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地理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图正方形代表亚欧大陆,虚线代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图中阴影能正确反映中国位置的是(    )

A. B.

C. D.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我国领土最北端位于(  )

A. 黑龙江省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B. 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

C. 黑龙江省漠河

D. 黑龙江省黑龙江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与我国海陆位置相似的国家是(    )

A.英国 B.巴西 C.哈萨克斯坦 D.澳大利亚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诗句“南国春意浓,北国正冰封”反映出我国南北方自然环境差异大,其原因是(   )

A.经度差异大 B.气温年较差大 C.纬度差异大 D.地形起伏大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我国省区有(  )

A. 云南、广东、广西、台湾    B. 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C. 云南、广西、广东、台湾    D. 台湾、广西、广东、云南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  )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陕西省 C.四川省 D.西藏自治区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 )

A.汉族 B.壮族 C.满族 D.回族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山脉与其走向组合正确的是(   )

A.横断山——南北走向 B.阿尔泰山——东北西南走向

C.长白山——西北东南走向 D.天山——南北走向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地形区是(  )

A.华北平原 B.柴达木盆地 C.塔里木盆地 D.青藏高原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人口的分布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列因素不能导致人口分布不均的是(    )

A.地形、地势 B.风俗、习惯 C.气候、河流 D.经济、交通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较大的地带一般为( )

A. 阶梯内部 B. 两阶梯交界处

C. 南方低山丘陵 D. 平原河道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下列高原与其特征搭配不正确的是(    )

A.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B.内蒙古高原 ----地势坦荡,牧场广布

C.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云贵高原----黑土广布,河湖众多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 ( )

A.鄱阳湖 B.洞庭湖 C.青海湖 D.太湖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关于我国夏季气温的正确叙述是( )

A.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我国纬度最低的曾母暗沙

B.漠河由于纬度高,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C.我国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D.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很大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依据是(     )

A.河流径流量的大小 B.降雨量的多少

C.蒸发量的多少 D.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    )

A.北方半干旱的山地 B.南方半干旱的山地

C.西北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 D.东北地区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我国外流河、内流河丰水期都在夏季,其主要原因是(    )

A.受气温的影响,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B.都受夏季风的影响

C.外流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内流区受夏季气温高的影响 D.全国大多数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长江流经我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支流众多,注入东海。全长6300多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读“长江水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长江支流的叙述正确是(  )

A.①河是赣江,主要流经湖南省

B.②河是湘江,流入鄱阳湖

C.③河是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D.④河是雅砻江,内河航运发达

2.长江航道有“黄金水道"之称,一艘轮船从A港口航行到上海,经过的港口城市 B、C、D、E、F依次是(   )

A.重庆一宜昌一武汉一南京一九江

B.重庆一宜昌一武汉一九江一南京

C.宜昌一重庆一九江一武汉一南京

D.重庆一武汉一九江一宜昌一南京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南水北调工程是为了解决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读南水北调中线断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有关输水线路经过地区正确的叙述(    )

A.沿线地形以山地为主

B.主要经过少数民族分布地区

C.地势南高北低,可以自流输水

D.起点终点地区粮食作物种类相同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最主要措施是(    )

A.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B.兴修水库,调节径流的季节变化

C.跨流域调水 D.打深井取水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气象灾害是(    )

A.台风 B.寒潮 C.水旱灾害 D.洪涝灾害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我国耕地与草地的大致分界线在(    )

A.600毫米等降水量线 B.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C.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D.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二、解答题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完成下面小题。

1.黄河干流流经的地形区有(    )

A.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华北平原

B.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C.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东北平原

D.内蒙古高原、四川盆地、华北平原

2.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河水一石,黄泥六斗”描述黄河的泥沙状况。这种状况出现的河段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3.图中容易发生凌汛的河段是(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地球上淡水的主体是(     )

A.冰川 B.深层地下水 C.浅层地下水 D.河流湖泊水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灾害损失严重,有关我国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台风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B.洪涝和干旱分布区域不好重叠

C.西北地区是旱灾最严重地区 D.滑坡泥石流集中分布在东北平原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灾害来临时,个人采取的防灾措施,正确的是

A.泥石流来临,向地势低处跑

B.地震来临时,迅速跳楼逃生

C.干旱灾害时,减少饮水量

D.台风来临时,关闭门窗.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关于下图的解读,错误的是(    )

A.我国人均耕地面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且还有下降趋势

B.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稳步增长,粮食产量逐步提高

C.1960年到199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

D.我国人均粮食产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四、解答题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读我国冬季风、夏季风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冬季风的是_____(A或B)图,日照市冬季的主导风向是_____风,受其影响冬季气候特点是_____

(2)夏季风是来自太平洋的_______季风和印度洋的_______季风,受其影响,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_____,日照市夏季气候特点是_____

(3)我国东部地区自南向北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一向有“地大物博”之说。

材料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

(1)下列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①石油     ②水资源   ③土地资源  ④太阳能  ⑤天然气   ⑥小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2)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①是_____,②是____,③是________,④是_________。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④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最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是_________。

 

(3)我们所在地区缺水现象非常严重,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为节约用水作出自己的贡献?(至少提出两项措施)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读长江、黄河水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山脉A属于____走向,是长江与黄河之间的分水岭。

(2)重要支流:C_____,水利枢纽:F______;G______。

(3)长江的_________游、黄河的________游蕴含丰富的水能资源,两条河流共同流经的地形区是_____。

(4)简述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读我国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

(1)填写以下地形区名称:高原B________,平原 E________,盆地 D________,我国四大盆地中海拔最高的是__________

(2)山脉H是________山脉,其主峰__________峰是世界第一高峰, 其中,图中A与C的界线是________山脉,走向是________

(3)L河上个世纪下半叶以后,中下游地区洪灾频繁,解决措施有__________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