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网、支付宝创始人马云说:“如果你毕业自名牌学校,你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如果你毕业于像我们这样的三四流学校(注:马云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就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①自拟标题;②自定立意;③文体特征鲜明;④书写规范,标点准确;⑤不得抄袭。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几度菊花香 秋风,吹走了夏的炎热,丝丝凉意侵入肌肤;秋风,染黄了小草,染红了枫叶;秋风,吹落了树叶,路 旁的梧桐,日渐凋零,终于发出一声无奈而沉重的叹息,极不情愿地飘离了枝头:秋风,吹熟了整个季节,远处田野里的稻子,金灿灿的,棉花,雪白雪白的,还有农人忙碌的身影。 秋风,吹来了满园的姹紫嫣红,花中四君子之一的菊,如同赶集似的,开得正盛。菊,她有着松一般的风格,梅一样的品行。满园的菊花,露出妩媚的姿态,风儿飘过,婆娑起舞,让人顿觉充满了诗情画意。白菊,洁白如雪,飘若浮云,仪态万方;红菊,如燃烧的火焰,别有情致,似面露得意之色;金钱菊,黄灿灿的,小巧玲珑,清新俊俏。绿色的、紫色的……神态各异。 然而,枯草断茎掩饰不住秋的落寞。一场秋雨淋湿了整个季节,淋湿了我的秀发,更淋湿了我的心情。看见满园怒放的菊花,深深呼吸,一股幽香沁人心脾。金钱菊的花朵,格外醒目,花瓣如刚出生的豆芽,细细密密,紧紧簇拥。看着她灿烂的花朵,我禁不住泪眼朦胧。 对于菊,我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母亲的一生与菊有缘,她生在菊花盛开的季节,也于菊花盛开的时节离开尘世。不但她的名字里有菊,而且她还特喜欢养菊。这,凡乎就是我对母亲的全部记忆。 母亲的爱菊,在誊里从来就不是什么秘密。我还清楚地记得,儿时,我家的前院到了秋季,总能见到金黄的一大片。那是母亲侍弄的金钱菊,花朵虽然不大,但开得极为旺盛。那股清幽的芳香常引得乡邻驻足回首。母亲的爱菊与陶渊明自是不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那份旷达,看似潇洒,实则是对现实的逃避,在恬静的生活中流露出几许人生的无奈。远离黑暗的社会现实,寄情山水,并非出自本意。虽然母亲的一生极为坎坷,少年丧母,在成长中,承担起照顾弟妹的责任,过早领略了生活的艰辛;中年跟着遭受不白之冤的父亲,受尽了折磨;老年丧夫,病痛缠身。可谓命运多舛啊!从一次次的伤痛中走过,母亲的笑声依然爽朗,对生活永远是那么热情。 母亲爱菊,尤其爱那种不太名贵的金钱菊,儿时的我从不在意。长大后,觉得不甚理解。有次,我不经意问母亲:“妈,明年我们也养些名贵的品种吧!”母亲笑笑:“干什么?跟人攀比呀,我可不要。”母亲的话更让我不【解析】 母亲的一生,经历了人世的风雨,依然从容,依然热情似火.依然深深地爱着。那份执著,岂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母亲是美丽的,她的美丽不仅在外表,更在于她对家庭、对孩子无私的奉献。回想母亲的一生,我忽然觉得母亲如同那娇小玲珑的金钱菊,永远是那么清新俏丽。 母亲离世已经三年了。我再也无法看见母亲侍弄的菊花;再也听不见母亲的絮语;再也感受不到那股直抵心灵深处的幽香了。几度菊花香,季节如故,香气如故,而斯人不在,音容难寻。 (1)菊,她有着松一般的风格,梅一样的品行。 (2)(秋雨)淋湿了我的心情。
|
|
把下面一段话改成一组排比句,不改变原意。(4分) 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和画卷,而是一粒种子,一张白纸,需要你去播种、培育、描画和渲染。理想是一片荒漠,而不是葱茏的绿洲,你要去开垦它,改造它。
|
|
发挥联想和想象,从下面两段文字中任选一段进行扩写。要求:想象合理,符合原诗意境主旨;原有意象不能缺少,但描写顺序可自由;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90字。(4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李白《蜀道难》)
|
|
作家刘诚龙曾经做过一个很有趣的试验,他把两份名单给10个人看,问他们对这些人是否熟悉,结果很出人意料。请概括调查结果给人带来的启示。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4分) 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十个人中对第一份名单一个都不知道的有七人,十个人对第二份名单中的大多数人都知道。应当说,熟悉第二份名单的人比熟悉第一份名单的肯定多得多。但是,第一份名单中的人物曾经比第二份名单中的人物显赫得多。为什么?因为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而第二份里的则全是落第秀才。 启示: 。
|
|
名句填空(6分) ⑴杜甫在《登高》中感叹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戒酒的名句是:“ , 。” ⑵ ?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 ,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⑶ ,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
|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睢阳道中 【注】 ①术虎邃:字士玄,为女真纳邻猛安(金朝军政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编制单位及其主官名称)。这首诗是他寄给汉族好友文士刘祁的作品。 (1)本诗首联中的“思依依”三字有何意蕴,请简要分析。(4分) (2)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达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4分)
|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大眼,武都氐难当之孙也。少有胆气,跳走如飞。然侧出,不为其宗亲顾待,颇有饥寒之切。太和中,起家奉朝请。 时高祖自代将南伐,令尚书李冲典迁征官,大眼往求焉。冲弗许,大眼曰:“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见者莫不惊欢。冲曰:“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才若此者也。”遂用为军主。 出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时蛮酋樊秀安等反,诏大眼为别将,隶都督李崇,计平之。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至于攻陈游猎之际,大眼令妻潘戎装,或齐镳战场,或并驱林壑。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 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南贼前后所遣督将,军未渡江,预皆畏慑。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王肃弟子秉之初归国也,谓大眼曰:“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及见,乃不异人。”大眼曰:“旗鼓相望,嗔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又出为荆州刺史。常缚蒿为人,衣以青布而射之。召诸蛮渠指示之曰:“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又北清郡尝有虎害,大眼搏而获之,斩其头悬于穰市。自是荆蛮相谓曰:“杨公恶人,常作我蛮形以射之。且深山之虎尚所不免。”遂不敢复为寇盗。在州二年而卒。 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识字也。 (节选自《魏书五•杨大眼传》) A.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陈 陈:通“阵”,战阵 B.当其锋者,莫不摧拉 当:抵挡 C.召诸蛮渠指示之曰 指示:指使,给……下指示 D.吾政如此相杀也 相:偏指一方,“你们” A.不为其宗亲顾待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大眼往求焉 于我心有戚戚焉 C.常作我蛮形以射之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D.坐而听之 若无罪而就死地 A.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 B.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 C.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 D.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 A.杨大眼身怀绝技,且善于推荐自己,得到尚书李冲和众人的赞许。 B.杨大眼夫妇善骑射,大眼对妻子赏识有加,喜欢和她出征、狩猎。 C.当地哭闹的儿童听到杨大眼的名字也会停止哭泣,足见他深得民心。 D.杨大眼很聪明,巧用警告之法震慑荆蛮之人;听他人读书都能记住。 (1)冲弗许,大眼曰: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3分) (2)诏大眼为别将,隶都督李崇,计平之。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3分) (3)大眼曰:“旗鼓相望,嗔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4分)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运 朱大可 动物迁徙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之一,但所有这些伟大的“长征”,都无法跟人类创造的纪录相比。在21世纪,地球生物的迁徙纪录,已经被中国农民工彻底刷新。他们在每年冬季1月到2月期间的几十天里,往返于中国东部和中西部之间,人数过亿,谱写了地球生物迁徙史的巅峰纪录。 不仅如此,这场大迁徙还提供了新的证据,证明人类拥有战胜旅途困境的智慧与技巧。最近流行的“春运神器”,除原始的手推车、小马扎、涂料桶、蛇皮袋、扁担和旧报纸外,又出现了各种更新换代版工具。其中被媒体和网民大肆追捧的,有“硬座宝”“鸵鸟枕头”“箱包防丢器”“开道惨叫鸡”“拒踩铆钉鞋”“充电宝”“迷你麻将”等。所有这些发明物形成了一条粗大的界线,对中国农民工跟迁徙性动物,做出人类学的分野。既然无力改变恶劣的春运环境,返乡者就只能利用外部工具改善自己的生物性能,以适应严酷的长途跋涉环境。 在那些“春运神器”中,有件物品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叫作“鸵鸟枕”,其形状犹如一个臃肿的头套,可以用来遮光与隔音,该设计借用了“鸵鸟策略”的原理——在被天敌撵急了之后,鸵鸟总是把头一头扎进沙堆,以为自己看不到对方,对方也就无法发现自己。这是农民工用以自我安慰的工具,它搭建出一个临时而微小的乌托邦空间。 撇开社会学家所称的外部迁徙动因,我们所要追问的是,究竟是什么在推动农民工的周期性返乡运动?它是一种声势浩大的乡愁,寄寓着底层劳动者对于故土、亲属、旧友的思念,并因这种思念而寻求团聚与重逢。在这样的文化诉求里,还应当包括对于所有过去生活痕迹的周期性缅怀。 导致这种乡愁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农民工对未来的迷惘和对现实的焦虑。鉴于东西部、城市和乡村的巨大差距,落后、破败、萧条和资源短缺的故土,无法承载他们的未来与梦想,只有到东部发达城市谋生,才能获取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空间。但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定,那些最辛勤的城市建设者,却无法成为新家园的主人,于是他们只能在两地之间狂奔,搬运一个关于“家园”的文化幻觉。 在某种意义上,春运就是一次农历新年期间的“自我电击”,人们可以将春运视为最剧烈的创伤疗法。它利用一种充满苦难的迁徙,来重申改变命运的必要性。每一次返乡,都是一次痛彻心扉的自我告诫,激励着农民工跟乡村道别,成为东部都市的未来居民。但这场悲剧的真正要害在于,无论都市还是乡村,都不是中国农民工的真正家园。只要农民工没有找到自己的理想地,这种钟摆式的回家运动就将永不停息。 深藏在这场空间运动背后的是时间的悲剧。拥有漫长历史的乡村,正在面临土壤贫瘠、人口流失、社会关系瓦解、资源殆尽的结局。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唯一出路,似乎只能是告别乡村,走向“城镇化”的未来,通过无数小城镇的崛起,终结长途迁徙的历史。如果这场变革能给农民带来真实利益,而非制造新的苦痛和悲剧,我们就能指望“春运”成为一个可笑的历史陈词。 (《读者文摘》2015年第7期,有删改) A.中国农民工在每年冬季1月到2月期间的几十天里,往返于中国东部和中西部之间,人数过亿,谱写了地球生物迁徙史的巅峰纪录。 B.推动春运的,是一种声势浩大的乡愁,它寄寓着底层劳动者对于故土、亲属、旧友的思念,并因这种思念而寻求团聚与重逢。 C.“春运神器”更新换代,被媒体和网民大肆追捧的“硬座宝”“鸵鸟枕头”“迷你麻将”等取代了原始的小马扎、蛇皮袋、旧报纸等。 D.在某种意义上,春运就是一次农历新年期间的“自我电击”,人们可以将春运视为最剧烈的创伤疗法。 A.春运这场大迁徙提供了新的证据,证明人类拥有战胜旅途困境的智慧与技巧。 B.各种“春运神器”是农民工用以自我安慰的工具,它们搭建出一个临时而微小的乌托邦空间。 C.既然无力改变恶劣的春运环境,返乡者就只能利用外部工具改善自己的生物性能,以适应严酷的长途跋涉环境。 D.深藏在春运背后的是时间的悲剧,拥有漫长历史的乡村,正在面临土壤贫瘠、人口流失、社会关系瓦解、资源殆尽的结局。 A.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定,中国农民工只能在两地之间狂奔,搬运一个关于“家园”的文化幻觉。 B.春运利用一种充满苦难的迁徙,来重申改变命运的必要性。每一次返乡,都激励着农民工跟乡村道别,成为东部都市的未来居民。 C.无论都市还是乡村,都不是中国农民工的真正家园,只要农民工没有找到自己的理想地,这种钟摆式的回家运动就将永不停息。 D.“城镇化”,通过无数小城镇的崛起,必将终结长途迁徙的历史,“春运”很快就会成为一个可笑的历史陈词。
|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说实话,当时的我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 B.“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党的十八大的主题,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C.学术“大师”寥若晨星、江湖“大师”不断涌现的时代,我们应该用独立的思想与科学的精神去收复曾被“大师们”侵蚀的领地,在变动的时代给精神一个寄托。 D.纪念馆分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等六部分组成,充分显示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