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国工匠:高凤林

焊枪是针,弧光是线,他追寻着焊光,在火箭发动机的“金缕玉衣”上焊出了一片天。

他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火箭发动机焊接车间班组长,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

当年我国卫星发射成功后,年幼的高凤林曾问父母:“卫星是怎么飞到天上去的?”当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面临抉择时,母亲一句“报考七机部技校吧,去解你小时候的迷惑”。从此,他便与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迈出校门的高凤林,走进了人才济济的火箭发动机焊接车间氩弧焊组,跟随我国第一代氩弧焊工学习技艺。师傅给学员们讲中国航天艰难的创业史,讲航天产品成败的深远影响,还有党和国家对航天事业的关怀和鼓励。从那时起,“航天”两个字深深镌刻在高凤林的内心。

为了练好基本功,他吃饭时习惯拿筷子比画着焊接送丝的动作,喝水时习惯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更曾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渐渐地,高凤林积攒的能量迸发了出来。

20世纪90年代,为我国主力火箭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其大喷管的焊接曾一度成为研制瓶颈。火箭大喷管的形状有点儿像牵牛花的喇叭口,是复杂的变截面螺旋管束式,延伸段由248根壁厚只有0.33毫米的细方管通过工人手工焊接而成。全部焊缝长达近900米,管壁比一张纸还薄,焊枪停留0.1秒就有可能把管子烧穿或者焊漏,一旦出现烧穿和焊漏,不但大喷管面临报废,损失百万,而且影响火箭研制进度和发射日期。

高凤林和同事经过不断摸索,凭借着高超的技艺攻克了烧穿和焊漏两大难关。然而,焊接出的第一台大喷管X光检测显示,焊缝有200多处裂纹,大喷管将被判“死刑”。高凤林没有被吓倒,他从材料的性能、大喷管结构特点等展开分析排查。最终,在高层技术分析会上,他在众多技术专家的质疑声中大胆言,是假裂纹!经过剖切试验,200倍的显微镜下显示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就此,第一台大喷管被成功送上了试车台,这一新型号大推力发动机的成功应用,使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人们把比用金子还贵的氩气培养出来的焊工称为“金手”。高凤林是“金手天焊”,他之所以成为大国工匠,不仅因为他练就了一手绝活,还因为他焊接的对象十分金贵,是有火箭“心脏”之称的发动机,更因为他在火箭发动机焊接专业领域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金手天焊”是高凤林技艺高超,屡屡

攻克焊接技术难关的写照,更是新时代航天高技能工人风采的体现。

高凤林深知作为知识工人的重要。离开学校8年后,他重新走进校园,捧起课本,开始了长达4年艰苦的业余学习。快毕业的时候,高凤林还在一次航天系统大型技术比赛中报了名。白天穿梭于工作现场、训练场、课堂,晚上抱着两摞厚厚的书籍学习到三四点钟,由于过度紧张和劳累,不到30岁的他头发一把把地往下掉。终于,高凤林先在技术比赛中取得了实操第一、理论第二的好成绩。后来他又拿到了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文凭。

一枝独秀不是春。高凤林在实践中不断培养了一批像他一样优秀的航天高技能人才。

“能进高师傅的班组,跟着他学技术,本身就是很荣幸的事情,他的成功事迹及其敬业、钻研、不断突破极限的精神,都在一点一滴地影响着我们,给我们树立了很高的标杆。”他的徒弟说。

在技术传承上,高凤林把自己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他指导徒弟如何掌握好焊接的工艺控制过程,来达到最佳焊接效果。针对出现的问题,他能够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手把手地指导,帮助徒弟举一反三。今天,他所在的班组,19名组员中有5名全国技术能手、1名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和1名航天技术能手。

“事业为天,技能是地”,高凤林参加工作35年来,默默奋战在火箭发动机系统焊接第一线,他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摘编自《中国人才》2015年第11期)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高凤林从小对卫星上天很好奇,中学毕业时,母亲要他报考七机部技校。这说明正是他母亲尊重他的兴趣爱好并正确引导,才使他取得了事业上的巨大成功。

B. 工作后的高风林,其师傅不仅给他传授技艺,还向他讲授中国航天的艰难创业史、航天产品成败的深远影响,以及党和国家的关怀鼓励,这使高凤林牢记航天使命,并把它化作实际行动,努力钻研神技,最终成为了“金手天焊”。

C. 为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最大难题是喷管的焊接,这主要是因为它的管壁比一张纸还薄,焊接时焊枪停留0.1秒钟都有可能把管子烧穿或焊漏。是高凤林和同事的不断摸索,才攻克了这一难题。

D. 高凤林参加工作30多年,始终奋战在火箭发动机系统焊接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天焊接高技能人才,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高凤林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却能好学勤思,醉心技术攻关,后来能取得卓越成就与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不无关系。

B. 本文通过记述高凤林的工作生活,突出了他在火箭发动机焊接技术上的辉煌成就,也表现了他精研刻苦、执着追求的精神。

C. 在焊接第一台火箭大喷管过程中,高风林力排众议,抵制了众多技术专家的质疑声,并取得最后的成功。

D. 因为高凤林有绝活,焊接对象十分金贵,是火箭的“心脏”——发动机,再加上他在火箭焊接领域达到的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人们称为“金手天焊”,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E. 高风林认为“一枝独秀不是春”,所以在技术传承上,他做得极其出色,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别人。

3.作为一位火箭发动机焊接工匠,高凤林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文本概括。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历史地看,国势盛衰与语言传播存在着某种正相关的关系。国势强盛往往会推动它所承载的语言和文化的传播,而国势衰微则常常会导致以它为物质载体的强势语言乃至文化受损。反观汉语的国际传播过程不难发现,伴随着历史上中国国势的盛衰与消长,汉语的国际传播与国际化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起伏和波动。

在东亚历史上,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中原王朝,相对于生活在这一区域内和周边地区的其他民族具有强大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优势。汉语和汉字也随着汉文化的扩散而远播四方,成了这一地区的通用语言文字。

强大的国势,有助于扩大汉语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历史上,由于秦汉一统及其强大的影响力,汉字汉语不仅为中国古代的许多民族相继采用,而且也被周边不少邻国长期使用。不少民族语言文字在汉语族际化的过程中日渐式微,甚至最终消失,成了语言化石。如契丹文字、女真文字和西夏文字等。由于历史和地理的条件,汉字伴随着汉文化东传朝鲜、日本和南部越南,形成“汉字文化圈”。汉语一度成为朝鲜与越南长期使用的官方语言,并广泛地渗入日本社会。

汉语国际传播和国际化的进程随着近代中国国力的衰退而受到阻滞。近代历史时期,面对中国的衰退,周边的韩国、越南等传统的汉语文化圈国家纷纷走上了“去汉语化”的道路。汉语言退出朝鲜和越南等传统汉字文化圈国家,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中国丧失其在东亚文化圈的领导权和影响力的象征。

17世纪以前,由于汉字和汉语的超强势地位,朝鲜半岛一直通用汉字。大体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后,朝鲜半岛对汉字的使用便逐渐减少。最具典型的就是一批报纸的用字逐渐开始了由汉字向朝鲜文字的变化。而在中日甲午战争后,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式微,中国文化对于周边属国也失去了昔日的魅力,朝鲜半岛的大规模去汉语化进程便开始了,大致到朝鲜半岛光复后汉语基本退出朝鲜。新建立的南北两个政权差不多同时宣布专用朝鲜文字。

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经济上的崛起在不知不觉间产生了语言文化上的推动力。伴随着中国国力的迅速攀升,了解、学习、研究汉语,便成了怀抱着各种各样目的和意图的人们的一种强烈的渴望。于是便有了一些人所称的所谓“汉语热”。中国人也应时而动,开始主动地向世界推介汉语言和中国文化,这也大大加速了汉语国际化的进程。

汉语国际化是一个客观进程,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结果。近代以来,中国和世界的接触,都是以西方列强主动进入中国,获取利益为主,而中国的利益很少走出国门。改革开放的早期,中国也主要是“请进来”,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动力走出去。而在改革开放将近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大踏步发展,中国企业不仅走向了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而且也走向了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伴随着中国走向世界,加速汉语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化进程便成了客观的需求。这种需求并不只是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单方面的需要,而且也是与中国发生接触的外部世界的需要。

    (摘编自高增霞《中国国势盛衰与汉语国际化进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势盛衰与语言传播存在着某种正相关的关系,汉语的国际化进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说法。

B. 正是由于秦汉一统的影响,直接导致了许多的语言文字日渐式微甚至消失。如契丹文字、女真文字和西夏文字等。

C. 中日甲午战争后,朝鲜半岛出现了大规模的“去汉语化”现象,这与当时中国国力的式微分不开。

D. “汉语热”的出现,和中国国力的攀升有关系。中国经济的崛起在不知不觉间产生了语言文化上的推动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历史上中国国势的盛衰与消长,与之对应,汉语的国际传播与国际化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起伏和波动。

B. 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朝鲜半岛一批报纸的用字逐渐开始了由汉字向朝鲜文字的转化。这是这一时期朝鲜半岛对汉字的使用逐渐减少的最典型的表现。

C. 由于近代以来中国的利益很少走出国门,改革开放的早期,中国也主要是“请进来”的历史现状。所以,今天的国人,也就更加积极地走出国门,传播汉语和汉语文化。

D. 加速汉语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化进程,不仅只是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单方面的需要,而且也是与中国发生接触的外部世界的需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代历史时期,中国丧失其在东亚文化圈的领导权和影响力的象征,就是汉语言退出朝鲜和越南等传统汉字文化圈国家。

B. “汉语热”表现了怀抱着各种各样目的和意图的人们对汉语学习的一种强烈渴望。中国人主动地向世界推介汉语言和中国文化,大大加速了汉语国际化进程。

C. 汉语国际化是一个客观的进程,因为伴随着中国走向世界,加速汉语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化进程,不仅是中国人,也是与中国发生接触的外部世界的需要。

D. 在改革开放将近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大踏步发展,为汉语的国际化进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12月27日至2017年4月10日,“丝绸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在成都博物馆举办。展览首日观展人数过万,据报道,不仅成都本地人,包括南充、眉山等地也有“博物馆粉”专程赶来观展。有人认为敦煌石窟艺术应该保持原有的形状,不应该破坏石窟的壁画和彩塑,只有原汁原味的艺术才值得我们传承;而有人认为传统的敦煌石窟应该加入新的元素,在创新中求发展,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请你就其中的某一个观点,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体现你的权衡、思考和选择。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自拟标题。

 

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1)为漫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能以“无题”命名)

(2)请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描述除图章外的画面内容。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年来由于年轻人存在不健康的睡眠习惯,再加上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年轻人工作、生活压力剧增,因此,  ①   。主要症状表现为失眠,有的是睡眠维持困难,  ②   。情绪问题是引起睡眠障碍的主要原因,例如过度焦虑。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③    ,长期失眠的人85%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并且绝大多数的抑郁症患者都伴有失眠。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大量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飘散在日子的深处。它们与我们的距离那么近,  ①   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  ②   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经在历史的烟尘里引退,   ③    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  ④   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 ⑤   太匆忙了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  ⑥   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的结果。

      ②        ④      ⑤   

A. 然而  因为  而    /     未免  于是

B. 但是  因为  所以  如果  不免  所以

C. 然而  /     还是  如果  未免  所以

D. 但是  /     还是  /     不免  于是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澳大利亚运输安全局发言人告诉新华社记者,目前他们正在调查这起事故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的,但不会限制客机或者机组人员返回中国。

B. 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支付给劳动者在剔除中班、夜班、高温、低温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后,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C. 收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也不容易,中国过去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精力就用在这方面。

D. 科研工作者用水缸作为青蒿素的提取容器,在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大量有机溶剂,他们的健康因此受到影响。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李局长爱读书,读到会心处往往会拍案而起,有心领神会之感,感觉到很多心里没来得及说的话,都被作者用精辟的话语概括出来了。

②韩国左其境内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其实是火中取栗,非但无助于自身安全,反而使韩国沦为美国的“棋子”,并且承受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风险。

③然后你从叶卡捷琳娜时代的古籍转到浪漫主义时代,+转到文选,转到那些感伤主义的、夸张的、汗牛充栋的长篇小说……

④引力波有可能继电磁波之后成为一种通讯的新媒介,并最终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吗?这让我们拭目以待

⑤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站在正义的立场,为中国发声,他们的危言危行,受到中国人民一致好评。

⑥领导说:“B组在本次招标活动中,虽然开始有些不尽如人意,但最终迎头赶上,还是不错的!”面对没想到的不虞之誉,B组成员终于放下包袱。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1)《论语》中孔子认为人要善于借鉴,在见贤思齐的同时,还应该做到:“              ”。

(2)屈原《离骚》中“                        ”两句,表达了自己宁可遭遇速死或者流放,也绝不同流合污,与丑恶相随的心态。

(3)《逍遥游》中的“                       ”两句都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来写鹏鸟之大。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载“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到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悲凉之情。

B. “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好酒的诗人在苦寒中却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局长安生活的艰苦。

C. “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与冷酷的环境作对比,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 第四联,诗人运用借代,以殷浩代己,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 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

2.诗歌颔联由哪些意象构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7929/35971) 首页 上一页 17924 17925 17926 17927 17928 17929 17930 17931 17932 17933 1793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