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每逢钱塘江大潮,潮来气势汹汹,发出瓦釜雷鸣般的巨响,潮水都拍上了堤坝,而观潮的群众早已挤满海塘,人声鼎沸几乎要赛过潮涌。 ②各地的“戏曲进校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那引人入胜的故事、圆润婉转的唱腔、美轮美奂的服饰无一不激发了学生们对戏曲文化的兴趣。 ③写作其实不难,一开始的时候,尽可能踏踏实实的用字,写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观察、所体验、所感动的真实人生,就能写出平易近人的文字。 ④到现场看球类比赛和在屏幕前看感觉是大相径庭的,每当进球得分的时候,场内气氛都会很热烈,很多球迷都会欢呼着从椅子上跳起来。 ⑤一些人提出,我国为现有发展付出的生态代价过于高昂,雾霾的出现就是一种表现,现在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实行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⑥新的一年,又将有很多影片被搬上荧屏,虽然目前还无法欣赏到完整的影片,但我们从一些预告片,也能管中窥豹,略见各影片的风格特点。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③④⑥ D. ②③⑤
|
|
名篇名句默写 (1)杜甫《登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千古传诵。 (2)李煜《虞美人》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封狼居胥”,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歌开头两句是军士饮马渡河时的所见所感,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的景象。 B. 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暮色苍茫,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画面清新绮丽,气势恢宏。 C. 七八两句以抒情和深刻的议论收笔,在生动的场景中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D. 本诗以长城为背景,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 E. 此诗运用渲染、对比等表现手法,在构思上用侧面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情感。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元行冲,河南人,后魏常山王素连之后也。少孤,为外祖司农卿韦机所养。博学多通,尤善音律及诂训之书。举进士,累转通事舍人,纳言狄仁杰甚重之。行冲性不阿顺,多进规诫,尝谓仁杰曰:“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仁杰笑而谓人曰:“此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九迁至陕州刺史,兼陇右、关内两道按察使,未行,拜太常少卿。 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而未有编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魏收旧史以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冒姓司马,以应石文。行冲推寻事迹,以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受命,考校谣谶,特著论以明之。 开元初,自太子詹事出为岐州刺史。俄复入为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时嗣彭王庶兄李志谦被人诬告谋反,考讯自诬,系狱待报,连坐十数人,行冲察其冤滥,并奏原之。四迁大理卿。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条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俄又固辞刑狱之官,求为散职。七年,复转左散骑常侍。九迁国子祭酒,月余,拜太子宾客、弘文馆学士。累封常山郡公。 初,有左卫率府长史魏光乘奏请行用魏征所注《类礼》,上遽令行冲集学者撰《义疏》,将立学官。行冲于是引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检讨刊削,勒成五十卷,十四年八月奏上之。尚书左丞相张说驳奏曰:“今行冲等解征所注,勒成一家,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上然其奏,于是赐行冲等绢二百匹,留其书贮于内府,竟不得立于学官。行冲恚诸儒排己,退而著论以自释,名曰《释疑》。 行冲俄又累表请致仕,制许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献。 (选自《旧唐书•元行冲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 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条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B. 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条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C. 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条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D. 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条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 文中的“出”“迁”“转”都表示官职变动, “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原来官位。 B. “庶”旧指宗族中嫡亲以外的支属,与“嫡”相对,如“庶子”指非正妻所生的儿子。 C. 谥,指谥号,谥号是人死之后由朝廷按照他一生的功德或行迹而赐予的用于书写主牌的名。 D. “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等表示官员退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元行冲博学多识,品行耿直不阿。他尤其通晓音律和诂训之学;他做人不阿谀奉承,在通事舍人任上多次对狄仁杰进言劝诫,很受器重。 B. 元行冲在史学上有一定的成就。他深入探究,认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后来改姓司马,是为了应合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的瑞石上牛跟在马后面的图像。 C. 元行冲为官公正无私。当时李志谦被人诬告谋反,在审讯中被逼迫认罪,并有十多人受牵连。元行冲查明事实,了解案情,上奏宽免了这些人。 D. 元行冲为学著述颇有成就。他接受帝命为魏征所注的《类礼》撰写《义疏》,但《义疏》却因张说的反对而未能被颁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2)行冲恚诸儒排己,退而著论以自释,名曰《释疑》。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和父亲坐一条板凳 孙道荣 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回家。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父亲,将身子往一边挪了挪,对我说,坐下吧。那是我第一次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 家里没有椅子,只有长条板凳,还有几张小板凳。家里来了人,客人或者同村的男人,父亲会起身往边上挪一挪,示意来客坐下,坐在他身边,而不是让他们坐另一条板凳。让来客和自己坐同一条板凳,不但父亲是这样,村里的其他男人也是这样。让一个人坐在另一条板凳上,就见外了。 工作之后,有一次回家,父子俩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闷头抽烟。烟雾从板凳的两端飘浮起来,有时候会在空中纠合在一起。而坐在板凳上的两个男人,却很少说话。与大多数农村长大的男孩子一样,我和父亲的沟通很少,我们都缺少这个能力。在我长大成人之后,我和父亲最多的交流,就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默默无语。①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与其说是一种沟通,不如说更像是一种仪式。 父亲并非沉默讷言的人。年轻时,他当过兵,回乡之后当了很多年的村干部。村民有矛盾了,都会请父亲调解,主持公道。双方各自坐一条板凳,父亲则坐在他们对面,听他们诉说,再给他们评理。调和得差不多了,父亲就指指自己的左右,对双方说,你们都坐过来嘛。如果三个男人都坐在一条板凳上了,疙瘩也就解开了。 结婚之后,有一次回乡过年,与妻子闹了矛盾。妻子气鼓鼓地坐在一条板凳上,我也闷闷不乐地坐在另一条板凳上,父亲坐在对面,严厉地把我训骂了一通。训完了,父亲恶狠狠地对我说,坐过来!又轻声对妻子说,你也坐过来吧。我坐在了父亲左边,妻子扭扭捏捏地坐在了父亲右边。父亲从不和女人坐一条板凳的,哪怕是我的母亲和姐妹。那是唯一一次,我和妻子同时与父亲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在城里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后,我请父母进城住几天。客厅小,只放了一对小沙发。下班回家,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指着另一只沙发对父亲说,您坐吧。父亲走到沙发边,犹疑了一下,又走到我身边,坐了下来,转身对母亲说,你也过来坐一坐嘛。沙发太小,两个人坐在一起,很挤,也很别扭,我干脆坐在了沙发帮上。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只住了一晚,父亲就执意和母亲一起回乡去了。后来妻子提醒我,一定是我哪儿做得不好,伤了父亲。难道是因为我没有和父亲坐在一起吗?不是我不情愿,真的是沙发太小了啊。我的心,隐隐地痛。 父亲健在的那些年,每次回乡,我都会主动坐到他身边,和他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父亲依旧很少说话,只是侧身听我讲。他对我的工作特别感兴趣,无论我当初在政府机关工作,还是后来调到报社上班,他都听得津津有味。有一次,是我升职之后不久,我回家报喜,和父亲坐在板凳上,年轻气盛的我,一脸踌躇满志。父亲显然也很高兴,一边抽着烟,一边听我滔滔不绝。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②父亲一把扶住我,你要坐稳喽。不知道是刚才的惊吓,还是父亲的话,让我猛然清醒。这些年,虽然换过很多单位,也做过一些部门的小领导,但我一直恪守本分,得益于父亲给我上的那无声一课。 父亲已经不在了,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我都会往边上挪一挪,留出一个空位,我觉得,父亲还坐在我身边。我们父子俩,还像以往一样,不怎么说话,只是安静地坐着,坐在陈旧而弥香的板凳上。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小说开头写“我”在大学第一个暑假里第一次和父亲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由此引出下文坐同一条板凳的几件事情,“板凳”成为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B. “我”和父亲虽然坐同一条板凳,但很少说话,说明“我”们平时缺少沟通,使“我”们之间存在代沟;而父亲从不和女人坐同一板凳,表明父亲思想落后保守。 C. 父亲嫌“我”家的客厅里的沙发软,坐着不舒服,其实父亲并非不想坐沙发,是由于“我”没跟父亲同坐沙发而是坐在沙发帮上的举动深深刺痛了父亲。 D. 父亲让“我”和他坐同一条板凳,这也是对“我”的启发和教育,尤其是在“我”升职以后,父亲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让“我”懂得了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E. 小说没有过多的语言描写,也没有跌岩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平实而亲切的叙述;小说的结尾写“我”坐板凳留出空位,卒章显志。 2.小说中画线的两句话有怎样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3.“坐同一条板凳”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请结合全文就其内涵进行分析。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傅雷小传 从1932年末一直到1966年离开人世,不管是炮火连天的战争的日子,还是在天灾人祸时期,或是在政治动乱的时日,傅雷几乎就再没有离开过家,离开过他的书斋。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翻译事业中去,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与原则,不与周围腐朽的世界相妥协。 傅雷一生的功绩,就是把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伏尔泰、梅里美的名作介绍给中国的读者,他以自己的天才丰富了中国的当代文化,其作品在当时及以后都对青年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傅雷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在致罗新璋的信中说:“文字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当时自认为满意者,事后仍会发现不妥”, 在动手翻译之前,他总是把原著看过四五遍,弄懂弄通了,领会了其中的神韵、风格,这才开始译。遇上不懂的地方,他从不敷衍,从不马虎,往往先写信向法国友人请教,弄明白了,才往稿纸上写。 傅雷的朋友刘抗先生有一段回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傅雷性格的另外一面。刘抗回忆说,“我新婚之夜,他乘我们酒楼宴席未散,先行潜入新房,把香粉倒在烟灰缸里,把衬衫吊在天花板上,把皮鞋挂到窗外去,把唱片藏在绣枕下……令人啼笑皆非。”这和一般人心目中傅雷的严肃形象是不同的,但这也是真实的傅雷的一个侧面。 傅雷还是孤傲清高的。施蛰存说他如干柴烈火,可以一怒而死;杨绛写他在54年全国翻译者大会上,身未到场信到场,指摘一通同行的专业瑕疵,虽不点名也把有的译作的主人气哭了;他跟刘海粟翻脸也是,怨刘海粟没有厚待一位美专的学生,盘剥人家的酬劳。这些都是稍谙圆熟委婉的人就避免的纷争是非,傅雷却过不了那道义之槛一一跟人较劲。 傅雷对待孩子虽然严厉,却是出于爱心,所以在他发现傅聪在音乐上有天赋之后,便积极培养他,先后为他请了几个钢琴教师。傅雷也只是到了后来才明白,他是把自己童年时经历的一切,自己的孤独、痛苦以及过重的期望都挪置在了傅聪的身上。傅雷也剖白过自己这种脾气的缘由:“对善恶美丑的爱憎心极强,为了一部坏作品,为了社会上某个不合理现象,会愤怒的大生其气……” 在建国初期,傅雷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热情所鼓舞,曾经走出书斋,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之中,正是这个时候,他出任过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作协理事及书记处书记等职。但是在1958年4月,上海作协整风时他被划为右派分子,虽然在1961年被“摘帽”,但这极大地挫伤了傅雷的热情与积极性。从此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书房,拿起了笔,重新开始了翻译的事业。1966年傅雷夫妇未能躲过时代的风暴,因不堪红卫兵侮辱,选择了自尽。中国翻译界的一代巨匠,在漫漫黑夜中离开人世。 50年后,我们为什么还是想起这个风声鹤唳的年代中典型知识分子?我们觉得,《傅雷家书》里一句话解释的恰如其分:“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任何时代,“赤子孤独”都是可贵的。 (摘编自李云雷《听傅雷讲艺术》、王丹阳《赤子的孤独:50年后忆傅雷》等) 相关链接 傅雷是中国翻译界的一代巨匠,能够和他相提并论的,有用毕生精力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梁实秋。草婴先生在翻译俄罗斯文学方面做出巨大贡献,而傅雷从事的是法国文学的翻译。傅雷的译文集现在有十五卷,500万字,这是他毕生的劳动成果。但在傅雷的著作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傅雷家书》。 (叶永烈《解读傅雷一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书斋中走出来,投身于社会运动,最后又回到书斋中,傅雷一生几乎都幽闭在书斋中。这些经历和傅雷的性格只适合平凡恬静的生活息息相关。 B. 把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伏尔泰、梅里美的名作翻译成中文是傅雷一生的大功绩,这些译著丰富了中国的当代文化,也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当代青年。 C. 从翻译名作到出任要职,到最后自尽,傅雷一生起伏跌宕,他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几十年笔耕不辍,把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翻译事业中去。 D. 傅雷是中国翻译界的一代巨匠,他毕生的劳动成果有十五卷共500万字的译文集,翻译界能够和他相提并论的,有用毕生精力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梁实秋。 2.结合材料分析傅雷先生多面的性格特征。 3.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下列各题。 虚和实的问题,这是一个哲学宇宙观的问题。这可以分成两派来讲。一派是孔孟,一派是老庄。老庄认为虚比实更真实,是一切真实的原因,没有虚空存在,万物就不能生长,就没有生命的活跃。儒家思想则从实出发,如孔子讲“文质彬彬”,一方面内部结构好,一方面外部表现好。孟子也说:“充实之谓美。”但是孔、孟也并不停留于实,而是要从实到虚,发展到神妙的意境:“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圣而不可知之,就是虚:只能体会,只能欣赏,不能解说,不能摹仿,谓之神。所以孟子与老庄并不矛盾。他们都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也就是《易经》上的阴阳结合。 世界是变的,而变的世界对我们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有生有灭,有虚有实,万物在虚空中流动、运化,所以老子说:“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种宇宙观表现在艺术上,就要求艺术也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中国画是线条,线条之间就是空白。石涛的巨幅画《搜尽奇峰打草稿》(故宫藏),越满越觉得虚灵动荡,富有生命,这是中国画的高妙处。 以上是虚实问题的一个方面,即思想家认为客观现实是个虚实结合的世界,所以反映为艺术,也应该虚实结合,才有生命。虚实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思想家还认为艺术要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才能创造美的形象。这就是化景物为情思的思想。 宋人范文《对床夜语》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 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惟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境界。清人笪重光《画筌》说:“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人邹一桂《小山画谱》说:“实者逼肖,则虚者自出。”这些话也是对虚实结合的很好说明。艺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内在的精神,即用可以描写的东西表达出不可以描写的东西。 化景物为情思、虚实结合,在实质上就是一个艺术创造的问题。艺术是一种创造,所以要化实为虚,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的表现。清代画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天慵庵随笔》)这就是说,艺术家创造的境界尽管也取之于造化自然,但他在笔墨之间表现了山苍木秀、水活石润,是在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世界上所没有的新美、新境界。凡真正的艺术家都要做到这一点,虽然规模大小不同,但都必须有新的东西、新的体会、新的看法、新的表现,他的作品才能丰富世界,才有价值,才能流传。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与意境》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虚和实的关系要“主观和客观结合的”一项是 A.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写“行者”“少年”“耕者”等人见到罗敷分别“下担捋髭须”“ 著绡头” “忘其犁”都是实写,没有直接写出的罗敷的美貌就是虚写。 B. 《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既是描写祠堂内的景物,也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怀念。表面上是写景,骨子里却是抒情。 C. 《考工记》中介绍,木匠做大鼓的架子时,在鼓的下面雕刻虎、豹等,人听到鼓声时,又看到虎、豹的形状,就好像是听到虎豹在吼叫一样。视听结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D. 姜夔的《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写经过的是扬州曾经繁华的十里长街,可眼前却尽是凄凉的“荠麦青青”,寄予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虚和实是一个哲学宇宙观的问题,人们对此的看法有所不同,一般可以分成两派:一派以孔孟为代表,一派以老庄为代表。 B. 老子的“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说明世界是变的,变的世界表现在生灭、虚实、万物流动、运化等方面。 C. “化景物为情思”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实者逼肖,则虚者自出。”等句子说明艺术只要通过对形象逼真的刻画就可表现其内在的精神。 D. 艺术家创造的境界来自客观世界但又有别于客观世界,境界无论大小,但都要有新的东西、体会、看法和表现,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才能流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虚和实的问题,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认为要从实出发,最终达到神妙的境界,即由实到虚。 B. 中国画充分体现了虚实问题,线条本身是实,线条之间就是虚,并且画中的虚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 思想家认为客观现实就是虚实结合的世界,那么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也要主客观相结合,化景物为情思。 D. 艺术是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表现的一种创造,艺术要能够化实为虚,才有无穷无尽的意味和境界。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某校将本应发给学生的奖学金总额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的财户上,而今年的奖励形式改成了象征性的一元钱,外加一个荣誉证书。此事引起了广泛热议。学生吐槽:“奖学金才一元钱,还不如不发呢,也不必为此拼搏了。”校方解释说:“学校鼓励学生的初衷学有变,希望同学们不要以获得奖金的多少作为学习的目标”。 对此事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比较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
根据下面的新闻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字) 为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营造友善奉献、和谐互助的社会风尚,3月中旬,中央电视台团委、精神文明协调处联合中国邮政集团,向央视全台和中国邮政员工发起了西藏“爱心棉衣”公益捐助活动,为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的南木切乡小学募集棉衣和书籍,以实际行动为他们送去温暖。 去年新春,央视西藏站记者走访了日喀则市谢通门县的南木切乡小学,谢通门县位于日喀则市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平均气温6摄氏度。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西藏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急需保暖的棉衣和书籍,和团委沟通后,遂发起了这次公益捐赠活动。
|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从大自然的天籁之音, ① ,人类无法离开声音。但在很长的历史阶段内, ② 。在留声机与唱片问世以前的数千年内, ③ ,但它的初始内容却无法得到保存,许多记载于历史文献的声音遂成绝响,这是文明的一大遗憾。直至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美,人类在记录、复制声音的领域内取得了突破,留声机、唱片相继问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