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据此回答以下2题: 1.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 ) A. 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 B. 部分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起决定作用 C. 整体功能决定部分功能 D. 整体和部分难以界定,相互渗透 2.调整农业结构的哲学依据是 ( ) A. 只有优化各部分结构,才能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B. 没有整体就没有部分 C.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D. 联系的普遍性
|
|
某人做关于跳蚤的听力实验,把跳蚤放在玻璃瓶里,大叫:“跳、跳、跳!跳蚤跳得高。然后切去双腿,再叫“跳、跳、跳!”,跳蚤再也不跳了。于是他在实验报告中写道:“跳蚤切去双腿后,失去了听力。”从哲学上看,该实验者 ( ) A.在实验中获得了正确认识 B.不懂得跳蚤是没有语言和思维能力的 C.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D.没有正确把握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
|
|
数字电视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新兴产业,随着我国居民对数字电视的巨大需求,会带来很大的商机。专家们预测,可能有上千亿美元的市场。这体现的哲理是 ( ) A.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B. 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
|
《西邻王子》寓言中说,“西邻”有五个儿子,一个聪明伶俐,一个驼背,一个质朴老实,一个双目失明,一个跛足。他们的生活出路何在?“西邻”让聪明伶俐的去经商,质朴老实的去务农,双目失明的去做按摩先生,驼背的搓麻绳,跛足的去纺织。结果各得其所,安居乐业。据此回答以下2题: 1.“西邻”的做法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 ) A.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B.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西邻”的做法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是 ( ) A.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透过现象看本质
|
|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 ( )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③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 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
“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句话告诉我们 (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
|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哲学寓意是 ( ) A.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 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
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是一个以汉字“人”延伸出来的虚拟的小家伙,名字叫“海宝”(HAIBAO)。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海宝问世说明了 ( ) A. 物质决定意识 B.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C. 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D.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
|
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用木马车送粮,而不用汽车;《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就是变不出一辆坦克车,这是因为 ( ) A.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认识就不同 B.古代文学家思想保守,不善于联想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事物 D.人们的思想认识是发展变化的
|
|
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古楼兰人竟神秘消失了。考古证实,当时规模稍大的 墓穴,要用大约600多棵树。等人们认识到砍伐林木、破坏环境的恶果,再实施“严禁砍伐活树,否则罚马一匹”的法令时,楼兰已是回天无力了。材料告诉我们 ( ) A.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