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1)蒋欣模仿金星老师的表演真是_________,让大家不时捧腹大笑。

(2)经过长时间的试验,主要问题一解决,其他问题就___________了。

(3)这部_________的艺术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图画。

A.惟妙惟肖  不攻自破  得天独厚

B.栩栩如生  不攻自破  匠心独运

C.栩栩如生  迎刃而解  得天独厚

D.惟妙惟肖  迎刃而解  匠心独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八成贫困生相信上大学可改变命运

这些天,各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但是,一纸喜报换来的并不都是如愿以偿的笑脸。

6月19日夜,山西省榆社县西马乡新村43岁的陈东生化名服毒自杀,原因是他“不堪受儿子读大学的经济重负”。

8天之后,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因为女儿的高考分数达到了二本录取分数线,自己又无力凑够学费,山西省翼城县唐兴镇南官庄村农民李海明在家中上吊自尽。

为何悲剧总在收获的季节里重演?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更需要哪些帮助?

5月10日6月20日,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监督和指导下,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对高考贫困生进行了一次走访调查。本次调查覆盖北京、安徽、湖南、广西、云南、山西、四川等11个省区、市的16所高中,共回收贫困高考生问卷322份,高中教师和校领导问卷89份。

调查显示,823%的贫困高考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支出大。其中,平均每年每个贫困高考生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在6780元左右,高于平均家庭总收入4756元,超过2/3的家庭入不敷出,有810%的家庭总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

在农村,因子女教育花费大而造成家庭致贫、返贫的事早已不是新闻了。江西省赣州市某村的一名考生家长说,以前指望孩子通过读书跳出农门,现在发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费一路看涨,不少家庭供到半路,就揭不开锅了。村里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在调查涉及的地区中,贫困生约占327%,西部的比例明显高于东部。他们当中,品学兼优者占522%。调查发现,115%的贫困生在高中期间曾经辍学,127%的人因交不起学费可能放弃上大学。

调查中,628%的高中教师认为,能否支付大学第一年学费往往决定着贫困生能否圆大学梦。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六成贫困高考生表示自己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的学费。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25%的贫困生认为自己能考上二本以上院校,803%的贫困生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

“我听说大学里有助学贷款,还有奖学金。我先贷款,再挣奖学金,假期还能想办法打工赚钱。”家住沂蒙山区的张慧今年9月马上就要成为山东大学的学生了,头一年的5 000元学费是父母东拼西凑筹集的。对于未来,她充满了信心:“已经考上了,再难都要熬过去,往后就能替家里分忧了。”

和张慧一样,由学校提供的助学贷款已经被338%的贫困高考生认为是最有效的资助方式。相比之下,最贫困的那部分人255%,明显对社会经济资助更为渴望。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近些年来政府相关部门不断提高助学贷款的总量,但却无法满足同样逐年增长的贷款需求。有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约1 562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截至2005年12月底,在全部大学生中,获得助学贷款者的比例仅占146%——这说明,约有178万贫困大学生未能取得助学贷款。

本次调查发现,有些人是主动放弃贷款和社会资助的。家住安徽省固镇县马林村洪庄、就读于固镇一中高三10班的张莹莹在调查中说:“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我会尽量靠自己的能力和亲戚的支持完成学业的。”

面对上大学后将面临的经济困难,947%的人表示“进入大学后将争取获得奖学金”,822%的人“希望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一定收入来补贴生活费”。还有部分学生表示,大学期间要省吃俭用甚至假期不回家,以降低生活开支。

(1)结合文中调查,简要概括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5分)

(2)文章开头的悲剧令人痛心,结合全文分析,如何避免悲剧在收获的季节里重演?(6分)

(3)本文在新闻调查情况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6分)

(4)调查中有位同学说:“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高考贫困生该如何消除这样的想法,请你给一些建议(8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锦瑟》中,描写月明珠蓝田玉的优美典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对六国和秦灭亡的教训进行总结后,对当时统治者提出警告的一句是_____ ______。

(3)___________,食之不能尽其才,_________,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韩愈《马说》)

 

阅读下面这组对比诗,完成后面题。

秋夜独坐节选                   夜深

王维                      周弼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5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也。彧少好学,颇涉经史。武帝亲总万机,彧诣阙求试。帝异之,以为司武中士。转郑令。平齐之后,帝大赏从官,留京者不预。彧上表,于是留守并加泛级。

高祖受禅,累迁尚书虞部侍郎,以母忧去职。未几,起为屯田侍郎,固让弗许。时制三品已上,门皆列戟。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上嘉其婞直,赐钱十万,米百石。

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彧上表曰: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共治百姓,须任其才。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荆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职任。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前任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百姓吁嗟,歌谣满道。乃云: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古人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此言各有所能也。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损殊大。臣死而后已,敢不竭诚。上善之,干子竟免。有应州刺史唐君明,居母丧,娶雍州长史库狄士文之从父妹,彧劾之。二人竟坐得罪。隋承丧乱之后,风俗颓坏,彧多所矫正,上甚嘉之。又见上勤于听受,百僚奏请,多有烦碎,因上疏谏,上览而嘉之。后以忤旨免。未几,复令视事,因谓彧曰:无改尔心。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其见重如此。

右仆射杨素当途显贵,百僚慑惮,无敢忤者。尝以少谴,敕送南台。素恃贵,坐彧床。彧从外来,见素如此,于阶下端笏整容谓素曰:奉敕治公之罪。素遽下。彧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彧时方为上所信任,故素未有以中之。

彧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戏,递相夸竞,至于糜费财力,上奏请禁绝之。诏可其奏。是岁,持节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长吏赃污不称职者二百余人,州县肃然,莫不震惧。上之。(选自《隋书》第62卷,列传第27)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

B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

C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

D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柳彧年少好学,涉猎广泛,跑到皇宫请求武帝对他测试,武帝很欣赏他。平定齐朝之后,武帝大赏下属官员,留守京城的官员不在其列,柳彧上表给皇帝,于是留守京城的官员一并得到好处。

B.高祖登基后,柳彧升迁到尚书虞部侍郎,因母亲去世而回家服丧。不久,起用为屯田侍郎,正好左仆射高颎的儿子弘德向主管部门申请戟门,柳彧认为:父子已经分居,儿子不能安装戟门,高颎知道后很不高兴。

C.柳彧在奏章中写道:管理百姓,必须使用有才能的人。武将上柱国和干子年龄太大,以前政绩很差,怨声载道,现在不宜担任刺史。柳彧后来因违背圣旨被免职,复职时皇帝对柳彧说:不要改变你的禀性。

D.当时的官员都不敢得罪右仆射杨素。杨素犯了错误被送到南台时,他还自恃尊贵,坐在柳彧坐凳上。柳彧看见了,拿着手板严肃地对杨素说:奉皇帝命令惩处你的罪过。并立即查问杨素的犯罪事实。
3.下列对文章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风俗与现代汉语中的风俗有所不同,古代强调民风,教化,现代强调地域文化,风情

B侍中,秦汉之时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元以后废止。 

C右仆射,秦始置,汉以后因之。汉成帝建始四年,初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书令,职权渐重。汉献帝建安四年,置左右仆射。唐宋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宋以后废。

D.嘉,奖赏,嘉奖,是一种奖励形式。
4.中加横线的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共治百姓,须任其才。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荆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职任。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师道千年:温情敬畏薪火相传

终于有机会在这样特殊的时刻,理清在我脑海中念兹在兹的师道精神。

遥想春秋时期鲁定公四年(前497),周游列国的孔子,被匡人误认为曾经对其施暴的鲁国恶人阳货,遭到了匡人数天的围攻。当此危急存亡之秋,孔子弦歌不辍,并说出了一段气吞山河的名言: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至圣先师孔子的文化担当,是何等的气魄与自信!

汉高祖五年(前202),项羽兵败自刎,楚地陆续平定,独项羽的封地鲁迟迟不降。刘邦举兵围鲁,看到的却是如此景象:鲁国的儒生安之若素,依然在诵读《诗》《书》,照旧在讲习礼乐,弦歌之声不绝于耳。这让一向质木无文的刘邦都深为叹服,不忍加兵。

时间推进到20世纪,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日军跟踪逃难的学者,将一颗颗炸弹扔向刚刚建立起来的简陋校舍。敌机在头顶上嗡嗡……学生教授也懒于奔跑了,随便在校园里找个地方蹲一蹲,看一看,敌机过后照样备课自习。

这些貌似毫无关联的场景,其实大有关联,贯穿了一个根本的命题——文化、文化命脉、文化担当、文化传承。

站在一名高校教师的角度,我眼中的西南联大,虽然不是最理想的大学,却是真正有理想的大学,这恰恰是当下所缺失的。

我想,大学总要有大学的样子:正确的理念,科学的精神。教师也必须有教师的样子,温情敬畏,守护传统,传承文化。

大学,是传承文化、赓续文脉的主要场所。古之儒生在兵临城下时仍然弦歌不辍、战时师生在炮火声中依旧书声琅琅,是因为他们高度的文化自觉,将这种理论世世代代传承下来。今之大学,去古虽远,然其职责没有改变,其精神不应改变。作为大学教师,理应具备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文化担当精神,用温情与敬畏,以独立之精神,守护传统,传承文化,培养完善的,薪火相传。教师影响学生,师生影响大学,大学影响社会,而不是相反。蔡元培说过要看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教师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单是逢迎当下,随波逐流。

一所大学,有高远的理想、科学的精神,即使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照样能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反之,即使高楼林立,合并改名,也无法培养出真正的大师。什么时候大学校园弦歌不辍,真正成为一个可以诗意地栖居的地方;什么时候大学师生不再那么功利浮躁,经常抬头看天,这与理想的大学已经不远了。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扛起传承文化的重任,创造新的辉煌,真正实现大学的理想。任重而道远。(作者系河南大学教授)
1.下列选项中关于师道发展历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时期,孔子遭到了匡人数天的围攻。但他弦歌不辍,并说出了气吞山河的名言, 这是一种有气魄与自信的文化担当。

B汉高祖五年(前202),项羽的封地鲁迟迟不降。鲁国的儒生安之若素,依然在诵读《诗》《书》,讲习礼乐,这是项羽决心杀害刘邦的计谋。

C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敌机在头顶上嗡嗡,敌机过后照样备课自习,这是老一辈教育家的人文精神。

D改革开放以后,去古虽远,但大学精神不应改变。应该具备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文化担当精神,用温情与敬畏,以独立之精神,守护传统,传承文化。
2.下列选项对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题目《温情敬畏薪火相传》既点明了新时期的大学精神,又表明了作者希望文化传承的愿望

B想要培养出真正的大师,就需要大学校园弦歌不辍,真正成为一个可以诗意地栖居的地方;师生不功利浮躁。

C西南联大在历史上不是最理想的大学,却是真正有理想的大学,这恰恰是当下所缺失的。

D回顾师道发展历程那些毫无关联的场景,其实大有关联,贯穿了一个根本的命题——文化、文化命脉、文化担当、文化传承。
3.请用3个关键词概括作者所提倡的大学精神。(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江城中学田径运动会结束后,张老师在作文课上布置同学们以……的瞬间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写运动会上的人和事。同学们的作文大多表现团结互助,顽强拼搏,勇争第一的主题,只有小李同学写了一篇题为最恐怖的瞬间的作文,主要写他参加800米赛跑时落在后面,没有人为他加油、递水,一个人很落寞地跑完了全程。张老师读完小李的作文后,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你看世界的角度决定了世界给你的温度。小李看了老师的评语后,陷入了沉思。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完成写作任务。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一幅世界环境日的宣传图片,请概述画面内容,并说明图片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杨绛先生为人所尊崇,并不在于她有一位杰出的夫君——她也曾因钱钟书先生写作《围城》而甘做灶下婢”,___________。她创作的剧本、小说、散文,她翻译的作品,________。无论是哪个年代,无论何种际遇,无论外界如何喧嚣,_________,笔耕不辍,这才有了她92岁时出版的《我们仨》,才有了她96岁时成书的《走到人生边上》。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项是(3分   

十年前的冬天,一列南去的火车将我带到徽州。火车刚进入皖南山区,我便感觉雪下得比平原地区要大,车窗外已是一片莹白。远山脚下,         ,一直浮在那里,久久不散。山谷中的溪流并未结冻,似有隐约的水流声传来。

A.风雪好像把缕缕炊烟冻僵了        B.炊烟缕缕,好像被风雪冻僵了

C.炊烟缕缕,风雪好像把它冻僵了    D.缕缕炊烟好像被风雷冻僵了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6484/35971) 首页 上一页 16479 16480 16481 16482 16483 16484 16485 16486 16487 16488 16489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