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政治试题

近年来,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数百项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富有中国特色的舞狮表演、川剧变脸让白俄罗斯民众接触到了中国民俗文化;《诗经》吟唱和汉唐乐舞表演将中国风吹至柬埔寨,傣、景颇、彝、佤、藏、阿昌等少数民族音乐跃动塞尔维亚,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①具有其他民族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③借鉴吸收国外一切有益成果

④博大精深,具有独特标识和魅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题文)苏绣发源于江南苏州吴县一带,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苏绣集苏州文化之大成,没有桑基、织造就不会有苏绣,没有秀美山水的孕育,也就不会成就今天的苏绣。这表明

①苏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脉相承

②苏州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苏绣文化的独特性

③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苏绣文化发展的源泉

④苏绣文化发展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结果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神话的核心是人类的真善美,中华神话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西方神话一样演绎着人类的生存、抗争、发展。中华神话是国际性的语言,可以在世界语境里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在世界版图上讲述中国的起源故事,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和哲学。把神话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载体

A. 有利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B. 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增进中外文化的相互理解

C. 有利于中华文化吸收各国文明成果,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D. 有利于集中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表达中华民族情感

 

(题文)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徐悲鸿用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这副对联作了精妙的概括。每句以三个具体形象,分别象征两种截然不同状貌的美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动态的刚性美,后者是静态的柔性美,把中国人的审美意境表达得十分传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鲜活地表达中国人的审美

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深切体验不同的审美意境

文化因自然因素的不同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家风好,就能家道兴旺、和顺美满;家风坏,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沐浴着谦虚谨慎、律己以严的家教熏陶,人会多一些手握戒尺、心存敬畏的自觉。这表明:

①文化影响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

②文化往往是无形地塑造人的品格

③文化环境决定人的行事方式

④人只能被动接受家风的影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长郡中学将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一一书法、篆刻、手工手绘等与现代3D 打印、动漫制作等先进科技结合起来,激发起学生的艺术灵感与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感知与体验,满足学生的创新需求。这充分说明

A. 科技促进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    B. 先进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C. 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D. 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题文)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民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

A. 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 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C. 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在当前世界文明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保持这“底色”和“基因”,若以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思考,最根本的是要:

A. 加强各民族文明的交流和借鉴,求同存异

B. 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C. 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以文化人

D. 独领优秀传统文化之风,引领社会核心价值

 

“中国正流行,经典咏流传”,《经典咏流传》将中华经典的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网络平台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上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经典传唱人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引起了广大观众的积极反响和强烈共鸣。该节目的成功之处在于

①运用大众传媒,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

②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③树立文化自信,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④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近年来,不断发展的城市场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和农村礼堂(农村文化礼堂、村级文化活动室等),不仅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而且丰富了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人文内涵,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提供丰润的文化滋养。由此可见,我国:

①发展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培育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新型文化产业

③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④增强文化软实力,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共704466条记录 当前(22611/70447) 首页 上一页 22606 22607 22608 22609 22610 22611 22612 22613 22614 22615 22616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