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调笑令·渔父

苏轼

渔父渔父江上微风细雨。青蓑黄箬裳衣红酒白鱼暮归。归暮归暮长笛一声何处。

调笑令·归雁

苏轼

归雁,归雁,饮啄江南南岸。将飞却下盘桓,塞外春来苦寒。寒苦,寒苦,藻荇欲生且住。

注:两首词都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1)简要分析第一首词是怎样刻画“渔父”形象的。

(2)第二首词中“将飞却下盘桓”反映了“归雁”的什么心理?

(3)两首词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与王昆绳书

(清)方苞

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久,得归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团念古者庄周、陶潜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父亲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著书,肋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徬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

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

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日月迅迈,惟各励以慰索居。苞顿首。

注:褐甫:戴名世,字褐甫。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义而辞质              笃:深厚   

B.得归                省:问候

C.会合不可以            期:期待

D.惟各励以慰索居        勖:勉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苞十月下旬至家              斧斤时入山林

B.团念古者庄周、陶潜        外无期功强近

C.穷经著书                    去今之墓葬焉

D.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          今君亡赵走燕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2)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徬徨。

4.文章是方苞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当时作者第二次落第,心情非常抑郁。文中作者向好友倾诉了哪些心情?请简要概括。

 

下列学生习作中语句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王教授寄来的拙作已经收到,真是精妙绝伦!

B.你的大恩大德,我无以言表。他日定到贵府,当面致谢。

C.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大明白,特去信垂询。

D.听说贵公司运转困难,如需指点,我将不吝赐教。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无需忧虑,因为                     !希望所有的人过了冬天,会更加有朝气。

①总有冰雪会去封锁长路

②虽然总有秋风会去收集落叶

③就让我们默默地享受甜蜜的等待吧

④但春天它从来没有错过向花容鸟语发出请柬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比喻)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对偶)

C你不觉得我们班的学生很努力吗?(设问)

D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拟人)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C工作之余,大家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

D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说到底世上风景闲流水端的还是要人慢下来。中国这如诗的城市中最是江城得了个中        且将它         地挥洒出来。这     江城街头巷尾、湖畔公园里数不胜数的茶馆、茶铺一个人在清晨里不慌不忙地起来     到茶馆里一坐就是一天那叫一个悠闲!

A趣味   痛痛快快   当是   

B滋味    淋漓尽致   便是  

C意味    兴致勃勃   自是   

D韵味    尽情尽兴   恰是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有人把弯路走直了,欣喜于找到捷径;有人把直路走弯了,惊喜于巧遇美景。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不得抄袭;③结合语意,可以讲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 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

张颐武

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情况,这样的文艺作品一旦流行,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

戾气之作的出现往往来源于对某种社会情绪的“迎合”,也来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这种片面化的认知,一方面是对急剧发展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缺少理性和客观的理解,看不到问题正是由于发展的阶段性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中等收入群体和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诸多新的现实困扰。现在人们温饱有余,生活条件相对过去有相当大的改善,但也会碰到新的困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是过往生活中不曾具有的,往往让人觉得更难以化解。如剧烈竞争产生的巨大压力,住房、子女教育和消费主义诱导下出现的攀比和诱惑,都造成了严重的问题。西方社会当下的条件毕竟比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要完备,更增添了这些群体的问题感,由此产生了许多焦虑和困扰。“戾气”之作应运而生,变成了社会困扰的表征。

有“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好处是看到了一些社会问题,但通过宣泄“戾气”将其简单化、表面化和极端化,让社会问题变成了文艺作品唯一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既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又极端化了社会情绪。

实际上,仅仅宣泄情绪、渲染“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品格历来是不高的。晚清的谴责小说,就是类似这种“戾气”的文化,被鲁迅先生评为“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甚其词,以合时人嗜好”。这样的作品并不折射现实,而是扭曲现实,不是让人看到出路,而是让人或情绪躁动或消极犬儒,并不能促进现实的改革,也无助于社会的转型,只能加剧社会的焦虑与矛盾,把人生的问题变成消费品。“戾气”不是创作的正道,也无法给文艺带来真实的生机。

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大众文化或高雅作品,都需要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促进人们“守望相助,互相扶持”。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超越“戾气”,让文艺更多地与真实的社会对话,才是我们需要的。(选自人民网,有删节)

1.有“戾气”的文艺作品会对社会产生哪些负面的影响?

2.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3.结合文本,谈谈文艺作品应该如何超越“戾气”。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此时无声胜有声。   居易《琵琶行》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③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此亦飞之至也。(《逍遥游》)

④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⑤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子无良媒。  (《诗经•卫风•氓》)

              ,惟庚寅吾以降。 (《离骚》(节选))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9968/35971) 首页 上一页 19963 19964 19965 19966 19967 19968 19969 19970 19971 19972 19973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