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A.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习俗,文章描写细腻生动,结构清晰完整,语言简洁通俗,平易近人。 B.他的成功之路非常曲折,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至当不易。 C.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既有财经名流的高谈阔论,又有普通观众的对话交流,雅俗共赏,广受观众喜爱。 D.在女子短道速滑1500米决赛中,周洋以2分16秒的好成绩夺得冠军,并打破奥运会纪录,韩国选手只能望其项背,眼睁睁地看着冠军旁落。
|
|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稻杆 协奏曲 侯门如海 运筹帷幄 B.摇憾 一幅画 挑拨事非 宴安鸩毒 C.原委 一炷香 瓦釜雷鸣 恍如隔世 D.人材 红朴朴 横度长江 绝代佳人
|
|
请以“让心底盛开一朵花”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
|
试在下面《执著》的短文空格内填上跟上下文相称的词语,使之与内容相一致。 执著的故事不老,有女娲补天,有夸父追日,有 ,有 。执著的人物不死,有卧薪尝胆的勾践,有 ,有面壁静修的达摩,有 。执著是殚精竭虑,义无反顾。执著,一阕永无休止符号的进行曲。
|
|
请从下面八句中选四句组成两副对联。 ①九州春意闹百花争艳 ②东风袅袅大地绿如茵 ③大地播春光花香鸟语 ④桃花艳丽山河添秀色 ⑤神州增秀色水绿山青 ⑥三春到人间群山起舞 ⑦丽日彤彤神州春似海 ⑧旭日出东方光弥宇宙 答:(1)上联: ,下联: (2)上联: ,下联: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辑,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把握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2.叶圣陶对儿女们的作文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3.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请简要分析。
4.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
|
|
文章的标题为“流浪的二胡”,请结合全文概括“流浪”的两层含义。
|
|
文章的第⑥自然段说“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怎样理解“极致”在文中的含义?(3分)
|
|
文章的第②自然段,把“马头琴”“唢呐”“二胡”放在一起来写,作者要表明一个什么样的观点?(3分)
|
|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流浪的二胡》是诗的散文,是散文诗。语言优美形象,句式错落有致,修辞手法多样。 B.二胡在江南丝竹中最具悲剧性格,最能表达墨客骚人、显贵官宦的不平和心声。 C.“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这句话的意思是,二胡曲所表达的那种无奈、悲凉和沧桑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写照。 D.作者提到了故乡的孙文明,他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的讲台,而使二胡民间的纯粹性得以丧失,这就是他的悲剧性。 E.这篇散文揭示了二胡的地域性、社会性和时代性,记人清晰、叙事精当、情节曲折,低沉、悒郁的感情贯串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