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地理试卷 > 试卷信息
2018-2019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练习:1.2 人口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为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我国从2016年起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关于该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有利于改善家庭人口结构,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B. 有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

C. 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

D. 改变了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国家统计局2016年4月20日发布了《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大陆人口为13.734 9亿人。其中城镇人口占55.88%,男性人口占51.22%,年平均增长率为0.50%。根据以上信息和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从以上资料中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我国乡村人口多于城镇人口

B. 我国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C. 我国的人口总数正逐渐减少

D. 我国的人口总数已达最高峰

2.人口数量过多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有(  )

①资源紧缺 ②劳动力不足 ③环境破坏 ④就业压力大 ⑤住房困难

A. ①②③⑤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④⑤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我转不动了

1.该漫画反映了当前世界上存在着严重的(  )

A. 环境问题

B. 人口问题

C. 资源问题

D. 水污染问题

2.针对图中反映的问题,我国制定的相应政策是(  )

A. 计划生育

B. 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

C. 节能减排

D. 防治污染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图为我国2010年四个省级行政区域的面积和人口数量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四个省级行政区域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

A. 广东    B. 新疆

C. 河南    D. 西藏

2.该图反映了我国人口(  )

A. 基数大

B. 增长速度快

C. 老龄化严重

D. 地区分布不均匀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如果全中国人手拉手站在赤道上,能环绕地球赤道40多圈。”这句话说明(  )

A. 我国人口增长过快

B. 我国人口分布不均

C. 我国人口数量大

D. 我国经济发达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人口政策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是(  )

A. 向山区大量移民

B. 城市居民大量迁居农村支援建设

C. 东部居民大量迁居西部

D.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公民素质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读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域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的人口密度最小

B. ②的人口数量最多

C. ③的面积最大

D. ④的人口密度最小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下列省级行政区域中位于黑河—腾冲一线西北部的是(  )

A.

B.

C.

D.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按照联合国的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时,就认为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结合下图回答下题。

1.从1990年到2020年,关于该省人口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口总数增加 B. 老年人口数量减少

C. 壮年人口所占比重上升 D. 幼年人口数因死亡率上升而下降

2.据材料分析,该省当前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 人口增长快 B. 人口数量减少 C. 人口老龄化 D. 人口负增长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图反映1990~2010年我国人口(  )

A. 总量不断减少

B. 总量增加1倍

C. 增长速度减慢

D. 增长速度加快

 

二、解答题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读漫画,完成下列各题。

(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有(  )

①消费群体扩大,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②劳动力充足,促进生产发展 ③资源需求膨胀,人均资源量减少 ④阻碍经济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李明高中毕业后20岁就结婚生子,而他哥哥大学毕业后25岁结婚生子。有人认为弟兄俩的做法是一样的,反正都是一辈子只生一个或两个孩子。你认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哥俩谁的做法更有利于计划生育?为什么?

(3)试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要求。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贝贝全家人在讨论人口问题时各抒己见,请帮助贝贝分析一下,谁的观点正确。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