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按要求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对人生的启发。

一只狐狸想钻过墙洞去吃院子里的葡萄。墙洞很小,狐狸钻不过去,只好在洞外饿了七天,把身体瘦下来,钻过墙洞。狐狸吃够了葡萄,身体长肥了,想钻出墙洞却钻不出去,只好又饿了七天,把身体再瘦下来,才钻了出去。

(1)从肯定的角度写(20字内):

(2)从否定的角度写(20字内):

 

下面是钱钟书《宋诗选注》中对陈师道的评价,请以平实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不超过30个字)

陈师道模仿杜甫句法的痕迹比黄庭坚来得显著。他想做到每下一俗间言语无一字无来处,可是本钱似乎没有黄庭坚那样雄厚,学问没有他那样博杂。他的情感和心思都比黄庭坚深刻,可惜表达得很勉强,往往格格不吐,可能也是他那种减省字句以求语简而益工的理论害了他。假如读《山谷集》好像听异乡人讲他们的方言,听他们讲得滔滔滚滚,只是不大懂,那么读《后山集》就仿佛听口吃的人或病得一丝两气的人说话,瞧着他满肚子的话说不畅快,替他干着急。

 

把下面这段文字改写成三个短句。要求:文意明白,内容不能删减,原意不能改动。

3月6日国家税务总局某官员基于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000元已让纳税人的人数减少三分之二的事实对全国政协会议代表们继续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呼吁表示不可能。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有了风景,有了诗情,有了意象,这种美好就足够了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在中国诗歌里,还要有意境。

景物与人心,一静一动,互相映衬、互相呼应乃至融合。

就是林语堂说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

什么是意境呢?

主观情谊和客观物境构成一个流动的空间。

A.②④⑤⑥③①   B②⑤④③⑥①   C④②⑤①⑥③   D④⑤③⑥①②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重大节假日免收通行费,让久受公路收费之苦的百姓,品读出了多层次的积极价值,更映射出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关乎民生的顶层设计

B.当前,我国经济增速在国际上处在较高水平,与全年预期比仍在合理区间,但经济发展也面临很多困难和严峻挑战,特别是就业压力较大。

C.沪深股市并非成熟市场,尚不具备完善的自我调节机制,更需要监管部门倍加呵护。因此,对于救市,大多数业内专家认为迫在眉睫。

D.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天空飘着细雨,行人已渐渐稀少了,只有我和父亲形影相吊。父亲闷着头,一句话也没有,我也只是不停机械地移动。

B.曹文轩告诫写作者,一个人若无个性,必然索然无味;作文同样忌讳雷同,人云亦云的东西,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C我作为人民的代表,就应该一言九鼎,把对老百姓的承诺切实兑现,把自己对民生的观察和思考提出来讨论

D2013年山东烟台将开展各项活动鼎力相助困难残疾人,通过扶持残疾人个体创业等形式,安排1000名残疾人稳定就业。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米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3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能再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愤愤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遭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   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记。

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

左右两岸,鸟儿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在30米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也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20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选自《外国小说选》)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小说情节有张有弛,叙述、描写穿插自如,刻画了一个血肉丰满、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风格独特清新。

B.有了明确的禁令,士兵们还是下河洗澡,这说明部队的管理不严。本文主要就是讲战争与纪律的问题。

C.本文的情节安排极富匠心,环环相扣,如抓树干、打喷嚏与咒骂等都自然而巧妙地引出后面的情节。

D.开头用了两段写三个士兵游泳死去,语言拖沓,若改用一句话说已有三人下河并被打死,表达效果会更好。

E.作者深知对比、拟人等手法有良好的表达效果,因而在小说中多次使用,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2.文中画线文字看似闲笔,实为妙笔。简析这些文字对主题的表现有哪些作用。
3.“●”的文段中的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震撼人心;也有人说,去掉结尾一段更耐人寻味。哪一种结尾更好?请作判断,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收束全文,表达作者乐天安命,顺应自然思想的两句是:          

(2)《滕王阁序》中                                                  两句写寒潭水尽,山峦暮霭,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陈情表》极言孤弱,表达自己内外无助的 两句是:                       

(4)《逍遥游》中论证水浅就无力负载大船这个道理的两句是:且夫                    

(5)《逍遥游》中表明列子虽然能御风而行,可是还有其局限的两句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梁六自洞庭山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释:这是作者谪居岳州(巴陵,今岳阳)的送别之作,梁六为作者友人潭州(湖南长沙)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
1.孤峰若改为青山你觉得如何?
2.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简析心随湖水共悠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宁朝夕,唯恬安无事是望也。乃今有焚炀赫烈之,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无他故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

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乎尔!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注:滫瀡(xiǔ suǐ):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今有焚炀赫烈之    虞:忧虑

B.于是有水火之            孽:灾难.灾祸

C.之者盖六七年            蓄:保存

D.故将而更以贺也          吊:慰问
2.下列属于作者祝贺王参元家失火的主要意图的一项是( 

A.改变王参元进不能出群士之上的现状。

B.肯定王参元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的才华。

C.阐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的道理。

D.表达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的愧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三个字,表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后文叙议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三个字展开的。

B.文章用书信的形式,借王参元家失火这件事表达了作者的想法,同时也针砭了当时诋毁人才的恶劣的社会风气。

C.作者在贞元十五年就读到王参元的文章,在读后的六七年中一直没有对王参元的文章作出应有的评价。

D.作者认为王参元很有才华,但家中积有钱财,为官是否廉洁令人生疑,这是王参元遭到世人猜疑的主要原因。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

(2)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6213/35971) 首页 上一页 16208 16209 16210 16211 16212 16213 16214 16215 16216 16217 1621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