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历时十余年完成的《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是中国学术史上较早的古代小说专门史之一。除了继承中国传统学术的校勘考证方法之外,《史略》还对西方近现代学术方法进行有效借鉴。 首先,鲁迅重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尝试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小说的某些现象。对于《世说新语》,鲁迅认为“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正因为这样的社会环境,《世说新语》才会“成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关于宋传奇与唐传奇的不同,鲁迅认为前者“大抵托之古事,不敢及近”,因为“宋好劝惩,摭实而泥,飞动之致,眇不可期,传奇命脉,至斯以绝”。正是由于宋朝较唐朝重理念,尚说教,好教训,所以宋传奇必然立论“高尚”,强求劝诫,缺少世俗气和人情味,缺少唐传奇的生气和活力。 其次,鲁迅重视核心概念的阐释。在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中,他在考证的基础上率先阐明了小说概念的内涵。他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到了唐传奇时才真正孕育成熟,“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鲁迅认为唐传奇真正具备了小说“有意识地讲故事”的特征,而且为了讲好故事,开始注重语言和修辞的“文辞华艳”“叙述宛转”等“主体性”元素,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文体。 再次,鲁迅运用西方近代科学研究的归纳方法,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较为科学的分类并总结其特点。对于魏晋六朝小说,鲁迅用“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进行分类;对宋代的短篇白话小说,用“话本”和“拟话本”予以命名;对明清小说,则用“人情小说”“神魔小说”“讽刺小说”“狭邪小说”和“谴责小说”分类。这样的归纳,不但对浩繁的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区分,而且较为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小说内容或形式上的特点。 鲁迅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阐明了小说与社会的关系,厘清了古代小说概念内涵,归纳分析了其类型和特点,从而使中国古代小说史的书写核心概念明确,研究体系规范,学科意识突出。 鲁迅在《史略》中所形成的方法论,对其后的中国文学史撰写和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可谓泽被后世。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讲义》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史略》方法论的影响,也注重社会环境对文学现象和文学风格的影响,游国恩认为,谈玄之风的流行导致了魏晋文学重辞藻、尚韵律的诗赋风格。 今天,鲁迅当年所期盼的“大家动手,研究戏剧的写戏剧史,研究诗的写诗史,研究汉的写汉,研究唐的写唐”之局面早已实现。在中国文学史的撰写、出版和研究已经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的繁盛局面时,在当下中国文学史研究面临着“文学史研究立足中国本位”的命题时,我们不应忘记《史略》在中国文学史发轫期所做出的贡献。 (摘编自刘东方《〈中国小说史略〉的传世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略》的研究方法融合了中西方有效的研究方法,对此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产生了影响。 B.鲁迅运用归纳方法,以内容或形式上的特点为依据,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分类或命名。 C.鲁迅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宋传奇与唐传奇的不同,认为宋传奇比唐传奇更重教化。 D.游国恩对魏晋文学诗赋风格形成原因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史略》方法论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阐述了唐传奇优于宋传奇并列举了宋传奇一系列的缺点。 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从三个方面阐述《史略》对西方近现代学术方法的借鉴。 C.文章结尾着重分析了《史略》的研究方法对后世中国文学史撰写和研究的重要影响。 D.文章指出鲁迅率先阐明了古代小说概念的内涵,明确了中国古代小说史书写的核心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世说新语》成为“名士的教科书”是受了当时读书人非常重视品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B.古代小说从六朝之粗陈梗概到唐传奇文辞华艳、叙述宛转,标志其由萌芽走向成熟。 C.自从鲁迅的《史略》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史就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D.当下“文学史研究立足中国本位”的命题,是对《史略》的研究方向的继承与发扬。
|
|
阅读课文八到十六段,完成以下问题。 “点,尔何如?” 鼓瑟希(① ),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② )。” 子曰:“何伤(③ )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④ )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2)唯(⑤ )求则非邦也与?安(⑥ )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孔子是如何评价四个弟子的志向的?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
阅读课文一至七段,完成以下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① )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② )知尔,则何以(③ )哉?” 子路率尔(④ )而对曰:“千乘之国(⑤ ),摄(⑥ )乎(⑦ )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⑧ ),因(⑨ )之以饥馑(⑩ );由也为之,比及(⑪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⑫ )也。” 夫子哂(⑬ )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⑭ )六七十,如(⑮ )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⑯ )其礼乐,以俟(⑰ )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⑱ ),如会同(⑲ ),端章甫(⑳ ),愿为小相(㉑ )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
|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
|
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率尔而对曰”,孔子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其言不让”。 B.对冉求的回答,孔子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他也是讲的治理国家的大事。 C.孔子对曾皙的回答,喟然长叹,欣喜、自慰、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D.对四个弟子的回答,孔子很是满意,但对子路的不“知方”大为不满。
|
|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日:“莫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率尔(________) 千乘(________) 饥馑(________) 哂(________) 铿尔(________) 撰(________) 莫春(________) 舞雩(________) 喟然(________)
|
|
阅读课文第三、四段,完成下面问题。 乃分其骑以为(① )四队,四向(② )。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③ )山东(④ )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1)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⑤ )数里。与其骑会(⑥ )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⑦ )日:“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⑧ )船待,谓项王日:“江东虽小,地方(⑨ )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⑩ )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⑪ )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2)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⑫ )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⑬ )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⑭ )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⑮ )十余创(⑯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⑰ )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3)”乃自刎而死。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东城快战和乌江自刎的两个场面分别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和形象?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2)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4.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在写法上的不同。
|
|
阅读课文一、二段,完成下面问题。 项王军壁(① )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1)是(② )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③ )夜(④ )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⑤ )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⑥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⑦ )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⑧ )夜溃(⑨ )围南出,驰走(⑩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2))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⑪ )曰“左”。左(⑫ ),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⑬ ),至东城,乃(⑭ )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⑮ )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⑯ ,遂霸有天下。然今卒⑰ )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⑱ )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3)为诸君溃(⑲ )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对第1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为渲染英雄末路提供外在环境和客观场景。 B.面对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独白语言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加之一问一叹,突出项羽当时疑惑、叹息的矛盾心理,其实项羽的心理更是将士的心理。在这里以点及面,以小见大。 C.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无可奈何。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D.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四面楚歌之时,在预料到失败的时刻,在痛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所以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这也体现出男人最柔情的一面。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 (2)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3)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
|
速读全文,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