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得译出诗人之剧。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断绝来往”。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 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了第一部剧作是在26岁,青年的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他在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从1936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1944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1954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1月16日) 相关链接: 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译是文字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 (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朱生豪幼年热爱读书,勤奋刻苦,教会学校的背景使他具有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这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 B. 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C. 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D. 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许多莎翁的名句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 B. 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 C. 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和诸多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既准确再现剧本中的情景,又增强了民族色彩。 D. 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热度、数量都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 E. 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大成就,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 3.朱生豪在翻译莎剧中,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借鉴?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
|
文学类文本阅读 没有学生的老师 任章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就站在堂屋中间的八仙桌后。八仙桌上放着一根枝条。他表情严肃,两手撑在桌的两角,身子微微前倾,环顾堂屋里一把把排列整齐的椅子,他喊:“同学们,上课了!” 表叔叹一口气,说:“三儿的课又开始了。”我没看见过他上课时的情景,我好奇地望着他。他迎着从门楣里投射进来的一束阳光,穿着整齐的中山服,很气派,很儒雅,阳光勾勒出他的身影。 他开始在八仙桌后踱步。我观察了好一会儿,他从堂屋的南头走到北头,再从北头走回南头,沉思的样儿。我发现,他接近墙根的时候,绝不多停留一会儿,又折回身,继续走。他的皮肤很白,不是那种没见紫外线的白皙,是病态的苍白。表叔告诉我,他走得那么准确。表叔说,他的讲坛长度和堂屋宽度差不多,表叔叫我不要打扰他。 太阳在不知不觉中升起,有一竿子高了。他手里攒着教鞭,在巡视他的学生呢。 表婶从房间里出来,身子擦动了堂屋门口的那把椅子。他发现了,他拎着教鞭走到那把椅子跟前。他举起教鞭,向下点去。教鞭在椅子把手的上边突然停住,他说:“上课时,不要捣乱。我的教鞭敲在你的脑袋上,会疼呢。”他的表情有些严肃,严肃中又带着微微笑意。 表叔说,两年前,他师范学校毕业了,他坚决回到山村小学。去年,一场暴雨突如其来,他在疏散学生时,屋顶一根虫蛀腐蚀了的脊檩断了,砸在他的脑袋上,他就这样了…… 不知从哪里钻出了乌云,发酵似地膨胀,遮住了太阳,天阴了下来。他跑出堂屋抬头仰望,旋即又奔了回去,看着屋顶。他焦躁起来,说:“同学们,暴雨要来了,赶快出教室!”我看见他忙乎起来,一把把椅子被他从堂屋搬到院子里。他一边忙乎一边喊:“同学们不要挤!不要怕,有我呢。”我沉不住气了,我真想过去帮他一把。我瞧了表叔一眼,表婶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过一阵就会好了。我真想过去支持他,他需要帮助。我看他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堂屋院子间疯狂地穿梭,我真不忍心他那么孤独。 太阳钻出乌云。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塌了,塌了,我们的教室塌了。你们吃吧,喝吧,你们不修教室,会有人收拾你们的。”他的声音低下来,似乎在念咒语。我望着环绕小山村的山岭,好似表叔的房子在下沉,下沉。 他的神色开始恢复正常,像是经历了一场风暴。现在,他表情呆滞、冷漠。他根本不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中间,径直走回他的屋子。 我走到八仙桌的后面——他的讲坛上。我学着他的样子,在讲坛上踱步,想体验当老师的感受。踱步中,我无法不想着他——这位没有学生的老师,所以,我感觉我的步子越来越重! 选自《文艺生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题目叫“没有学生的老师”,匠心独运,在矛盾的词语组合中,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同时也暗示了小说的内容。 B. “表叔叹一口气,说,‘三儿的课又开始了。’”这一声叹气,既包含着表叔对三儿病态的无奈,也有对三儿这种病态行为的不满。 C. 三儿用教鞭向下点去的动作描写,内涵丰富,从侧面生动地表现了三儿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包含着他对学生的深深爱意。 D. 小说语言简洁而生动,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通过对三儿这样普通的乡村教师的叙述,表达了一个深刻的现实主题——教育公平。 2.文中划线处都写到“太阳”,结合小说内容说明其作用。 3.小说结尾说“我感觉我的步子越来越重!”试分析其原因。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1.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 A. 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B. 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 C. 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D. 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 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 A.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 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C. 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 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在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商家推动下形成回归传统的热潮,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 B. 我们今天有不少地方的女性以穿旗袍为时尚,许多酒店装修得古香古色,这说明我们发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C. 某历史文化遗址,如果被开发作为旅游点,给商家带来了利益,也使该遗址广为人知,不一定是尊重传统文化。 D. 今天我们倡导过传统节日,兴起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都必须严格按古代的原有模式来做.。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 德经》) ②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③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 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 ⑤永恒的神推动宇宙,不朽的灵魂推动身体。(古罗马•西塞罗) ⑥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法•帕斯卡尔)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重提阅读经典,看似老生常谈,却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经典具有独特的魅力,首先 ① , 以文学为例,一部《红楼梦》如同多棱镜,为官者看到为官之道,风雅之士看中诗词歌赋与 琴棋书画,管理学者感受管理文化;其次,经典作品超越时空, ② ,司马迁在《史记》 中所描述的项羽始终不妥协于现实,具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永恒特质。因此, ③ 。
|
|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我谈的这些粗浅的看法,只为抛砖引玉,期待聆听诸位高见。 B. 您说的这件事情事关重大,我必须权衡利弊,才可作出钧裁。 C. 前日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将拨冗来当面致谢。 D. 你的文稿,有几处不妥当之处,我已斗胆斧正。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特朗普不顾拉美国家强烈反对,执意对古巴挥动“大棒”,标志着特朗普政府对拉美左 翼国家的干预和打压力度有所增强。 B. 在网络公共言论平台日趋多样、日益扩展的情况下,公民举报官员的途径也大大增加, 同时也增强了公民实现其权利的可能性。 C.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 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D. 老姑父的酒量是全村人抬起来的,特别是村里逢会,那是一年一度仅次于过年的大节气, 家家都有亲戚来……到了这一天,老姑父至少要串五十家以上!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据《人民日报》指出,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的方针。 B. 新常态也伴随着新矛盾和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 键在于改革的力度。 C. 为做好台风苏迪罗防御工作,该县干部全力做好人民群众安置、转移工作,确保群众生 命安全。 D. 近年来,高官频频落马显示了新一届党中央的反腐决心,但“打几只老虎”仅仅是第一 步,目前当务之急的工作是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反腐机制。
|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陈忠实创作《白鹿原》真可谓苦.心.孤.诣.,他放着西安的房子不住,来到乡下,蛰居于 老家宅子中,写了整整四年。 ②历史无数事实已经证明,欧阳修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实属不.刊.之.论., 难道你就不能从历史事实中吸取教训? ③尽管科学家试图证明外星人的存在,但现有资料表明,银河系中存在浩.如.烟.海.的其他 行星,但人类是唯一的生命形式。
④他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总喜欢妄.自.菲.薄.别人,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跟他打交 道,他成了大海里的一叶孤舟。 ⑤这股变脸风从实体店铺到网上卖家都在刮,不少信.誓.旦.旦.以“日本原产”作卖点的商 家给产品换了“籍贯”,有的甚至说法前后矛盾。 ⑥这一恶性案件发生后,上级领导马上下达了限期破案的指令,公安机关立即倾.巢.而.出., 设卡排查,不久,就抓获了几个主要的犯罪分子。 A. ①④⑥ B. ①③⑤ C. ③④⑥ D. ②③⑥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写花,可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李清照在《醉花阴》里便有如此绘菊香菊韵的名 句,是“ ,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历史影射现实,用“ , , ”三句话来表现江北各地沦陷已久、南宋政府不图恢复、 百姓安于异族统治的现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