中,李隆基逃到蜀地避难。诗人因此称他为“蜀王”。

1.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句描写了华淸宫冷落萧瑟的景象,渲染了华清宮春夜的凄凉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 次句写诗人隔着积满尘土的窗帘,看到宮花仍旧迎春盛开。但无人观赏,显得那样寂寞悲苦。

C. 颔联写诗人仰看云雾从宮檐下的红窗飘出,言其宮殿之高;俯看御阶石块断裂,苔藓横生,言其宫殿之败。

D. 尾联以景结情,以小见大,既表现出华淸宫的凄冷、荒寂,又寄予了诗人“黍离”之感慨。

E.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从不同方面,描绘昔日繁华富丽的华淸宮而今荒凉破敗的景象,暗寓讽刺感喟之意。

2.这首诗描写了华淸宮之最,请从虚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5987/35971) 首页 上一页 15982 15983 15984 15985 15986 15987 15988 15989 15990 15991 15992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