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合欢树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 明,承认她是世界上 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 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 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 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我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 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着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着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 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取材于《史铁生作品集》)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D.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学、比获奖更重要。 E.“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2.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3.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 4.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
|
(1)《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两句是: , 。 (2)《陈情表》中用“ , 。”两句写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3)《陈情表》中李密用“ , 。”两句要求晋武帝怜悯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请求。 (4)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 ,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 (5)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的两句是: , 。(《兰亭集序》)
|
|
课内翻译: (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1)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2),吾侪(3)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4)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注】(1)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其母深明大义。(2)涂潦(lǎo):泥水。(3)吾侪(chái):我们。(4)锸(chā):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程氏)慨然太息 太息:长叹 B.轼诣武卫营 诣:到……去 C.城不沉者三版 版:筑墙用的夹板 D.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属:归属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活用作使动词的一项是( ) A.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B.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D.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3.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轼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对他成为文学家影响极大。 B.苏轼少有大志,决心为民除弊兴利,所以为官一任能造福一方。 C.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动员富民出资修筑被洪水冲坏的城墙,受到朝廷嘉奖。 D.在洪水汇于城下的危急时刻,苏轼亲率家人冒雨增筑城墙,保住了徐州城。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天鹅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它时而在水上遨游, ——它似乎很喜欢接近人,只要它觉得我们不会伤害它。 ①时而沿着水边 ②回到有人的地方 ③时而到岸旁嬉戏 ④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 ⑤时而离开它的幽居 ⑥藏身灯芯草丛中 A.③①⑥⑤②④ B.①④⑤⑥③② C.①②③⑥⑤④ D.③②①④⑤⑥
|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迅速反映现实生活,高奏时代主旋律,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这是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 B.《爸爸去哪儿》爆红之后,各卫视纷纷上马亲子教育类节目,而当一种新的现象变成一股潮流时,就难免泥沙俱下。 C.我市高开区的房价已普遍逼近每平方米5000元,不少二期工程比一年之前的一期每平方米足足涨了1000元:这种涨幅甚至让京沪粤等地的市民都叹为观止。 D.有些党员干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抛于脑后,对人民群众的困难充耳不闻,这种现状应引起高度重视。
|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奥斯卡金像奖设立以来,不仅对世界许多国家的电影艺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反映美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进程,一直享有盛誉。 B.北京地铁公司宣布,自3月13日起,地铁1号线中午平峰时段的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3分钟,晚高峰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2分05秒。 C.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臂的方案至少有三种以上。 D.大家在写作文时一定要注意表达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
|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用“朔”(初一)、“望”(十五)、“既望”(十六)、“晦”(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如苏轼《赤壁赋》中“七月既望”,就是农历七月十六那一天。 B.“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秀才”是当时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与明清科举称生员为秀才相同。 C.“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期”和“功”都是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服丧一年,功服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 D.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
|
下列句中划线字,不是第二人称的一项是( ) A.而母立于兹 B.先妣抚之甚厚 C.汝姊在吾怀 D.久不见若影
|
|
对下列划线字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A.而刘夙婴(缠绕)疾病 迨(等到)诸父异爨 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 B.拜臣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妪(婢女)每谓余曰 则刘病日笃(更加) C.墙往往(到处)而是 殆(大概)有神护者 则告诉不许(说给人,使人知道) D.室西连于中闺(内室) 其制(修建)稍异于前 余既为此志(志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