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019年7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申遗成功后,游客可通过互联网预约进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一睹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区域城市文明。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 ①得益于其深厚历史和独特文化价值 ②为文化遗产注入了丰富的时代内涵 ③有利于促进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保护 ④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中国商品已遍及全球市场。有专家提出,“要让中国商品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载体”。这一观点的文化生活依据是 ①争夺文化霸主地位是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②精神文化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④商贸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
2019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贫穷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扶贫先扶志的原因在于 ①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②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经济 ④文化生产力在经济总体格局中越来越重要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
|
“植入式广告”是指在影视剧情、游戏中刻意插入商家的产品和服务,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成功的植入式广告会暂时让消费者忘记其背后隐藏的功利性,沉醉于对被植入物的欣赏中,从而激活消费者的购物潜意识。这表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彼此渗透 ②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都是被动的、无目的的过程 ③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④文化决定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
2019年9月7日,北京天安门地区举行了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首次联合演练,演练内容包括阅兵等。大多数人在庆祝活动当天,通过网络电视等观看阅兵直播。观看阅兵直播 ①能促进人们观念更新,推动我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②是基于优秀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 ③能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人们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④能增强民族自信心,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
在中西方人际交往上,第一印象的重点是不同的。西方人更看重一个人的外表印象,打交道时,外向开朗有活力的形象往往能给对方以良好印象;而中国人更重视个人品质,“日久见人心”便显得很重要。这从斗个角度说明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 ②文化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 ③人们的行为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④文化是一个民族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典型特征是定居,由此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这就导致中国人更强调“仁爱礼仪”;西方古代海洋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典型特征是迁徙,并由此形成了“生人社会”,这就导致西方人更注重“契约精神”。这说明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不同文化之间需要取长补短,不断融合 ③一定的文化是对一定的经济的反映 ④民族文化根源于其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
某市一些企业超标排放工业污水,居民乱扔乱倒生活垃圾,煤矿烟尘和汽车尾气造成的混合型污染,使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面积扩大,水污染严重,群众呼声强烈。该市政府采取措施,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制定行政法规,严格执法。建议法院对造成重大污染的企业法人代表绳之以法,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增强市民环保意识。 根据“政府的责任 ”相关知识说明:政府怎样坚持对人民负责的?
|
|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报告指出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 (一)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营商环境。 (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民生投入只增不减。 (三)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整治盗抢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 (四)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改革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五)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巩固扩大蓝天保卫战成果。 结合材料谈谈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体现了我国政府的哪些职能?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当前,网络的虚拟性不仅导致很多不实信息广泛传播,混淆人们视听,也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充分利用,诬告陷害,以达到泄私愤的目的。“网络舆论”和“网络暴力”只有一步之隔,如果没有正确使用和认识网络监督,就会相信一些不实消息,给当事人带来毁灭性的伤害,也让肇事者达到自己的目的。 结合材料,从公民的政治生活角度,分析说明公民应如何守住从“网络舆论”到“网络暴力”这一步之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