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寻梦?撑一支长篙,                   ;满载一船星辉,                

(3)《论语》中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                          

(5)《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是                             

(6)《曹刿论战》中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高唐为齐名都,衣冠无不游行市里。歆为吏,休沐出府,则归家阖门。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太祖征孙权,表歆为军师。魏国既建,为御史大夫。文帝即王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及践阼,改为司徒。

黄初中,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歆举管宁,帝以安车征之。明帝即位,进封博平侯,转拜太尉。歆称病乞退,让位于宁。帝不许。临当大会,乃遣散骑常侍缪袭奉诏喻指曰:“朕新莅庶事,一日万几,惧听断之不明。赖有德之臣,左右朕躬,而君屡以疾辞位。夫量主择君,不居其朝,委荣弃禄,不究其位,古人固有之矣,以为周公、伊尹则不然。洁身徇节,常人为之,不望之君。君其力疾就会,以惠予一人。将立席几筵,命百官总己,以君到,朕然后御坐。”又诏袭:“须歆必起,乃还。”歆不得已,乃起。

太和中,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车驾东幸许昌。歆上疏曰:“兵乱以来,过逾二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臣诚愿陛下先留心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帝报曰:“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是以观兵以窥其衅。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时秋大雨,诏真引军还。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

(选自《三国志·华歆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有二贼险延命             负:仗恃

B.命百官,以君到         总己:各管自己的职事

C.越险深入,无独之功         克:取胜

D.以为周公、伊尹则不然       顾:考虑

2.华歆认为应该“以征伐为后事”,其理由是:(    )

①兵乱以来,过逾二纪 

②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 

③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 

④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 

⑤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 

⑥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华歆在明帝即位后,称病乞退,是因为他效法周公、伊尹,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B.华歆认为,应该把治国放在首位,而治国的核心是民众的安居乐业,只有这样,国人欢迎,东吴、西蜀的民众也会拖儿带女地前来投奔。

C.华歆认为,三国鼎立局面业已形成,“二贼”有险要的地势可以依托,贸然进攻必定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所以不能再用兵。

D.魏明帝并没有接受华歆的进谏,表示要效法“二祖”,尽快完成统一大业。

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唐为齐名都,衣冠无不游行市里。

(2)贼凭恃山川,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

 

现代文阅读

手机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同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加了,耳朵居然能神奇般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我们看到了人体身上的新的四位一体:手,嘴巴,耳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离开了人体,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正如人们对它的称呼“手机”那样,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进而超越孤立的状态。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一个危机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

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

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手机抑制了人体的某些肉体官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有时候,手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手机,去摸索手机,去把玩手机。人们偶然丢失了手机,他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正是因为人们如此地依赖于手机,反过来,人们又被它所折磨和打扰。手机成为每天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处理手机?这是每个人的日常性的自我技术――开机还是关机?静音还是震动?短信还是会话?是将这个器官暂行性地关闭,还是让它随时随地警觉地待命?总是要反复地抉择手机变成了日常生活的难题。焦急地等待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或者惧怕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常常会令人不安。  

手机融合了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交流功能,它将书信和电话融为一体,而且更为便捷。不过,同书信姗姗来迟相比,手机将等待的美好期望一扫而空。等待和期盼趋于消失。手机在扫荡了书信的同时,也扫荡了书信的特有抒情,扫荡了埋伏在书信中的品味和生活风格。手机让人通向一个公共空间,它是打开公共空间的钥匙。因为手机上储存着如此之多的名字和号码,你能够随时迅速地跟他讲话,但是,夜深人静之际,你想要跟一个人说说话,将手机上的号码逐个地翻阅一遍,你真正想拨打的号码一个都不存在。

(摘编自汪民安《论家用电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机不仅仅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事实上,手机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好像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B.手机已经成为说话器官,是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借助这一器官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距离非常远的地方

C.手机的运用,不但人们的说话能力增强了,而且我们的听觉能力也增强了,千里之外的声音居然能够听到。

D.手,嘴巴,耳朵和手机构成了人们身体上的新的四位一体,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手机已经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离开了手,手机也不具备了存在的的意义。

B.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距离超越孤立的状态。

C.如果某个手机人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那么保持手机的沉默是一种必然,此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

D.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推动了手机的普及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机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行动能力、 书写能力、记忆能力,人们有时甚至失去了自我。

B.过分依赖手机的人们也备受手机的折磨和打扰,如何处理手机?每天面对的两难选择问题经常令人们心绪难宁。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人们这样对书信特有的情怀在手机充斥的社会中已经荡然无存了。

D.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生活情形与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一致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与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教学、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在横线处仿写前面的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

每一汪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诗人才说:“一株三叶草,再加上我的想象,便是一片广阔的草原。”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气候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不仅决定着土壤、植被类型的形成,改变着地表形态,              。人们的生活、生产、建设无不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气候已成为一种自然资源,供人类充分利用,为人类造福。但是,                 ,有时会带来某些灾害。所以,人们会利用一些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变气候状况,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比尔﹒布莱森在他的《万物简史》里介绍了超级火山的巨大破坏性。以美国为例,境内有一座超级火山喷发,其产生的巨大能量将摧毁数千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东西,无数人会因此丧命,会导致整个国家被深达6~20的火山覆盖,随后会出现其他许多可怕后果,目前人类还无法预测美国超级火山在何时喷发,了解了它的杀伤力有利于我们制订各种减损预案。

 

A

一旦

/

即使

然而

B

倘若

那么

进而

/

由于

所以

C

假如

甚至

/

那么

D

只要

/

而且

虽然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自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B.国务院近日发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批发企业,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允许它们开展跨区域经营。

C.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D.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讳莫如深,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9866/35971) 首页 上一页 19861 19862 19863 19864 19865 19866 19867 19868 19869 19870 19871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