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地理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年山东泰安市八上综合测试3 地理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相距5000多千米,跨经度60多度,这就造成了    

 

满分5 manfen5.com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

 

1.图中省区有两个简称的是    

A.甲    B.乙    C.丙D.丁

2.图中省区描述正确的是    

A.甲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乙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为主

C.丙是我国的山东省,行政中心城市是济南

D.丁是我国的西藏自治区,人口最少的省区,以藏族为主

3.北回归线穿过的省级行政区中,除图中的二个外,另二个的简称是    

A.闽、台    B.云、粤    C.鲁、黑D.桂、台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生活中我们接触到很多事物,他们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读下面甲乙丙丁4幅汽车牌照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上面4幅汽车牌照属地中,纬度最低的是    

A.甲    B.乙    C.丙D.丁

2.关于上面4幅汽车牌照属地所在省(区)的行政中心,正确的是    

A.甲——长沙    B.乙——济南 

C.丙——贵阳D.丁——杭州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达到13.7亿。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四幅人口增长曲线图,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2.这次人口普查表明,大陆31个省(区、市)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之间,人口净增长7390万人,而l9902000年的十年之间,人口净增长l.3亿,两个十年相比,后一个十年比前一个十年人口净增长减少了约5600万人,这表明    

A.人口大量迁移到了国外

B.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增长

C.人口死亡率升高

D.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较好的执行

3.这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大约占8.49%。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东部和西部地区    B.东部和中部地区

C.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D.中部和西南地区

4.下列四幅图片中,反映维吾尔族服饰是哪一幅?(     )

 

满分5 manfen5.com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②中国人口基数大,实行了计划生育,人口增加缓慢;

③中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④黑河——腾冲线是中国重要的地形分界线。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读下图,有关我国西高东低阶梯地势优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有利于东部海上季风带来的湿润气流顺地势深入内陆,带来充沛的降水

B.使许多大江大河流滚滚东流,有利于沟通东西的水路交通

C.西高东低的阶梯地势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

D.当河流从地势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会产生巨大的水能资源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下列关于如何实现山区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山区风景秀丽,开发生态旅游

B.砍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大力发展林业

C.山区水能丰富,积极建设小水电站

D.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以满足市场需要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关于我国夏季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海南岛

B.漠河纬度高,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C.我国夏季东部沿海气温高,西部内陆气温低

D.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南北气温差别不大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关于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总趋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增   

B.从南到北逐渐递减

C.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D.从西南向东北递增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非常显著的国家之一,其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的影响

B.海陆位置的影响

C.地形因素影响

D.地势西高东低的影响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四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其代号与表示的含义连线正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B.②——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C.③——人口稠密区和稀少区的人口分界线

D.④——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

 

1.能明显经过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路线是    

A.甲路线    B.乙路线C.丙路线D.丁路线

2.能到达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也是维吾尔族最大聚居区的路线是    

A.甲路线    B.乙路线C.丙路线D.丁路线

3.能到达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的线路是    

A.甲路线    B.乙路线    C.丙路线 D.丁路线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黄河流经我国9个省(自治区),支流众多,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读黄河水系图地上河图,回答题。

 

满分5 manfen5.com

 

1.关于图中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易发生凌汛的河段是①和④

BB山脉是黄河水系与辽河水系的分水岭

CA山脉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D.②处是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平原

2.黄河干流③处的著名水利枢纽工程是    

A.龙羊峡    B.刘家峡    C.三峡D.小浪底

3.上右图中景观位于黄河的    

A.上游    B.中游    C.下游D.发源地

4.下列有关长江、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长江有黄金水道之称,货运量大;

②黄河的地上河分布在黄河中游;

③规模宏大的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下游的江苏省;

④综合治理黄河,重点是搞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5.下列关于长江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上中游湖泊面积缩小,森林和草地植被遭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B.长江流经地区降水丰富,植被良好,没有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

C.长江治理投资大,航道长期管理良好,水位变化不大.内河运输居世界第一位

D.长江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湖面开阔,容纳洪水能力高,生态环境良好

 

二、填空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22分)

 

满分5 manfen5.com

 

1)山脉往往是重要的地理事物分界线。如①山脉的南侧是——盆地,北侧是______盆地;②山脉以东是_________省。③是_________山脉。它们同时又是我国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2)我国山区面积大,这对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具有较大优势。但在山区也经常发生自然灾害,如云贵高原在夏季常发生崩塌、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____,这种特点对气候、河流等提供的有利条件是:对气候___________;对河流____________

4)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是我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种植业发展中,应保证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如在东北平原、________平原、__________平原等三大平原地区大力发展种植业。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满分5 manfen5.com

 

1)图中AB代表的区域,表示季风区的是__________

2)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主要来自__________,影响我国的冬季风来自__________。(填海洋陆地

3)图中①是位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上的____________山脉,同时,该山脉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界线(填地形区)。

4AB所代表的区域,降水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__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长江、黄河分布图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长江流域湖泊面积、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面积变化材料三黄河不同河段水文站测得的河流含沙量

 

水文站

兰州

河口

陕县

利津

含沙量(千克/立方米)

1.09

6.67

37.7

24.7

 

满分5 manfen5.com

 

1)长江和黄河均发源于________高原,共同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______。其流向大致为自西向东流,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4分)

2)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90年代长江森林覆盖率、湖泊面积比50年代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而水土流失面积在________(填增大减小),造成这种现象的人为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这给长江下游河段带来的影响主要有__________。(6分)

3)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分析,黄河泥沙主要来自_______(河段),针对该河段的忧患,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2分)

4)长江、黄河水能资源丰富,0水能主要集中在______交界处,原因是______。(2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