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明上河图》的真伪一直存在争议,这跟史料少有关。在传世的宋代文史资料中,既无只字提到张择端,也无画作的其他记载。《清明上河图》现世后,各种仿作层出不穷,________画作的真伪之辨莫衷一是。直到1950年,杨仁恺先生在东北博物馆库房的赝品堆里翻出有张著亲跋的《清明上河图》,经众专家________,一致确认此本才是真迹,版本之争才宣告结束。( )。这是一部关于古董鉴定、收藏、造假、设局的百科全书式小说,围绕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为中心论述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关于这本书的创作,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马伯庸说:“我在写的时候,最大的困难是保证专业性。我的心态是战战兢兢、_________。”将对古董的研究写成书,他认为找对感觉,接下来就_______;如果没找到感觉,再努力也会觉得没开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瞬间 审定 如履薄冰 势如破竹 B.一时间 审定 心惊肉跳 一鼓作气 C.一瞬间 鉴定 心惊肉跳 一鼓作气 D.一时间 鉴定 如履薄冰 势如破竹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畅销书作家马伯庸推出《古董局中局2:〈清明上河图〉之谜》一书就是为了满足读者对这段史实的兴趣 B.为了满足读者对古董鉴定等的兴趣,畅销书作家马伯庸推出了《古董局中局2:〈清明上河图〉之谜》一书 C.有感于这段史实,畅销书作家马伯庸推出了《古董局中局2:〈清明上河图〉之谜》一书 D.畅销书作家马伯庸推出《古董局中局2:〈清明上河图〉之谜》一书就是因为对这段史实很有感触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围绕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讲述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 B.围绕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论述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 C.围绕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为中心讲述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 D.以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为中心论述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
|
|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人只合江南老 只合:只会 B.垆边人似月 垆边:酒家 C.皓脘凝霜雪 皓:洁白 D.还乡须断肠 须:会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品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
|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次韵尹潜①感怀 陈与义②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③。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①尹潜:即周莘,是陈与义的诗友。②陈与义:宋朝诗人,少即有才名。建炎元年(1127)冬至二年(1128)春,金兵南犯,将宋高宗赶至扬州。此诗写于建炎三年(1129),诗人避乱襄汉,转徙湘湖之际。③为国有人:语出贾谊《治安策》“犹为国有人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感到幸运的感情。 B.颔联使用了借代的手法。“翠华”是用翠羽做的旗饰,为古代天子出行时所用,这里代指皇帝。 C.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战乱,下句叹自己行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因果照应,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D.尾联中“共说”一词照应诗题,表明诗人与尹潜都主张定都金陵。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行船① 欧阳修 忆昔西都欢纵。自别后、有谁能共。伊川山水洛川花,细寻思、旧游如梦。 今日相逢情愈重。愁闻唱、画楼钟动。白发天涯逢此景,倒金尊、殢②谁相送。 (注)①本词是欧阳修赴任途中与友人梅尧臣相遇时所作。②殢(tì):滞留,沉溺于,此指醉酒。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表现了词人对当年在洛阳与友人欢聚的追忆,同时也饱含着词人对洛中故友的深切缅怀。 B.“伊川山水洛川花”采用互文手法,旨在表达词人对记忆中的洛阳自然山川景象的赞美之情。 C.“白发”句是说词人和友人都为仕途漂泊在外,又都已年纪渐老,重逢又匆匆分别,不由得唏嘘感伤。 D.本同上片追忆往昔,感叹旧日时光只能在梦中寻觅;下片感叹当前,与友人重逢而马上又要分离,感慨万千。 2.请从情感的角度赏析“愁闻唱、画楼钟动”一句。
|
|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登凌歒台感怀① 李之仪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①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省当涂县),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州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吗”。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照应题目,“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 C.“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D.此词是咏怀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写景也是为了抒情。词人借登凌歊台抒发了内心感慨。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
|
下面是某毕业学生在教师节前夕给老师发送的短信,其中有四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恩师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作为您的高足,有幸得到您的指导和帮助,至今感激在心。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学生效劳,我定当鼎力相助!
|
|
依据下列对联,依次判断所指的文学家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定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之统;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 ②质而绮,真而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③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④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A. 孔子 李白 李煜 陆游 B. 屈原 陶潜 李煜 白居易 C. 孔子 陶潜 李清照 白居易 D. 屈原 李白 李清照 陆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