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备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实绮,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几百数十篇,至其得意,

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遗后之君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告俨①等:‘ 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 俨:陶渊明的儿子舒俨

1.本文的标题“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的意思是

2.解释一下句子中加点的词。

(1)古之诗人有古之作矣 _____   (2)而实腴 _______

(3)性刚才拙,与物多 ______    (4)渊明临终,告俨等 ______

3.以下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葺茅竹居之           其诗质实绮

B. 图史为园囿           遗后之君子

C. 子瞻仕,其出入进退   沛然如川方至

D. 为我志之             必有以处之矣

4.翻译下列句子

(1)吾前后和其诗几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2)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5.苏辙在本文中引用了较多的苏轼的书信,有什么作用?

6.苏轼的书信和苏辙的文本都谈及陶渊明,其目的分别是什么?

7.请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

韦庄①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①韦庄(839——910),唐末五代时期诗人,花间派著名词人,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曾奉使入蜀,因战乱而寓居此地。唐亡后,任五代前蜀宰相。

1.这首词的词牌应是(  )

A. 如梦令    B. 踏莎行    C. 菩萨蛮    D. 浣溪沙

2.以下对本诗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这两句总起,且与末句呼应。“尽”、“只合”,表现了江南之美好,也表达了人们对江南的赞叹与喜爱之情。

B.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是“江南好”的具体表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绘出江南之美好,也表达了人们对江南的赞叹与喜爱之情。

C.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两句,也是“江南好”的具体表现,且采用了用典、比拟、借代等手法,工笔细描,极写江南人物之美,又给人想象空间。

D.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结尾两句,“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看似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表达了词人欲回乡却不能的复杂情感。

3.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价此词曰:“风流自赏,决绝语,正是凄楚语。”据此,并结合“莫”、“须”两字,简析末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名句填空。

(1)韩愈《师说》中,士大夫耻于相师的理由,除了年龄相近、道义相似外还有:_______________

(2)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荀子《劝学》中与此意类似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3)严武《军城早秋》中,与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大致相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4)李白《赠孟浩然》中,使用典故对孟浩然的高尚品质表示景仰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5)杜荀鹤《山中寡妇》中,具体表现统治者征收苛捐杂税、百姓不堪重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6)苏轼《鹧鸪天》中,同时采用动静结合、视觉与嗅觉结合来描绘夏末乡野景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当生命与仁德产生冲突时,孔子对志士仁人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

(8)《论语》中,孔子所论的益者三友与损者三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9)王勃《滕王阁序》中描绘滕王阁周围风景最令人欣赏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10)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将生命、万物置于浩大的时、空中加以审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春雨

梁遇春

①在这个悲惨的地球上忽然来了这么一个欣欢的气象,简直像无聊赖的主人宴饮生客时拿出来的那副古怪笑脸,完全显出宇宙里的白痴成分。在所谓大好的春光之下,人们都到公园大街或者名胜地方去招摇过市,像猩猩那样嘻嘻笑着,真是得意忘形,弄到变成为四不像了。可是阴霾四布或者急雨滂沱的时候,就是最沾沾自喜的财主也会感到苦闷,因此也略带了一些人的气味,不像好天气时候那样望着阳光,盛气凌人地大踏步走着,颇有上帝在上,我得其所的意思。至于懂得人世哀怨的人们,黯淡的日子可说是他们惟一光荣的时光。苍穹替他们流泪,乌云替他们皱眉,他们觉到四围都是同情的空气,仿佛一个堕落的女子躺在母亲怀中,看见慈母一滴滴的热泪溅到自己的泪痕,真是润遍了枯萎的心田。斗室中默坐着,忆念十载相违的密友,已经走去的情人,想起生平种种的坎坷,一身经历的苦楚,倾听窗外檐前凄清的滴沥,仰观波涛浪涌,似无止期的雨云,这时一切的荆棘都化做洁净的白莲花了,好比中古时代那班圣者被残杀后所显的神迹。“最难风雨故人来”,阴森森的天气使我们更感到人世温情的可爱,替从苦雨凄风中来的朋友倒上一杯热茶时候,我们很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心境。“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人类真是只有从悲哀里滚出来才能得到解脱,千锤百炼,腰间才有这一把明晃晃的钢刀,“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很可以象征我们孑立人间,尝尽辛酸,远望来日大难的气概,真好像思乡的客子拍着阑干,看到郭外的牛羊,想起故里的田园,怀念着宿草新坟里当年的竹马之交,泪眼里仿佛模糊辨出龙钟的父老蹒跚走着,或者只瞧见几根靠在破壁上的拐杖的影子。所谓生活术恐怕就在于怎么样当这么一个临风的征人罢。无论是风雨横来,无论是澄江一练,始终好像惦记着一个花一般的家乡,那可说就是生平理想的结晶,蕴在心头的诗情,也就是明哲保身的最后壁垒了;可是同时还能够认清眼底的江山,把住自己的步骤,不管这个异地的人们是多么残酷,不管这个他乡的水土是多么不惯,却能够清瘦地站着,戛戛然好似狂风中的老树。能够忍受,却没有麻木,能够多情,却不流于感伤,仿佛楼前的春雨,悄悄下着,遮住耀目的阳光,却滋润了百草同千花。檐前的燕子躲在巢中,对着如丝如梦的细雨呢喃,真有点像也向我道出此中的消息。

②可是春雨有时也凶猛得可以,风驰电掣,从高山倾泻下来也似的,万紫千红,都付诸流水,看起来好像是煞风景的,也许是别有怀抱罢。生平性急,一二知交常常焦急万分地苦口劝我,可是暗室扪心,自信绝不是追逐事功的人,不过对于纷纷扰扰的劳生却常感到厌倦,所谓性急无非是疲累的反响罢。有时我却极有耐心,好像废殿上的玻璃瓦,一任他风吹雨打,霜蚀日晒,总是那样子痴痴地望着空旷的青天。我又好像能够在没字碑面前坐下,慢慢地去冥想这块石板的深意,简直是个蒲团已碎,呆然跌坐着的老僧,想赶快将世事了结,可以抽身到紫竹林中去逍遥,把世事撇在一边,大隐隐于市,就站在热闹场中来仰观天上的白云,这两种心境原来是不相矛盾的,我虽然还没有,而且绝不会跳出人海的波澜,但是拳拳之意自己也略知一二,大概摆动于焦躁与倦怠之间,总以无可奈何天为中心罢。所以我虽然爱濛濛的细雨,我也爱大刀阔斧的急雨,纷至沓来,洗去阳光,同时也洗去云雾,使我们想起也许此后永无风恬日美的光阴了,也许老是一阵一阵的暴雨,将人世哀乐的踪迹都漂到大海里去,白浪一翻,什么渣滓也看不出了。焦躁同倦怠的心境在此都得到涅磐的妙悟,整个世界就像客走后,撇下筵席洗得顶干净,排在厨房架子上的杯盘。当个主妇的创造主看着大概也会微笑罢,觉得一天的工作总算告终了。最少我常常臆想这个还了本来面目的大地。

③可是最妙的境界恐怕是尺牍里面那句烂调,所谓“春雨缠绵”罢。一连下了十几天的梅雨,好像再也不会晴了,可是时时刻刻都有晴朗的可能。有时天上现出一大片的澄蓝,雨脚也慢慢收束了,忽然间又重新点滴凄清起来,那种捉摸不到,万分别扭的神情真可以做这个哑谜一般的人生的象征。记得十几年前每当连朝春雨的时候,常常剪纸作和尚形状,把他倒贴在水缸旁边,意思是叫老天不要再下雨了,虽然看到院子里雨脚下一粒一粒新生的水泡我总觉到无限的欣欢。可是那时我对于春雨的情趣是不知不觉之间领略到的,并没有凝神去寻找,等到知道怎么样去欣赏恬适的雨声时候,我却老在干燥的此地做客,单是夏天回去,看看无聊的骤雨,过一过雨瘾罢了。因此“小楼一夜听春雨”的快乐当面错过,从我指尖上滑走了,盛年时候好梦无多,到现在彩云已散,一片白茫茫,生活不着边际,如坠五里雾中,对于春雨的怅惆只好算做内中的一小节罢,可是仿佛这一点很可以代表我整个的悲哀情绪。但是我始终喜欢冥想春雨,也许因为我对于自己的愁绪很有顾惜爱抚的意思;我常常把陶诗改过来,向自己说道:“衣沾不足惜,但愿恨无违”,我会爱凝恨也似的缠绵春雨,大概也因为自己有这种心境罢。

1.第①段中“人的气味”指的是

2.第①段中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是

3.就第①段来看,作者喜爱春雨、春阴,不喜欢晴朗的日子和骄阳的春天,其原因分别是

4.第②段中的画线句表达效果是

5.文章第③段中作者说“春雨缠绵”是最妙的境界,原因是

6.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请举例赏析。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要产生诗的境界,“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第一,诗的“见”为“直觉”(intuition)。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perception)。要产生诗的境界,“见”所须具的第二个条件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凌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所以“见”都含有创造性。比如天上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广电,和它们临近星都是一样,但是现于见者心中的则为像斗的一个完整的形象。这形象是“见”的活动所赐予那七颗乱点的。仔细分析,凡所见物的形象都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凡“见”都带有创造性,“见”为直觉时尤其如此。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一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同时,我们也不知不觉地肃然起敬,竖起头脑,挺起腰杆,仿佛在模仿山的那副雄伟峭拔的神气。前一种现象是以人人情衡物理,美学家成为“移情作用”(empathy),后一种现象是以物理移人情,美学家称为“内模仿作用”(innerimitation)

②移情作用是极端的凝神注视的结果,它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境随时随人而异。直觉有不发生移情作用的,下文当再论及。不过欣赏自然,即在自然中发现诗的境界时,移情作用往往是一个要素。“大地山河以及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都是移情作用的结果。比如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例如‘菊残犹有傲霜枝’句的‘傲’,‘云破月来花弄影’句的‘来’和‘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句的‘清苦’和‘商略’,‘徘徊枝上月,空度可怜宵’句的‘徘徊’、‘空度’和‘可怜’,‘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句的‘相看’和‘不厌’,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实例。

③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响。比如欣赏自然风景,就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就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两种貌似相反而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所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景相生而且相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feeling)和“意象”(image)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吾人时时在情趣里过活,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因为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绘的实感,如果不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上去,就根本没有可见的形象。我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就纷至沓来,其中也只有极少数的偶尔成为诗的意象,因为纷至沓来的意象零乱破碎,不成章法,不具生命,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内有生命,外有完整形象。克罗齐在《美学》里把这个道理说得很清楚:

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史诗和抒情诗的分别,戏剧和抒情诗的分别,都是繁琐派学者强为之说,分其所不可分。凡是艺术都是抒情的,都是情感的史诗或剧诗。

这就是说,抒情诗虽以主观的情趣为主,亦不能离意象;史诗和戏剧虽以客观的事迹所生的意象为主,亦不能离情趣。

④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宇宙中事事物物常在变动生展中,无绝对相同的情趣,亦无绝对相同的景象。情景相生,所以诗的境界是由创造来的,生生不息的。以“景”为天生自在,俯拾即得,对于人人都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常识的错误。阿米儿(Amiel)说得好:“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景是各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如陶潜在“悠然见南山”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时,辛弃疾在想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时,姜夔在见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时,都见到山的美。在表面上意象(景)虽似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所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我们可以说,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例,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诗人与常人的分别就在此。同是一个世界,对于诗人常呈现新鲜有趣的境界,对于常人则永远是那么一个平凡乏味的混乱体。

这个道理也可以适用于诗的欣赏。就见到情景契合境界来说,欣赏与创造并无分别。

□□□□

⑥因为有创造作用,我所见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和姜夔所见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绝对相同,也不能和任何其他读者所见到和感到的绝对相同。每人所能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无论是欣赏自然风景或是读诗,各人在对象(0bject)中取得(take)多少,就看他在自我(Subject-ego)中能够付与(give)多少,无所付与便不能有所取得。□□如此,同是一首诗,你今天读它所得的和你明天读它所得的也不能完全相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recreate)一首诗;每次再造时,都要凭当时当境的整个的情趣和经验做基础,所以每时每境所再造的都必定是一首新鲜的诗。诗与其他艺术都各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方面。物质的方面如印成的诗集,它除着受天时和人力的损害以外,大体是固定的。精神的方面就是情景契合的意境,时时刻刻都在“创化”中。创造永不会是复演(repetition),欣赏也永不会是复演。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有删节)

1.下列有关本文“诗的境界”的说法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要“见”到是的境界,一是见必为直觉,二是所见意象恰能表现一种情趣。

B. 在欣赏自然,发现诗的境界时,移情作用很重要,而内模仿作用并不重要。

C. 情景相生,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恰能传情,此即作者所说诗的境界。

D. 诗的境界是由创造而来的,生生不息;且是无限的,永不复演,永远新鲜。

2.有关第③段和第⑤段中的“这个道理”,下例说法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中的“这个道理”是指意象要映照出情趣来,而不可独立。

B. 第⑤段中的“这个道理”是指景象是情趣的映像,情趣不同则景象有异。

C. 第③段中的“这个道理”是指情趣要寄托在意象上,而不可独立。

D. 第⑤段中的“这个道理”是指景象虽同而情趣不同,而人的所得也有异。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如果我不认识这九个字,这句词对于我便无意义,就失其诗的功效。如果它对于我能产生诗的功效,我必须能从这九个字符号中,领略出姜夔原来所见到的境界。

②在见到那种境界时,他必觉得它有趣,在创造也是在欣赏。这九个字本不能算是诗,只是一种符号。

③在读他的这句词而见到他所见到的境界时,我必须使用心灵综合作用,在欣赏也是在创造。

④比如说姜夔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句词含有一个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写这句词时,须先从自然中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然后拿这九个字把它传达出来。

A. ①③②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②①④    D. ④②①③

4.根据文意,第⑥段四处方框□中填入最恰当的关联词是(     )

A. 因而,因此,即使,所以

B. 然而,所以,不但,因为

C. 因而,所以,即使,因为

D. 然而,因此,不但,所以

5.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欣赏自然有时是在发现诗的境界,发现诗歌境界有时也是欣赏自然。

B. 风景会随着人的心情变化而变化,心情也会随着风景的变化而变化。

C. 欣赏一首诗,有时也是一种创造,创作一首诗有时候也是一种欣赏。

D. 世上没有同样的情趣,因而所欣赏风景与领略诗的境界也绝不相同。

6.根据文意,下列作为本文题目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移情与内模仿作用

B. 诗歌的境界与情景

C. 诗歌的欣赏与创造

D. 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苏轼有诗云:“淡妆浓抹总相宜。”

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和疏淡空灵的寥寥数笔,都可描绘美丽景象,都能显现艺术品质。

人生也是如此,可以“浓”得酣畅淋漓,也能“淡”得月明风轻。

根据以上文字内容,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三副图,联系第二幅图的文字,给另两幅图配上文字,要求前后内容相关,逻辑严密。每处不得超过30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①___这也许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②___。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因了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③___,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老奶奶,请问您芳龄几何?

B. 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矛盾应以和平方式加以解决,不能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

C. 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D. 草坪广告语:小草微微笑,请您走正道。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B. 经过这次下乡调查,使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乡村带来的变化。

C. 《人民的名义》在影视作品题材最容易浮于表面、走向说教的情况下,观众们对这部反腐作品表现出强烈的认可。

D. 阅读一些好书,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开阔视野,培养自信,而且能够帮助他们遇见更好的自己,从而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6119/35971) 首页 上一页 16114 16115 16116 16117 16118 16119 16120 16121 16122 16123 1612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