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徐均生

张老汉清楚,银狐是大山的精灵。银狐就是有也不是好对付的,必须等待时机,张老汉挖了一个雪洞,让自己的身子埋在洞里,只露出半个头,头上戴的是雪白的羊皮帽,与雪与山浑然一体。

大约到了后半夜,张老汉隐隐约约听到一阵轻微的声音,于是眼睛睁得大大的。忽然,看到了绿绿的光,大约有100米远。张老汉异常兴奋,悄悄爬过去。近了,它还不动,再靠近,还是一动不动。终于看清楚了,是一只狼,一只高大的狼。他心里那个火呀,真恨不得发泄出来!

可想而知,把狼打死非常简单,但是枪声一响,银狐肯定不会再出现了。如果用刀去刺杀,风险很大,加上狼血喷射出来。那血腥也同样会让银狐嗅到的。

正在张老汉左右为难时,那狼“嗖”的一下,向张老汉扑将过来,张老汉想都没有想,本能地抬起猎枪,“啪”地放了一枪,那是震天动地的一枪!

狼被打中了后腿,在雪地上洒下一摊鲜血,拐着腿落荒而逃。

张老汉却是说不出来的沮丧,他心里清楚,银狐是不太可能再出来了。他索性站起来往前走,当靠近狼站的地方时,才明白了狼向他扑来的原因,原来,雪地上躺着一只母狼,和一只刚出生的狼崽。母狼已经断气。下体都是血,很明显是生狼崽时出血过多死去的,而小狼崽倒是还活着,但也已经奄奄一息。

张老汉看在眼里。心里一阵一阵的抽紧,眼眶湿润了。他连忙解下外衣,裹起狼崽,发现狼崽的眼睛还闭着,但溢满了泪水。张老汉鼻子一酸,抱着狼崽回家了。

经过张老汉精心照料,狼崽终于睁开了眼晴,看着张老汉,竟然用嘴去舔张老汉的手,张老汉心头一热,把狼崽抱在了怀里。

过了一个星期,雪融化了,儿子回家来问银狐的事。张老汉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是抱着狼崽去外面晒太阳。儿子阴着脸追出来:“爸,你说话啊!”张老汉只抬头看了一眼儿子,仍没有说话,眼睛却是湿湿的。

儿子见状。气得转身就走了。儿子大学毕业,受聘单位的领导得知张老汉以前捕获过银狐,很想要一张银狐皮。

张老汉心里一直觉得欠着儿子一张银狐皮。儿子这一年没有回过家,别人去城里遇见儿子,问他有什么话要带回去,儿子说:“他不是有狼崽嘛,还要我做什么”话传到张老汉耳朵里,他老泪纵横,心想,为了让儿子回来过年,一定要去捕一只银狐回来。大雪再次封山时,张老汉带着已长大的狼崽再次上了山。

就在张老汉等待银狐出现的时候,突然从山腰里冲出一只老狼。狼崽勇敢地迎上去。而那只冲过来的老狼长得比狼崽还要高大,一边冲过来,一边嚎叫着。狼崽也跟着叫唤。

就在它们快要相遇时。张老汉本能地对着老狼扣动了扳机。枪“啪”地响了,老狼应声倒下,眼睛却紧紧盯着张老汉。张老汉觉得好面熟,突然万分惊讶:啊!他就是去年那只狼,是狼崽的父亲!

张老汉还来不及叫唤,狼崽已箭一般地向他扑来,张老汉脑海里飞快一闪:“不好,狼崽要报复我。”张老汉已经来不及阻止狼崽了,抬手就是一枪,正中狼崽的后腿。狼崽“扑”地倒地。张老汉迅速跑过去,要给狼崽包扎,狼崽却奋力站了起来,看了一眼张老汉,往山沟里一拐一拐地跑去了。

张老汉目送着狼崽远去。早已经泪流满面了,他不但误解了老狼和狼崽的父子亲近,还打死了老狼,又伤害了狼崽,他真的好恨自己啊!

张老汉拖着沉重的双腿回家了。可想而知,这一次又没有捕获到银狐。

三年后,张老汉病重躺倒在床,儿子一直没有回来看他。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喂他吃东西,苦苦的,他睁大眼睛,仿佛看见一棵人参,一棵千年人参!张老汉突然清醒了,拉亮了电灯,眼前的一幕,真的让他惊喜交加:他的嘴边果真放着一颗人参,床前还蹲着狼崽!而狼崽的眼睛里都是泪水。

张老汉顿时泪流满面,伸出柔软无力的手,狼崽连忙用嘴呼呼地舔着,张老汉欣慰地笑了。过了几天,张老汉的身体竟然奇迹般的好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7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老汉本意是上山为儿子捕捉银狐而无心杀狼,但张老汉对老狼的两次“误会”,却最终造成了老狼命丧枪口的悲剧。

B.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老狼中枪倒下后,眼睛却紧紧盯着张老汉,老狼的眼神中可能包含了无辜、不解、乃至怨恨。

C.儿子多年不回家探望张老汉,既因父亲没帮自己捕捉到银狐而耿耿于怀,又因父亲对狼崽的宠爱有加而心生嫉妒。

D.小说多次写到张老汉眼睛湿润甚至泪流满面,但张老汉每次流泪的原因却完全不同,多次描写,逐层递进,丰富了张老汉的人物形象。

E.发生在张老汉和狼之间的故事既让人感动,也让人叹惋,其中蕴含着的不只是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更是以狼衬人,引发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

3.小说中张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4.小说以狼崽送参并救活张老汉这一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可能存在的情节作为结局,你认为好不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                         ”两句交代了自己临危授任的军事背景和政治背景。

(2)荀子在《劝学》中用“                         ”两句说君子与一般人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善于利用各种客观条件罢了。

(3)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自己才能优秀却遭人嫉妒和谣言中伤的句子是:“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早行

刘驾

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

心孤多所虞,憧仆近我行。

栖禽来分散,落月照孤城。

莫羡居者闲,溪边人已耕。

1.诗人是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早行”之早的?请简要分析。

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袁太孺人传

【清】张惠言

武进夏雷村袁氏,有贤母曰袁太孺人,蒋氏之女,副榜贡生清宪之妻。子曰祖期、祖望、祖修、祖训、筠,皆以文行称于庠序。筠以举人为云南知县,有善政。

袁氏世力田,至清宪始治举子业,其考思齐,教子孙有法度。太孺人妊身,即戒以古胎教之法。及举子,训之曰:“勉树德,勿姑息,以勖而子成。”太孺人谨而行之。其教子,自其龆龀,令长者慈,少者恭,翼如也。学有间,怒之;嬉戏,责之;有不悌逊,痛惩之;无得贳者。故祖期兄弟,幼皆恂恂,无疾言遽色,无子弟之过,长而皆守其教,以克有成。

太孺人为人恭敬仁爱俭于己而周于人御一食有不得食者在其侧不甘也服一衣有不得衣者在其侧不燠也。袁氏之族十二支,同村而居者及异姓仅百余家。长者无弗长也,如其长;幼者无弗幼也,如其幼。有乏无弗赒也,有急无弗急也。有疾病必问之,必馈遗之,忧之也若在己。十二支之姻亲宗女至,无弗礼也。于其亲者,馆之加隆焉。下逮戚属,必易服乃见,予之食,然后听去。虽丐者必食之饱,年老癃病或留之宿,给以米,然后遣之。丐妇有老而谨者时时至,或辍食食之,彻茵席寝之。推其心,惟愿接于我者靡不得所,不知有贵贱之分、人我之异也。然太孺人家仅中人产,所赐予人,皆出节俭及纺织。衣服无得留箧笥者,率为人乞去质钱。冬寒,常以所荐茵与无被者。其子妇知之,更以进,则却之曰:“吾弗寒也。”固请荐之,阅旬日,则或又以与人矣。太孺人病革,筠侍,语之曰:“今而知万事莫如为善也。”又曰:“子孙务勤读,勿与人争利,利与人同,则有福而无祸。”

始太孺人祖姑蒋氏,以勤俭好施称贤,于诸孙妇中独善太孺人,曰:“吾与若同氏,惟若能嗣吾。”及太孺人老而训子孙,必曰:“吾闻之祖姑如此。”

论曰:观思齐公之戒太孺人自胎教始,而太孺人言必称祖姑,袁氏之世德有以哉!妇人之慈仁者,类能好施予,然如太孺人之同视一体,何其发于至诚而施行之不倦也!及其秉礼审义,动识大体,此岂妇人之仁哉?呜呼,可谓贤矣!

(选自《茗柯文编》,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孺人为人/恭敬仁爱俭/于己而周/于人御一食/有不得食者在其侧/不甘也/服一衣/有不得衣者在其侧/不燠也。

B.太孺人为人/恭敬仁爱俭/于己而周/于人御一食有不得食者/在其侧不甘也/服一衣有不得衣者/在其侧不燠也。

C.太孺人为人/恭敬仁爱/俭于己而周于人/御一食/有不得食者在其侧/不甘也/服一农/有不得衣者在其侧/不燠也。

D.太孺人为人/恭敬仁爱/俭于己而周于人/御一食有不得/食者在其侧不甘也/服一衣有不得/衣者在其侧不燠也。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称大夫的妻子为“孺人”,明清时“孺人”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

B.“庠序”指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

C.举人是古代参加县、府的科举考试(乡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明、清亦称作孝廉。

D.龆龀是指儿童换牙,也代指童年或儿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氏家族历来重视家教,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对子孙后代健康成长十分有利。

B.袁太孺人的五个儿子幼时温恭有礼,长大后能守其母教,科举入仕均有所成。

C.袁太孺人接待姻亲、宗亲乃至戚属,依礼而行,得体合宜,可谓贤淑。

D.袁太孺人为人恭俭仁爱,乐善好施,与其祖姑蒋氏的言传身教有着密切关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有间,怒之;嬉戏,责之;有不悌逊,痛惩之;无得贳者。

(2)丐妇有老而谨者时时至,或辍食食之,彻茵席寝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缺乏独立性,源自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代表作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此书以治国平天下式的雄心壮志,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开篇《原道》一章,便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这种道统诗学上承曹丕《典论•论文》所主张的的经世致用文学观,即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开文以载道之先河。唐代,韩愈提出“文以明道”;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宋儒周敦颐明确“文以载道”宗旨,都不过是《文心雕龙》顺理成章的延伸。由此可见,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诗学缺乏独立的美学原则的感慨,洞见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

正是这种阙如,导致中国的诗学传统和文学传统总是无法进入精神层面,仅止于世俗的功用,越来越滑入俗世的纷争,功利的得失。“诗言志”沦为诗人得意或失意的渲泄;评话衍生出的小说,或聚焦于庙堂纷争的计谋较量如《三国演义》,或忘情于江湖造反的草莽传说如《水浒传》;更不用说《隋唐演义》《封神演义》之类的演义小说,既没有《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人的尊严,悲悯的情怀,君子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底线,在这类文学中被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的厚黑原则取代,这种审美趣味造就一代又一代的草莽,制作出一个比一个暴虐的帝王,进而滋生出民族诸多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诡计崇拜、暴力崇拜、权力崇拜等等。

在这样的美学背景下,《红楼梦》的问世是一场审美革命:从容推出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拒绝功名崇拜。《红楼梦》的问世使这个民族的审美趣味,不再纠缠于生存博弈而具有纯粹精神的存在意味,从而在美学上回归《山海经》式的混沌和《诗经》国风所具的清纯,达成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王国维指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因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正如《红楼梦》写出悲剧本身已经具有美学革命的意味,王国维指出《红楼梦》的悲剧品质,中国诗学的眼界由此被打开,其意义绝对不下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从坚船利炮渐渐地知道了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他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与被《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调教出来的国民醉心于权谋和暴力的审美品味截然不同,而是关注人世间的苦难,并从宇宙的视野加以审视。

佛学的东渐,禅宗的兴起,在中国士大夫阶层引发了心灵的解放,终致中国诗学界异端突起。相对于李白急功近利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苏东坡信笔挥就的乃是心平气和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严羽的《沧浪诗话》顺流而至,藉禅宗之名,挑战《文心雕龙》的道统诗学,连同文以载道的诗学传统,但比起王国维、陈寅恪的美学思想,严羽在《沧浪诗话》里的诗学追求,不过小荷才露尖尖角。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文化的独到贡献,不在于学问的博大精深,而在于识见和思想的不拘流俗。中国数千年文化之所以江河日下,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审美上的疲乏。而王国维和陈寅恪的过人之处,则在于对这种审美疲乏的洞察。

(摘编自李劼《王国维、陈寅恪的文艺复兴意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使得美学失去独立意味,使得诗学和文学传统无法进入精神层面,止于世俗的功用。

B.刘勰的《文心雕龙》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后世文学理论都对它有所承传。

C.曹丕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开启了文以载道的先河,韩愈、白居易等人丰富了这种理论,周敦颐明确了宗旨。

D.佛学的东渐,禅宗的兴起,引发中国士大夫阶层了心灵的解放,严羽的《沧浪诗话》藉禅宗之名,挑战文以载道的诗学传统。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注人世间的苦难,表现人的尊严和悲悯情怀,不再只是宣泄得意或失意,不再纠缠于生存谋略,文学纯粹精神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就得到了体现。

B.演义小说推崇的“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等做大事的谋略,其实正是中国文学传统讲求实用和功利、纠缠于生存博弈的具体表现。

C.《红楼梦》以儿女情长式的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来拒绝暴力和权力,以彻头彻尾的悲剧来背离国人崇尚的乐天精神,在审美上具有革命的意味。

D.王国维重视文学的审美属性,不赞同文以载道,提出从宇宙的视野审视文学,打开了中国诗学的眼界,带来了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民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影响,崇拜权谋和暴力,进而滋生出民族很多难以治愈的病态心理,可见,文学有对人们思想及社会影响的作用。

B.在经世致用文学观的影响下。中国后世的演义小说既缺乏《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处于审美疲乏的境地。

C.促进社会道德进步的“文以载道”思想,强调“文”是“道”的载体,文学功用在于承载、阐明、传达“道”,这一思想贯穿于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之中。

D.王国维和陈寅恪以不拘流俗的敏锐眼光,洞察了中国文化中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的弊端,他们对中国文化具有批判精神。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林丹和李宗伟,一个是金牌拿到手软,光世界冠军就有将近20个的金满贯得主;一个却是穷其一生可能也无法实现世界冠军梦的千年老二。 我们会记得林丹夺冠后的疯狂庆祝,也有不少人忘不了李宗伟落寞的身影。有网友说,若没有李宗伟,林丹纵然再强,也无法被激发出最好的自己,观众也就不能欣赏到如此跌宕、酣畅的比赛。而林丹说:你们除了看到我以外,也应该看到我的对手李宗伟,我不觉得他是失败的。他通过努力让很多人也认可他,我觉得这就足够了。金牌只是一种标准,不能够代表所有。有时我也会向李宗伟学习,我会想他输给了我这么多次重要比赛,为什么还能够放下一切,继续跟我再拼下一次比赛?李宗伟在接受采访时说:其实冠军对我来说已经不是很重要了,我想的是接下来看能不能再多打两年,慢慢享受羽毛球吧。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第二十一届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的会徽。请写出该会徽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各自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不含标点。

满分5 manfen5.com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1)          。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2)           。想像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3)          。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了解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开始进入对诗的本身的理解,这时,在眼前展示的是诗的形象,这是诗人想像的产物。欣赏活动可以认为是对于诗人想像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且更能赢得成功的青睐。

①它发自内心,不出尔反尔,不虚伪矫饰,自然而为,率真而作

②有着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那样的风度与气质

③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受人尊重

④真正好的品德就应是一种没有雕饰的习惯

⑤这样的人,举止大气、修养有度、内心高洁

⑥可谓是人前不做作,人后不懈怠

A.④①②⑤⑥③

B.⑥⑤③①④②

C.⑥②⑤①④③

D④①⑥②⑤③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相对开放自由的话语空间,新词集调侃、讽刺、揶揄于一体,是民间智慧的大爆发,体现了公众在公共事件中的情感和意愿。

B近日,中央电视台举行的文明天下行大型投票活动,高票选出了随车扔垃圾这一行车行为,成为民众最反感的不文明行为。

C此次安葬的志愿军烈士于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牺牲并散葬在韩国,经韩方鉴别、发掘后集中安葬在京畿道坡州墓地。

D.因为埃博拉是一种通过皮肤、黏膜等传播的接触性传染,所以大家尽量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商场、影院等地。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21729/35971) 首页 上一页 21724 21725 21726 21727 21728 21729 21730 21731 21732 21733 2173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