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中国是“东方”雄狮,东方是指中国的半球位置,中国位于( ) A.东半球 北半球 B.东半球 南半球 C.西半球 北半球 D.西半球 南半球
|
2. 难度:简单 | |
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是( ) A.西部多,东部少 B.东部多,西部少 C.南部多,北部少 D.北部多,南部少
|
3. 难度:简单 | |
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了一条著名的人口地理界线是( ) A. 秦岭——淮河 B. 黑河——腾冲 C. 长城沿线 D. 0℃等温线
|
4. 难度:中等 | |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 A.东南、东北和西北部地区 B.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 C.西南、东南和东北部地区 D.东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
|
5. 难度:简单 | |
我国四大高原中,被称为世界屋脊的是( )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
6. 难度:简单 | |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的影响 B.纬度位置的影响 C.洋流的影响 D.冬季风的影响
|
7. 难度:简单 | |
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的特点是( ) A.东南多,西北少 B.东南少,西北多 C.夏秋多,冬春少 D.夏秋少,冬春多
|
8. 难度:简单 | |
长江被誉为我国的“黄金水道”,是因为长江( ) A.河流长 B.流域面积大 C.水能资源丰富 D.航运价值高
|
9. 难度:简单 | |
按干湿区划分,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属于( ) A.干旱地区 B.半干旱地区 C.湿润地区 D.半湿润地区
|
10. 难度:中等 | |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其上的黄土形成原因是( )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风力作用 D.风化作用
|
11. 难度:简单 | |
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太阳能 B.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森林资源
|
12. 难度:简单 | |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最突出的特征。读我国冬季风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影响我国的冬季风主要来自( ) A.太平洋洋面上 B.东南亚和南亚地区 C.印度洋洋面上 D.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 2.受冬季风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经常遭受的气象灾害是( ) A.台风 B.寒潮 C.沙尘暴 D.暴雨
|
13. 难度:中等 | |
冬小麦在我国主要分布在( ) A. 东北平原 B. 华北平原 C. 长江中下游平原 D. 珠江三角洲
|
14. 难度:中等 | |
下列产业中,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是() A.农业 B.服务业 C.工业 D.交通运输业
|
15. 难度:中等 | |
读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字母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名称: A.____________ B.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E.________。 (2)A 和 B 的分界线大致经过__________一线。 (3)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属_______气候,内蒙古高原大部分属于________气候,海南属_________气候。 (4)北京的降水量比吐鲁番_________,(填“多”或“少”)造成两地年降水量差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填“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或“地形”)。
|
16. 难度:中等 | |
读“我国地形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地形区名称是: ①_________高原,②_________高原,③________ 盆地,④_________盆地, ⑤_________平原,⑥_________平原。 (2) A为_________山,此山北侧分布着_________盆地,此盆地属________(温度带)。 (3) B为________山,此山麓向东至___________以西,分布着我国的第二大高原。 (4) C为__________山,D为__________山。 (5) 由图上可以看出,新疆的地形呈“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
17. 难度:困难 | |
读我国某区域略图(图6)和延安气候资料图(图7),完成下列问题。 (1)甲是_____(河流),乙是_____(山脉)。 (2)描述延安的冬季气候特征。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原因是_____。 (4)水稻喜高温、需水量大,单位面积产量高。为提高粮食产量,有人建议在延安农村大规模修梯田种植水稻,专家表示反对。请你说明反对的理由。
|
18.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东部某城镇平面示意图,该镇计划发展渔业,建奶牛场,种植小麦、花卉、果树,读图分析回答。 (1)A 地适合发展____________;B 地适合建____________; (2)小麦种植宜选择________处;花卉种植可选在_______处;种果树应在_______处; (3)发展经济必须遵循_______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