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丫鬟们斟上茶来。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因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有删改)

1.下列对上述小说选段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贾府的介绍都是通过林黛玉的观察而展现的,连林黛玉都为之惊奇,更能突出贾府“与别家不同”。

B.首段中作者特意交代宁国府“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目的是从侧面突出贾家不一般的社会地位。

C.选段并没有明确交代林黛玉到贾府的缘由,但文段中众人谈论黛玉之母医病丧死的插叙可以显示出黛玉是因失母无靠才来寄寓外祖母家的。

D.选段中的环境描写从外表深人内里,有层次地介绍了荣国府宏伟的外观、豪华的布局,华贵的陈设,从而展现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

2.“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一句主要使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3.有人认为,选文最后一段有关癞头和尚的内容是荒诞的,是作者封建迷信思想的流露。你是否赞成这种看法?请阐述你的观点。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对于像曹雪芹这样以一部作品闻名于世的人物来说,_________________。毕竟,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先知道《红楼梦》,后认识曹雪芹。而我们纪念曹雪芹,实际上也就是重新审视《红楼梦》,重新理解《红楼梦》这一伟大作品的过程。

A.让这部作品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被阅读,是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

B.最好的纪念方式,是让这部作品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被阅读

C.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无疑就是让这部作品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被阅读

D.更加广泛而深入地阅读这部作品,无疑是对其最好的纪念方式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奉皇帝之命建造)

B.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把头发扎成髻)

C.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已经死去的。多指同辈)

D.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皇帝的笔迹)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是谁的问题,历来存在不同的说法,现在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B. 根据市场的需求,今年农业大学一方面组织科技人员下乡,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引进、推广新品种的工作。

C. 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是关系到广大干部能否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重大问题。

D. 当我看到你的神态是那样的安详,精神是那样的饱满,眉宇间是那样充满凛然正气的时候,使我满腹的疑虑消失了。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走进现代化的北京,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宽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胡同、温馨美丽的四合院。

②因受电商的强大冲击,实体百货业利润持续下滑,日薄西山,整个行业亟须整合升级,才能找到出路。

③一只南极企鹅在水边驻足,它顾影自怜足有10分钟,虽然它几次想要离开,却又急忙回来继续欣赏自己的倒影。

④佛冈县龙山镇上岳古民居保存着较好的明清建筑,每栋房屋清一色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古物古迹,具有鲜明的岭南建筑艺术风格。

⑤有情有义的人,在别人有难之时,绝不会投井下石,也不会悄然离去,或者袖手旁观,而是尽自己的所能伸手拉一把。

⑥目前,这家馒头店都已改头换面,摆脱了脏乱差的加工环境,其中一家馒头店已符合发证条件,并顺利办理了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新版《红楼梦》的定妆照一出炉,就遭遇了“连环雷”,尤其是对金陵十二钗的   更是“雷”声阵阵。

②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   着三个姊妹来了。

③天下无能第一,古今   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A. 装饰    簇拥    不肖    B. 妆饰    蜂拥    不孝

C. 妆饰    簇拥    不肖    D. 装饰    蜂拥    不孝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敕造(chì        两靥(yàn         偏僻(          杜撰(zhuàn

B.效颦(pín        盥洗(guàn        韶光(sháo        伺候(

C.懵懂(měng       绾着(guān        宫绦(tāo         忖度(cǔn

D.盘螭(chī        宸翰(chén        翠幄(wéi         戏谑(xuè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水(节选)

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节选鲁迅《故事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5月版)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2.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3.《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参考下面的资料,以“话说贾宝玉”为题,谈谈你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有条件的话,最好读一读《红楼梦》全书。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一部《石头记》——后来叫做《红楼梦》,本来就是以宝玉一生的遭逢经历为主体的书,雪芹十年辛苦,百种艰难,费尽精神心血、笔墨才情,所为何事?只为写出宝玉其人而已。……照一般情形讲,作家既然竭尽心思去描写刻画他的主人公,那一定是会把最美好的词语来赞美颂扬他。……可是,曹雪芹却一反常例。他专门以贬笔写宝玉,他对宝玉很多不敬之词,一部书中几乎尽是说宝玉的坏话。(周汝昌《红楼小讲》第二十八讲)

 

品味下列人物的语言,分析他们的不同身份和性格。

王熙凤:

(1)“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2)“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3)“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贾宝玉:

(1)“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2)“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3)“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林黛玉:

(1)“只刚念了《四书》。”

(2)“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96/35971) 首页 上一页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