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放鸭

莫言

青草湖里鱼虾很多,水草繁茂。青草湖边人家古就有养鸭的习惯。这里出产的鸭蛋个儿大,双黄的多,半个省都有名。有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

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放鸭人有老汉,有姑娘,大家经常在湖上碰面,彼此都混得很熟。

春天里,湖边的柳枝抽出了嫩芽儿,桃花儿盛开,杏花儿怒放,湖里长出了鲜嫩的水草,放鸭人开始赶鸭子下湖了。

湖水绿得像翡翠,水面上露出了荷叶尖尖的角。成双逐对的青蛙呱呱叫着。真是满湖春色,一片蛙鸣。老壮一下湖就想和对面王庄的放鸭人老王头见见面,可一连好几天也没碰上。

这天,对面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儿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递话过。几句闲话之后,姑娘郑重其事地问:

“大伯,你们村有个李老壮吗?”  

老壮愣了一下神,反问道:

“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

姑娘的脸红了红,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

“没事,随便问问。”

“不会是随便问问吧?”老壮耷拉着眼皮说。

“这户人家怎么样?”姑娘问。

“难说。”

“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

“游过。”老壮掉过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

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里“共了产”,老壮甭提有多心疼了。家里的油盐钱全靠抠这几只鸭屁股啊!那时,村子里主事的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主任,“共产”的鸭子,被他和他的造反派战友们当夜宵吃得没剩几只了。老壮本是村子里有名的老实人,老实人爱生哑巴气,一生气就办了荒唐事。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运气不济——被巡夜的民兵当场抓住了。

主任没打他,也没骂他,只是把两只鸭子拴在一起,挂在他的脖子上,在湖东八个村里游乡。主任带队,一个民兵敲着铜锣,两个民兵端着大枪。招了成群结队的人,像看耍猴的一样。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

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从此,他对她起了反感。他尽量避免和她碰面,实在躲不过了,也爱理不理地冷淡人家。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暗地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

一转眼春去夏,湖上又换了一番景色。荷田里荷花开了,湖里整日荡漾着清幽的香气。有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李老壮好不容易才拢住鸭群,人被浇成一只落汤鸡。暴雨过后,天空格外明净,湖上水草绿得发蓝,荷叶上、苇叶上,都挂着珍珠一样的水珠儿。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他知道这一定是刚才的暴风雨把哪个放鸭人的鸭群冲散了。“好鸭!”老壮不由地赞了一声。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儿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老壮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

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王庄的放鸭姑娘。

“大伯,你看没看到十几只鸭子?昨儿个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把我急得一夜投睡好觉呢!”

“姑娘,你可是问巧了!”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早已忘记了前些日子的不快,用手一指鸭群,说:“那不是,一只也不少,都在我这儿呢。”

“太谢谢您啦,大伯。我把鸭赶过吧?”

“我。”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放鸭姑娘“呷呷”的唤着,白鸭归了群。

“大伯,咱们在一个湖里放了大半年鸭子,俺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发音发问。

“姓李,名老壮!”

“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

“不差,我就是李苇林他爹,”李老壮胡子翘起,好像和姑娘斗气似地说,“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

姑娘又一次惊叫起。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

“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逃了。

“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李老壮高声喊着。

一片芦苇挡住了姑娘和她的鸭群。

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姑娘,真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 

(选自《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

1.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放鸭姑娘之所以向李老壮打听他早年偷鸭子的往事,因为她正和李老壮的儿子谈朋友,她想了解李老壮的家庭实际情况,也想证实她听说过的这些关于李老壮的往事。

B.本文语言诙谐幽默,选用了具有农村特色的场景,犀利地反映出了改革前后农村生活的改变,具有典型的莫言风格。  

C.李老壮对姑娘提起自己的伤疤,感到很恼火,开始反感她。但后看到她为了找鸭子着急的样子,对她的看法又发生了改变。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简单的对话和肖像描写,含蓄地讲述了一个和鸭子有关的爱情故事,巧妙地表现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E.李老壮在暴雨过后,看到了有十几只鸭子,自己非常喜欢,就把这些鸭子顺手赶进了自己的鸭群。

2.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划线处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

3.放鸭姑娘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4.有人说莫言的小说很好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8分)

 

理解性默写

(1)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____, _________

(2)诗人屈原在长诗《离骚》中用“_________, ________”表明自己的心志是不可以挫败的,誓死坚持理想、保持高尚的人格。

(3)“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诗经·卫风·氓》一诗中的句子,诗中用桑叶的凋落暗示女子的年老色衰。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11分)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苏保衡,字宗尹,云中天成人。父京,辽进士,为西京留守。宗翰兵至西京,京出降。久之,京病笃,以保衡属宗翰。京死,宗翰荐之于朝。赐进士出身,补太子洗马,调解州军事判官。左监军撒离喝驻军陕西,辟幕府,参议军事,累官同知兴中尹。天德间,缮治中都,张浩举保衡分督工役。改大兴少尹,督诸陵工役。再迁工部尚书。海陵治兵伐宋,与徐文等造舟于通州,海陵猎近郊,因至通州视工作。兵兴,保衡为浙东道水军都统制,率舟师泛海,径趋临安。宋兵袭,败于海中,副统制郑家死之。

大定二年,召赴中都。是时,山东盗贼啸聚,契丹攻掠临潢等州郡,百姓困弊。诏保衡安抚山东,前太子少保高思廉安抚临潢,发仓粟以赈之,无衣者赐以币帛,或官粟有阙,则收籴以给之,无妻室者具姓名以闻。还除刑部尚书。与工部尚书宗永、兵部侍郎完颜余里也,往河南、山东、陕西宣问屯田军人,有曾破大敌及攻城野战立功者,具姓名以闻。或以寡敌众,或与敌相当能先登败敌者,正军及擐甲阿里喜补官一阶,猛安谋克以功状上尚书省,曾随海陵军至淮上破敌者亦准上迁赏。

仆散忠义伐宋,保衡行户部于关中,兼纠察,许以便宜,黜守令不法者十余人。邠守傅慎微忤用事者,被谗构下狱且死,保衡力救之得免。入为太常卿,迁礼部尚书。三年,拜参知政事。宋人请和,诏保衡往南京,与仆散忠义斟酌事宜,行之。入奏,进右丞。四年,宋人请和,师还,保衡朝京师。初,宫女称心纵火十六位,延烧诸殿,上以方用兵,国用不足,不复营缮。及宋和,诏保衡监护役事,遣少府监张仲愈取南京宫殿图本。上闻之,谓保衡曰:“追仲愈还。民间将谓朕效正隆华侈也。”

六年冬,有疾,求致仕,不许。遣敬嗣晖传诏曰:“卿以忠直擢居执政,齿发未衰,遽以小疾求退。善加摄养,以俟疾间视事。”未几,薨,年五十五。世宗将放鹰近郊,闻之乃还,为辍朝,赙赠,命有司致祭。                               

(节选自《金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久之,京病        笃:加重   B.百姓困            弊:缺点

C.或以寡          敌:抵挡   D.命有司          致:给予

2.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苏保衡正直无私的一组是(  )(3分)

    率舟师泛海,径趋临安                发仓粟以赈之

往河南、山东、陕西宣问屯田军人      黜守令不法者十余人

保衡力救之得免                      卿以忠直擢居执政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宗翰和撒离喝对苏保衡有恩,宗翰把苏保衡举荐到朝廷,撒离喝驻军陕西后,将苏保衡征召到幕府。

B苏保衡无论是做京官还是做地方官,都能游刃有余,体恤百姓,洞察忠奸,奖惩分明,无一失手。

C当初宫女纵火,火焰蔓延烧到众多宫殿,皇上因为正在用兵,国家用度不足,不再对宫殿进行修缮。

D苏保衡死后,金世宗取消了在近郊放鹰捕猎的计划,为此停止朝事,拿出宫中财务协助办理丧事。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官粟有阙,则收籴以给之,无妻室者具姓名以闻。

(2)齿发未衰,遽以小疾求退。善加摄养,以俟疾间视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的文化断裂

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另一方面,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场所而为人所追求。”“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赢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没有中止过。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1.科举制度的突然废除为什么会造成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废除后,在城市的学堂及财富、名利、权力吸引农村知识分子不断涌入,使农村文化生态持续退化和空洞化。

B.科举制度使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拥有士绅的身份,保持着在农村的精英地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废除科举后,他们无法再充任该角色。

C.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不能给农村带经济利益和文化提升。

D.科举制度废除后,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掌控了农村基层政权。

2.属于“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中的“自主性”的一项是( 

A.农村青年可以不断向城市流动。

B.稳定的士绅阶级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C.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

D.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

3.下列有关文章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绅士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若干职责。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

B.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意思是农村士绅完全失去了做官从政的机会。

C.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从此,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愿意去农村。

D.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原因就在农村精英文化系统维持了文化生态平衡。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美丽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这座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外面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仿写。4分

有许多汉字.通过巧妙的联想和想象,可以给人某种有益的启迪。   

例如:“思”——勤耕“心”上“田”,“思”想才会获得丰收。    

又如:“问”——只要开“口”“问”,学习就有“门”。    

又如:“偏”——有了“偏”见,常常会把“人”看“扁”了。    

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不超过60字)

(4分)

银杏树  初冬    疾风骤雨    凋零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小题

   

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二)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有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三)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四)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五)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话,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科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八)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九)“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十)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1.下列对于这篇小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在第段中,"她有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的推测并非闲笔,作者借此表现了她典雅的气质。

B开篇“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等环境描写,主要起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C小说巧妙地把情节场景安排在一个小小的电梯里,窥斑见豹,从一个很小的角度表现了“她”带病坚持为大家服务的崇高品质。

D“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与“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前后呼应,意在突出“大家”对“她共同的不屑与奚落。

E结尾处“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照应“她的行为不太正常的评价,把作为病人的“她”与作为健康人的“大家”放在鲜明的对比中,暗示并深化了主题。

2. 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请简要概括“她”的形象特点,并结合小说中典型的细节描写作简要分析。(6分)

3. 小说中写到“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作者安插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呢?(4分)

4.小说题为“病人”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补写空缺部分错一个字,整句不得分。

1谐之言曰:“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3适莽苍者,__________腹犹果然;适百里者,__________;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此小年也。

5__________行比一乡德合一君__________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6__________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斯已矣。

(7)辛苦遭逢起一经,__________。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

(8)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__________

(9)望西都,__________。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

(10)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26477/35971) 首页 上一页 26472 26473 26474 26475 26476 26477 26478 26479 26480 26481 26482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