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地理试卷 > 试卷信息
人教八年级地理上册第1章从世界看中国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关于我国地理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跨越寒、温、热三个温度带    B. 跨越北半球、南半球、东半球

C. 北回归线穿过我国中部    D. 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       )

A. 俄罗斯    B. 中国    C. 印度    D. 美国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数约为(  )

A. 12亿    B. 12.8亿    C. 13.4亿    D. 14亿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有关我国人口状况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B. 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多、西北少

C.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D.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属于人口密集地区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我国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所在的省区分别是(  )

A. 甲省和乙省    B. 乙省和丁省    C. 丙省和丁省    D. 丁省和甲省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题文)计划生育实行好多年,但目前我国每年新增的人口数量依然较大,其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人口死亡率降低了    B. 人口基数庞大    C. 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了    D. 人口出生率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读下图,分析我国此现象形成的原因(   )

A. 跨纬度大    B. 跨经度大

C. 南北的差异    D. 地球公转的结果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据下图回答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大致呈现什么趋势(  )

A. 增长

B. 基本平稳

C. 下降

D. 直线上升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我国生育政策三年内从“单独二胎”到“全面放开二孩”的变化,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老龄化    B. 人口负增长

C. 育龄妇女人数少    D. 生育观念的改变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阅读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甘肃部分数据表,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甘肃人口老龄化现象比全国严重    B. 甘肃少数民族比例低于全国

C. 全国城镇化水平与甘肃基本持平    D. 全国文盲率远低于甘肃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

A. 出生率低、死亡率高    B. 出生率高、死亡率高

C. 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D. 出生率高、死亡率低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据《当代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男性已经比女性多出3700万,其中,0~15岁的男性比女性多出1800万。该材料说明我国人口存在的问题是(  )

A. 人口增长快    B. 人口老龄化

C. 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调    D. 劳动力不足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你在北京旅游时,在街上看见一辆汽车,它的车牌号如图所示,你认为这辆车的登记省籍属于(  )

A. 安徽    B. 广西    C. 福建    D. 湖南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第十届民族运动会将于2015年8月9日至17日,在鄂尔多斯市举行,届时将有来自全国34个地区56个民族1000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和技术官员参加。以下关于我国人口和民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我国人口分布比较均匀,城市人口逐年增加

B. 少数民族同汉族的分界线十分清楚,蒙古族集中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

C. 我国共有56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

D. 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题文)根据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判断,下列说法最可信的是(  )

A. 朝鲜族聚居地种的柑橘又大获丰收    B. 泼水节是壮族同胞的传统节日

C. 满族聚居地有许多好吃的热带水果    D. 藏族同胞用青稞酒招待客人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的省区,与下列民族排序相同的是(  )

A. 高山族、汉族、壮族、傣族    B. 汉族、傣族、壮族、高山族

C. 壮族、傣族、高山族、汉族    D. 傣族、壮族、汉族、高山族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小丽是个追星族,特别喜欢看鹿姓某男演员的节目,其中有一期综艺节目,节目组到了这样的一个地方拍摄:该处少数民族多住竹楼,全年气温较高,植被茂密,有一个非常好玩的节日泼水节.小丽一下就猜到了这个少数民族是(    

A. 藏族    B. 傣族    C. 蒙古族    D. 朝鲜族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关于我国民族、人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我国人口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西多东少

B. 汉族分布遍及全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C. 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D.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二、解答题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读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上图可知,旧中国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由于战争、疾病等原因,人口增长______。

(2)新中国成立时(1949年),我国人口为______亿,2010年我国人口为______亿。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基本呈______上升。

(3)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______。目前每年新增人口数量依然较大,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4)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我国众多的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我国老年人口增长图”

材料二:“我国人口密度图”(2010年)

(1)材料一说明的问题是    

A.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加重      B.人口数量增长较慢

C.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大          D.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

(2)材料一中反映的问题将会给中国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对此有何对策?

(3)读材料二图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一线的东南部地区人口  

(4)读材料二图,我国四个直辖市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市;山东省和山西省相比,人口较稠密的是    省。据图写出藏族人口集中分布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阶段,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传统型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的历史性转变.

材料二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亿,本世纪30年代中期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目前的 提高到 ;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2012年比上年减少345万人,预计2023年以后,年均将减少约800万人.

材料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单独两孩政策﹣﹣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是新时期我国人口政策的重大调整完善,备受社会关注.

材料四中国人口分布图(如下图)

(1)据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________。   

(2)现阶段,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为什么我国每年新增的人口数量依然较大________。   

(3)现阶段,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使得“世界7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5年.这一转变得益于我国把作为一项基本国策________。   

(4)结合材料二回答:人口增长过慢,会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哪些问题________。   

(5)我国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有_____(不定项项选择)。           

A.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  B.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C.改善家庭人口结构,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D.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五: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亿,本世纪30年代中期将达到4亿,占人口的比例将从目前的提高到;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2012年比上年减少345万人,预计2023年以后,年均将减少800万人。

材料二: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单独两孩政策﹣﹣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是新时期我国人口政策的重大调整完善,备受社会关注。

材料三:2015年12月2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草案.草案提出自2016年1月1日起全国统一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独生子女政策已成为历史。

材料四:中国人口分布图。

(1)据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2)现阶段,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为什么我国每年新增的人口数量依然较大?

(3)现阶段,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使得“世界7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5年.这一转变得益于我国把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4)结合材料二回答:人口增长过慢,会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哪些问题?

(5)我国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