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点,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孔子在《论语》中说:“_____ ,______ 。”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说明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要回归田园的句子是: , 。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
|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1)诗人“把酒不知厌”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评价“秋风发上生”用语生新奇警,请简要分析。(4分)
|
|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活在这个快节奏时代的我们,已经很少静得下心来好好读书了,即便读也是东鳞西爪浮光掠影的文字信息的汇集,难得有对着美食大快朵颐式的阅读快感。 B. 与作风问题一样,会风问题也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克服不良会风不可能倚马可待,整改会风没有休止符。 C. 梁文道毫不客气地批评说,目前中国大部分文化节目都老态龙钟,使优秀传统文化节目失去了年轻人这一广大的受众群体。。 D. 《奇特的年份》是帕斯捷尔纳克用象征手法写成的短篇小说,其独特之处在于完全通过“表现”来传递作家的认识,这不能不说是他另起炉灶之举。
|
|
阅读小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rěn)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赅(gāi),深受人们喜爱。 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 甲 (题写/题签)的楹(yíng)联等。对联的撰写,往往注重其 乙 (蕴涵/内涵)与品位。尤其是名联佳对,文辞讲究,意蕴丰富, 丙 (吟咏/涵咏)起来锒锒上口,齿颊留香。对联或镌(jùn)刻或书写,楷行隶篆,其中不乏艺术精品。 A.秋稔(shěn)冬祥 意蕴 B.楹(yíng)联 齿颊留香 C.言简意赅(gāi) 撰写 D.镌(jùn)刻 锒锒上口 A.万户栖柳依依 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 D.春来微风缕缕 A.题写 内涵 吟咏 B.题签 内涵 涵泳 C.题写 蕴涵 涵泳 D.题签 蕴涵 吟咏
|
|
灯谜是我国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它具有典雅、工巧、传神、自然、空灵、缜密、含蓄和委婉、俚俗与诙谐等风格。请说出下列灯谜的谜底,同时分析谜底及该灯谜风格。 谜面: 春雨绵绵妻独宿 (打一字) 谜底: (2分) 分析: (2分) 风格: (1分)
|
|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 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关, 。 。 。 。 。 。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 ①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 ②不过,最让人遐思、期盼的,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 ③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④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 ⑤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⑥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声母相同,意味着人丁兴旺 A.①④⑥⑤②③ B.①⑥③⑤②④ C.③⑤⑥①②④ D.③⑥①⑤②④
|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3分)( ) A.为了保证9﹒3阅兵的顺利进行,北京市要求在京各高校将今年秋季开学时间定在九月六日以后进行。 B.“牛郎织女洞”是有着“中国洞都”之称的江西省分宜县洞村的名片;它原本只是一个偏僻的山村,可这里纵横交错的溶洞,古朴优美的景色,甘甜爽口的山泉,热情好客的山民,让它迎来了发展腾飞的曙光。 C.从分宜的钤阳湖乘船顺流而下至新余的仙女湖,沿途要经过雄伟的丹江桥,秀丽的钟山峡和凤凰湾的明净,真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D.12月11日下午,江西省环境保护委员会举行了“减少污染、珍爱家园”联合环保行动的启动仪式,这标志着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的“绿色江西”行动正式拉开序幕。
|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成语,语意最贴切的一组是(3分)( ) (1)事前有周密的规则,遇事有果敢的决心,就不至于 左右为难了。 (2)要创佳绩,就必须大胆革新,勇于实践,克服 的保守思想。 (3)青年人在困难面前不应该 ,而应该勇猛前进。 (4)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坚决地舍弃个人利益,决不应该 。 A.犹豫不决 畏首畏尾 畏缩不前 举棋不定 B.畏首畏尾 举棋不定 犹豫不决 畏缩不前 C.举棋不定 畏首畏尾 畏缩不前 犹豫不决 D.畏缩不前 举棋不定 犹豫不决 畏首畏尾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 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须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在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5岁。五年后,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开头以陈寅恪不重视自己名字的读音谈起,用幽默风趣的笔调引出陈寅恪是一个不求虚名,唯重学问,将生命和学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学者。 B.第二段没有直接写陈寅恪的卓越才华,而是通过梁启超的高度评价从侧面来表现。 C.到国外游学13年的陈寅恪回到祖国,带回的是东方学,他认为只有“中学”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才能和“西学”沟通交流,这体现了他以本民族学问为基础的治学宗旨。 D.陈寅恪在其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表达了读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才能使真理得以发扬的治学理念。 E.辗转北平、长沙、云南各地,陈寅恪的藏书悉数毁于战火,而他做学问又习惯在书上随读随记,后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途中大量被盗,这为其日后的学术研究带来了很大不便,这是陈寅恪治学不甚严谨导致的结果。 (2)文中有几处写到陈寅恪的眉眼?请你找出来,结合文章分析这些描写为我们勾勒出陈寅恪怎样的内心世界?(6分) (3)文中共写了陈寅恪的几件事情?(6分) (4)请联系当今现实生活,谈谈你对陈寅恪“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这一主张的理解。(8分)
|
|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各题。(25分) 第十二位乘客 阿尔贝特·列奥斯劳 这只白色瓷制的猫,有一对琥珀色的眼睛,摆在壁橱最上面一层。约翰穿过客厅走向厨房时,厌恶地朝它瞥了一眼。 杜伊正在洗碗槽边忙着,看样子已经先吃过早餐,桌上只放着一个人的餐具。约翰心里自然明白,匆匆吃了块面包,喝了半杯咖啡就离开座位站起来。 “今天早上,我要搭船到特慕冷叔叔那儿。”杜伊说道,她显然正等待着约翰的回答,然而他却不做声,只点个头,转身就走了。脚步声沿着楼梯渐行渐远。 约翰实在不能原谅杜伊,她简直太让人失望了。这是他们结婚以来第一次发生口角,全都是这只白瓷猫惹的祸!杜伊答应过不做任何不必要的开销,但还是买下了这只瓷猫,那些钱原本是省下来准备买汽车的。 约翰到现在一直都是搭公车到轮船公司上班,觉得自己在同事堆里显得格格不入,当别人谈论马力、活塞时,他一句话都插不上口。 想不到昨天一回到家里,就发现壁橱上多了只猫,他诧异的程度不难想象。 杜伊颇不以为然,她争辩说,屋子里也该有些令人赏心悦目的小摆设。两人一语不合,就大吵了一架。之后,谁也不理谁。今天早上,约翰下定决心不和杜伊说话,直到她自己认错。 当约翰到达轮船公司的办公室时,港口正笼罩在一片潮湿的雾气里,一个上午的时间好像永远过不完似的。约翰的思绪一直绕着杜伊转,当他正想写一封信以借此转移注意力时,突然被一阵持续不断的警笛声打断了。 他从窗口看到海防队鲜红得刺眼的小船,疾驶到河心,船头溅起泡沫般的浪花,尖锐的警笛声还夹杂着汽船呜呜作响的低沉信号。不久轮船公司里跑腿的男孩冲进办公室激动地叫着:“开往特慕冷的船翻了,在河中被拖船撞翻了。” 约翰不禁打了个冷颤。 约翰用颤抖不已的手拨了家里的号码。电话没人接,铃声不断地响着。 于是约翰跑向港口轮船停靠的码头,挤过人群。出事地点有大片油污,在那附近除了海防队以外,还有几艘汽船。从水中被救出来的乘客,个个都紧抓着缆绳和救生圈。约翰好不容易才挤到港口警卫旁边,警卫仔细听他叙述之后,很有把握地说:“乘客应该是全部获救了!你用不着为你太太担心!” 最后渡轮的驾驶员也上来了,他数了数乘客,一共有9位男士,两位女士,他不解地摇着头。 “我明明卖了12张船票”,他说,并仔细地打量被救上岸的人。“开船前有个年轻的太太上了船,但是她不在这里!” 约翰紧抓住他的手臂,问道:“她的头发是金色的吗?” “我记不得她的头发是不是金色的。”渡轮驾驶员回答,“不过她把大衣上的风帽扯得很高。” 约翰呆住了,杜伊确实有件带风帽的大衣。 约翰心跳加速,悔恨交加。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杜伊今天早上一直等着他的原谅,但是他却头也不回地走了。为什么他一点都不体谅她?连她买只白瓷猫的喜悦都要剥夺?他实在太自私了,一心只想到自己。 人群又起了一阵骚动,人头朝着小艇慢慢停靠的防波堤攒动。一个女人被人用担架扛上岸来,湿淋淋的黑色长发披散在肩上。“她还活着,”护送她的医生说,“我们送她去医院。” 约翰松了口气,是他搞错了,杜伊并没有上船,担架上那个女人他并不认识。约翰挤出重围,沿着河岸走了一段路后跳上一辆计程车,对司机说了家里的住址。 当他奔向门廊时,看到他面前有个身影正要上楼,“杜伊”,约翰跑向她,将她搂进臂弯,紧紧地抱住。此刻他才发现杜伊手里抱着一个包装好的盒子。 “你上哪儿去了呢?”他急忙问道。杜伊莫名其妙地看着他,“我刚才到我买瓷猫的那家店铺去啦。可是不能退货。我想把它退掉,因为你讨厌它。” “不!”约翰说,“把它留下来,它是世界上最漂亮、最有价值的白瓷猫。因为它,你没有去特慕冷而逃过一劫。” 在他们走进屋里的时候,约翰告诉杜伊今天早上发生在河上的一切,然后接过那只有琥珀色眼睛的白瓷猫,打开包装纸,把它放回壁橱的最上面一层。 (选自《中外经典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杜伊买来一只白色瓷制的猫,将它放在壁橱最高层,表明她非常喜爱这件小摆设,而正是这件小摆设刺激了约翰,引发两人的冲突。 B.杜伊买瓷器猫是为了美化家居生活环境,约翰买汽车是想到改善生活待遇,二人都没有过错,于是有限的收入便成为冲突的根源。 C.约翰对杜伊表面看十分冷淡,但是实质上还是非常关心杜伊的,他记清了杜伊去叔叔家的话,他一上午的思绪都没有离开杜伊。 D.“港口正笼罩在一片潮湿的雾气里”,这处环境描写,是一处伏笔,‘语简意丰,既表现了约翰此时惆怅的心情,也为事故发生作了铺垫。 E.突转,是本文情节发展的重要特点,约翰用冷战的办法,虽然没有改变妻子的态度,但意外的发生却也改变了他自己的态度。 (2)请结合文本谈谈小说中的约翰是一个怎样的人。(6分) (3)“上午的时间好像永远过不完似的”,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约翰听到翻船事故后,其心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本文以“白瓷猫”为题比“第十二位乘客”更合适。请结合文本分析,谈谈你的理解。(8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