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鬼秧子乐(节选) 陈忠实 鬼秧子是我一个远门堂叔的绰号,他注入户籍卡的名字,是一个单字:乐。村里人提起他来,总是忘不了在他名字前冠以“鬼秧子”的绰号,就唤作“鬼秧子乐”了。不过,在“鬼秧子”这个“鬼”字里,主要含蕴着“诡”的意味,大致概括了我的堂叔处事和为人的一贯特点:不那么豁达爽直,也不像一般庄稼人那么憨厚实诚;举凡大事小事,家事和外事,与人交手,总显出一副诡的样子;实话少,空话多,绝不会显山露水。有人概括说,鬼秧子乐要是说他去西京,实际准是去了东京,你要是按他说的到西京去找他,准会扑空上当了。 星期六回到家中,已是上灯时分,一进门便看见鬼秧子乐叔坐在堂屋的桌旁,正和母亲扯着闲话。他平时极少到我家来串门,于是就想到他是有意在等候我,大约要说什么话,或者要办什么事。因为他和母亲的闲聊,完全是一种心不在焉的神气,明显是在消磨时光。 “听人说,县城的街道里,有小贩儿摆摊儿了,油糕桌子、凉粉案子都摆出来了。”鬼秧子乐叔说,完全是一种与己无关的闲谈的口气,“政府也不干涉?” “不。”我说,“政策允许了。” “政策怎能允许私人开铺面,做生意?”鬼秧子乐叔不解地说。 “正好相反。”我自作聪明地解释说。 他的一双眼晴勾得很低,并不看我,只是盯着自己手里那只油腻的黑色羊皮烟包,悠悠地挖着。凭直觉,我觉察出他很专注地听着我的每—句话,每—个字,却摆出并不在意的架式,甚至连盯也不盯我一眼。 “你不是有炸油糕的手艺么?”母亲插嘴说,“几十年没派着用场,现时用得上了。”母亲说着,又问我,“你记得不?你乐叔跟你二爷(乐叔的父亲)在五里镇摆油糕桌子那阵儿,红火得很哩!你乐叔炸出的油糕,黄亮、酥脆,咬在嘴里一包糖,而今吃不上那样好的油糕了。” 我隐约有一点记忆。五里镇街心的水渠边,那位已经去世的二爷在满面笑容地招呼顾客,而正当年轻的乐叔,站在翻滚着油浪的炸锅前,两只手灵巧地捏着面团儿,把一个个扁圆的油糕贴着锅帮溜进油锅里,立时冒起一团儿油浪。炸熟的油糕漂浮在油面上,乐叔用筷子夹出来,架在铁丝网架上……我曾经馋涎欲滴地在那油锅前踅磨过,怎能完全忘记呢! “你而今要是在五里镇摆开炸锅,保准红火。”母亲说,“老人们还都记得的。” “不!咱可不能再干那号营生了!”鬼秧子乐叔慨然说绝,“投机倒把那营生,咱绝对不能干。” “那不能说成是投机倒把……”我说。 “纵然不叫投机倒把,也不是正经路嘛!”鬼秧子乐大叔摆出一副慨然的面孔,“合法咱也不干。”他像给我做保证一样,懒洋洋地拖长声调走出门去了。 鬼秧子乐叔和他二女儿合股经营的油糕铺子正式开张营业了。我因事到五里镇文化站去,远远地看见他腰缠白布围裙,在油锅跟前忙活着,手里捏着面团,不时抓起筷子翻捣锅里的油糕。他的二女儿忙着收钱,付油糕,忙得目不暇接。鬼秧子乐叔的油糕生意特别兴隆,油锅里炸熟的油糕,供不上那些捏着票子的手的索要,人就围堵在桌前锅旁了。相形之下,另外两家油糕摊子的生意,就显得冷清了。没有办法,老人们对鬼秧子乐叔的家传的油糕手艺记忆深刻,年轻人的舌头也是十分灵敏的,专拣好吃的买。我驻足看了看,就到文化站去了。 县政府在元旦那天召开了表彰大会,十五个首先达到万元家当的农民,在肩上披挂了红绸带,胸前戴上了斗大的红纸花,打扮得新郎似的,乘十多辆彩车,在县城游了一圈。鬼秧子乐叔也被通知来开会,我和他在会场匆匆一见,他的脸上有了光彩。 今年春天,我从南方归来,看见鬼秧子乐叔和他的二女儿家的那片铺店地址上,已经竖起两层六间的楼房,外观十分漂亮,楼楣上书写着一排潇洒飘逸的行书字:一字歌饺子馆。 鬼秧子乐叔在门口看见我,连拽带拉,就把我拉上楼去了。下层三间,两间作饭厅,一间为作坊,二楼上开了一间雅座。坐下后,鬼秧子乐叔弄来几碟小菜,定要和我喝几盅。他告诉我,前几天,五里镇公社动员大家给学校捐款,多少不拒。鬼秧子乐叔当场站起,报了一万元,全场立时响起掌声。公社书记带头站起来,当着千余人的面,代表五里镇几千名小学生向鬼秧子乐叔鞠躬致礼,感动得老汉热泪扑洒。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对鬼秧子乐身份和绰号的介绍,概括了他为人处事的一贯特点,为下文他到“我”家探口风的情节埋下伏笔。 B.鬼秧子乐探了口风,明晓了国家政策之后,就产生了去镇上开店炸油糕的想法,欲搭改革开放的快车发家致富。 C.小说反映了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发生重大调整的过程中生活变革的现实矛盾。人物形象朴实,性格鲜明。 D.当“我”母亲劝鬼秧子乐发挥自己的炸油糕的特长,到镇上炸油糕的时候,他两次“慨然”回绝,暗示了他必将去炸油糕的坚定行为。 E.鬼秧子乐在按捺不住致富欲念终于成为万元户后,率先为镇小学捐款1万元,表现了他的“鬼”性消失,善念滋生,人物形象更丰富饱满。 (2)小说中间插入“我”回忆去世的二爷和乐叔炸油糕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情节简要分析。 (3)请结合全文概括鬼秧子乐叔的形象特点。 (4)从内容和主旨看,作者创作本文的意图有哪些?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者为人民生活多灾多难而擦泪哀叹。 (3)《己亥杂诗》中诗人借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传达爱国之情:____,_____。
|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崔遵度,字坚白,江陵人。纯介好学,始七岁,授经于叔父宪。太平兴国八年举进士,解褐和川主簿,换临汾。馈刍粮,三抵绥州,涉无定河。河沙与水混流无定迹,陷溺相继,遵度悯之,著铭以纪焉。淳化中,吏部侍郎李至荐之,迁殿中丞,出知忠州。李顺之乱,贼遣其党张余来攻,遵度领甲士百余背城而战,贼逾堞以入,遵度投江中,赖州兵援之,得免。坐失城池,贬崇阳令,移鹿邑。咸平初,复为太子中允。会修《两朝国史》,与路振并为编修官。大中祥符元年,命同修起居注。东封,进博士,祀汾阴。遵度与物无竞,口不言是非,淳澹清素,于势利泊如也。掌右史十余岁,立殿墀上,常退匿楹间,虑上之见。善鼓琴,得其深趣。所僦舍甚湫隘,有小阁,手植竹数本,朝退,默坐其上,弹琴独酌,翛然自适。尝著《琴笺》云:“是知作《易》者,考天地之象也;作琴者,考天地之声也。往者藏音而未谈,来者专声而忘理。《琴笺》之作也,庶乎近之。”世称其知言。七年,东郊,建坛恭谢。坛上设正坐奉天地配坐奉二圣遵度时与张复同典记注书昊天为天皇又增圣祖配位坐谬误降为右正言逾岁,并复其秩。九年,仁宗以寿春郡王开府,诏宰相择耆德方正有学术之士,咸曰遵度力学,有士行,时称长者。遂命与张士逊并为王友。上作七言诗宠之。因谓左右曰:“翊善、记室,皆府属也,故王皆受拜,今宾友之礼,当令答拜。”府中文翰皆遵度所作。王读《孝经》彻章,复以御诗赐之。遵度性寡合,喜读《易》,尝云:“意有疑,则弹琴辨其数,筮《易》观其象,无不究也。” (《宋史·崔遵度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坛上设正坐/奉天地/配坐奉二圣/遵度时与张复同典记注书/昊天为天皇/又增圣祖配位/坐谬误/降为右正言/ B.坛上设正坐/奉天地/配坐奉二圣/遵度时与张复同典记注书/昊天为天皇/又增圣祖配位坐/谬误/降为右正言/ C.坛上设正坐奉天地/配坐奉二圣/遵度时与张复同典记注/书昊天为天皇/又增圣祖配位坐/谬误/降为右正言/ D.坛上设正坐奉天地/配坐奉二圣/遵度时与张复同典记注/书昊天为天皇/又增圣祖配位/坐谬误/降为右正言/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老百姓穿的是粗布衣服,称为“衣褐”,“解褐”就是脱去粗布衣服,担任官职。 B.铭是一种刻在器物或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C.古代帝王筑坛祭天叫“封”,祭地叫“禅”,“东封”谓帝王行封禅事,昭告天下太平。 D.在我国古代的官职中,有“博士”和“学士”之称,博士是比学士品级还高的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遵度关心百姓疾苦,作铭纪念死者。他任职绥州时,因运送粮草,渡过流迹不定的无定河,看到百姓淹没河中,心生怜悯,作铭记之,以示警戒。 B.崔遵度志趣淡泊高雅,喜欢弹琴饮酒。他身为朝廷右史,却住在非常低下狭小的房舍中,房舍周围栽上竹子,退朝后,或默坐或弹琴独饮,怡然自得。 C.崔遵度为人方正有德,深得皇帝宠信。因学术品行俱佳,他被皇帝选为寿春郡王的侍友,皇帝亲自作七言诗以示宠爱,并且令寿春郡王以宾友之礼答谢。 D.崔遵度静心研读易经,经常参与祭祀。他性格与众寡合,喜欢研读易经,也信奉易经,大中祥符年间,跟随皇帝封禅泰山,进升为博士,又到汾阴祭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遵度领甲士百余背城而战,贼逾堞以入,遵度投江中,赖州兵援之,得免。 (2)诏宰相择耆德方正有学术之士,咸曰遵度力学,有士行,时称长者。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文体兴衰叹 许多人会费解,为什么今天的长篇小说热度远胜于短篇?浮躁的时代不是更应该把文章写短吗,不是更符合“文化快餐”这个说辞吗?还有,为什么诗人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整体上不及小说家?这些都值得对文学文体的流变进行思考。 文体的流变显然是有线索可循的——思想的复杂、感情的丰富,迫使文体不断被突破。最突出的例证是中国的诗歌流变,从《诗经》的四言到汉诗五言,再到唐朝的七言为多,直至宋词的出现,文体流变表现为一个不断扩充的过程。元代戏曲、明清小说,从外部进一步证明文体的“扩容”势不可当,而与此同时,绝句、律诗则逐渐退化到“闲笔”的境地。这说明了文体的流变和人类文明发展,和人们表达感情的丰沛程度是同时进步的。 然而,一种文体的兴衰,受文人的追捧或淡化,被读者热衷或冷落,涉及更多因素,外部环境力量甚至更直接地影响、左右、决定着这种起落。社会需求迫使文化人必须去适应、去追随,这是跟写作的功利性密切相关的,潜藏着“务实”的、“非文学”的动力,也可以说是时代风潮影响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文学火热,中短篇小说掀起热潮,很多小说家都热衷于此,那是个观念日新月异、不断突破的年代,中短篇表达思想、传递观念更迅速、更直接。长篇小说之类的“黄钟大吕”“扛鼎之作”何时能出现,成了很多文学人的担忧。时间过了不到30年,世情大变,长篇小说已经不再是需要呼吁的文体,它在各方面的待遇都远远超过了中短篇。长篇写作也已经不再是一个作家在长期的中短篇创作积淀后的尝试,而成了很多年轻作家的处女作。人们又开始担忧,最能体现作家艺术风格和特色的中短篇为什么寥落了?这显然和市场、发行量、改编机会有关。一部作品靠作者知名度销售,远不及靠题材、靠书名更能抓人眼球。市场这个冷冰冰的东西已经推动起一股热潮,裹挟着文体的兴衰。 近日重读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找到了更为久远的证据——文体的兴衰想来是一个很不文学的问题。谈到唐代传奇小说的兴盛,鲁迅认为,这其实与那时的“社会需求”,说彻底了是与士子、文人、“知识青年”的生存需要密切相关的。唐时,举子们进京赶考,需要将自己写的诗抄成卷子,拜名人鉴定,如果能得到“文化名人”的赞赏,则“声价十倍”,及第希望大增。但开元年后,诗歌被人厌倦,应该是名人们也看烦了吧,诗歌不招人待见,有人就抄小说呈上,结果反而暴得名声,于是鲁迅说:“所以从前不满意小说的,到此时也多做起小说来,因之传奇小说,就盛极一时了。” 今天是市场,唐时是及第,它们都关乎生存和现实前程,对个体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文学的健康发展并非靠作家、评论家呼吁就能实现。 文体流变有规律,其推手却很复杂,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动力源和方向感,梳理其中的关系。然而面对许多难以左右的因素,总免不了一声叹息。但愿在喧嚣的社会环境中,文学依然能够循着自己的方向前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社会,长篇小说热度远胜于短篇,小说家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整体上超越诗人,这一问题是值得思考的。 B.只靠作家、评论家呼吁不能实现文学的健康发展,在喧嚣的社会环境中,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动力源和方向,梳理其中的关系,就能让文学循着自己的方向前行。 C.文体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逐渐变化的,与人类的情感表达有关;随着人类情感的逐渐丰沛,文体慢慢发生流变。 D.外部环境力量甚至对一种文体的兴衰起着决定作用,文化人在适应、追随社会需求的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写作功利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观念日新月异的年代,这就要求文体在表达思想、传递观念时更迅速、更直接,因此当时人们大多热衷于中短篇小说。 B.长篇小说不到30年的时间里,地位远远超过了中短篇,是因为长篇写作不再是作家长期积淀后的尝试,而成了很多年轻作家的处女作。 C.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对文体的兴衰有着很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唐代传奇小说的兴盛,与士子、文人、“知识青年”的生存需要密切相关。 D.唐时,诗歌颇受欢迎,举子们都想借诗得到文化名人的赞赏,从而增加及第的希望;但诗歌不再招人待见,小说反而受到青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体的流变有线索可循,从《诗经》的四言到汉诗五言,再到唐朝的七言,再到宋词,元代戏曲、明清小说,都表现为文体的“扩容”。 B.一种文体受文人的追捧或忽视,被读者热衷或冷落,会受到时代风潮的影响,如当今社会,市场、发行量、改编机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C.在当今社会,市场已经推动起一股热潮,影响着文体的兴衰,一部作品要想抓人眼球,必须靠题材、书名,而不能靠作者知名度。 D.无论是今天的市场,还是唐时的科考,都对个体产生重要的影响,面对文体流变的复杂推手,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动力源和方向。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新数据显示,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工具与广大手机用户的生活已经密不可分,截至2015年8月底,中国手机用户已接近10亿:全国手机网民中通过3G/4G上网的比例为85.7%;中国人均月流量达到340.8MB。 有人认为我们就这样被手机“绑架”了,有人认为手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有人认为手机不可缺,但不宜让它占有生活的主要空间,凡事要有度…… 对于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
|
寒假将至,高三(1)班的学生拟请去年考上大学的王华同学回母校介绍经验,给王华写了一封邀请函,其中有四处用词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邀请函 王华同学: 为帮助高三同学顺利度过高考的冲刺阶段,高三(1)班的同学想借你放假回家的机会叫你来校讲一讲,以分享你的点滴经验,切勿推辞。 ××学校高三(1)班 2016年1月
|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朱永新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找到他自己,成为他自己,成就他自己。但在现实中,中国不少的父母却是扬起手、错伸手、不放手,带给孩子的只能是人性的残缺。莫扬手, ① ,让孩子远离各种暴力。莫伸手,不要试图控制孩子,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要松手,父母抓得越紧, ② 。父母只有让家庭教育沐浴在人性的阳光下,孩子才不会在风雨中毁灭,才会在蓝天上翱翔; ③ ,才会成为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
|
|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面对同一个作文题目,同龄人的观点①是不相上下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拉开差距靠的就是语言了。②语言的锤炼,非一日之功。语言的形成和构建,核心③来源于阅读,实际取决于考生视野的宽度和思维的深度。④语言的锤炼比较难,⑤只要平时用心,多阅读多积累,提高语言能力⑥是有路可循的。
|
||||||||||||||||||||||||||||||||||||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央巡视组在各地巡视时发现,许多政府部门人浮于事,一些公务员在完成工作后以各种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人以为自己很忙。 ②2015年两会召开期间,人们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深化改革”“反腐倡廉”“养老改革”“环境治理”等话题。 ③一直不瘟不火的京津冀一体化问题,逐渐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随着路线图越来越明晰,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的产业转移也提上日程。 ④千古文章一大抄,说“抄”固然偏激,但写作仍然要经过一个模仿,借鉴的过程,这却是不易之论。 ⑤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打破“亡羊补牢”的思维定式,对待工作既不凑合也不麻痹,恪尽职守,力求做到曲突徙薪。 ⑥九寨沟自然山水巧夺天工,那艳丽典雅的群湖,奔泻湍急的溪流,飞珠溅玉的瀑群,古穆幽深的林莽,连绵起伏的雪峰令人流连忘返。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④⑤⑥ D.①④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