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地理试卷 > 试卷信息
安徽省巢湖市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栏目推出专题片《边疆行》,以新闻纪实的手法,顺时针勾绘出一幅从广西到辽宁的美丽画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中国陆疆漫长,邻国众多,属于我国陆上邻国的是(  )

A.哈萨克斯坦 B.日本 C.韩国 D.菲律宾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位置最北的省区是① B.壮族主要聚居的省区是②

C.蒙古族主要聚居的省区是③ D.我国位置最南的省区是④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春节期间,西沙群岛天气炎热、树木葱郁,黑龙江沿岸却冰天雪地、银装素裹。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形的影响 B. 海陆位置的影响

C. 人类活动的影 D. 纬度位置的影响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我国大部分领土位于“地球五带”中的(  )

A.热带 B.北温带 C.南温带 D.北寒带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我国领土最南端在(  )

A.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B.海南岛

C.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D.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其目的是(  )

A.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B.解决城市人口过多问题

C.解决人口分布不均问题 D.解决人口基数过大问题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是

A. 东南、西北和东北部 B. 南方地区

C. 西南、西北和东北部 D. 西部地区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A. 东多西少 B. 均匀分布 C.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D. 西北、东北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图为我国某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献哈达是该民族普遍的一种礼节。下列省级行政区中,有该民族集中分布的是(  )

A. B. C. D.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乔家大院》是一部反映晋商闯天下的电视剧,乔家大院的故事发生在如图中的      

A. B. C. D.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对图中①②③④处地形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为黄土高原 B.②为东北平原

C.③为青藏高原 D.④为塔里木盆地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  )

A.由西北向东南递减 B.由南向西北递减

C.由东北向西南递减 D.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今年5月中下旬,我国南方连续遭遇强降雨天气,形成“南涝北旱”现象,影响我国水旱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南北跨纬度广 B.南方地形复杂多样 C.夏季风强弱不稳定 D.冬季风的势力强大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下图是漫画“长江与黄河的对话”,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该漫画反应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 水土流失 B. 旱涝灾害 C. 土壤盐碱化 D. 土壤荒漠化

2.该漫画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围湖造田 B. 滥砍滥伐 C. 过度放牧 D. 不合理灌溉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下列地理事件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A.工厂废水排放,河流污染 B.平谷产桃区遭冰雹袭击,几乎绝产

C.台风“威尔”造成海南17人死亡 D.1976年唐山大地震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下列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矿产资源 B.土地资源

C.森林资源 D.水资源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读漫画,完成下面小题

1.漫画说明了(  )

A.在经济、人口、环境、资源中,发展经济要放在首位

B.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利用要协调

C.只有经济快速发展了才能保护环境

D.我国不存在人口与环境、资源的问题

2.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地资源类型少,耕地、草地比重大

B.难利用土地比重小,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C.耕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

D.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下列节水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工业用水重复使用、循环使用

B.生活用水、一水多用

C.种植耐旱、需水量少的作物

D.摒弃喷灌、滴灌,推广大水漫灌、自流灌溉技术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2014年4月22日是第45各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自然资源,全部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A.石油、森林、煤炭、太阳能 B.铁矿、天然气、铀矿、阳光

C.阳光、土地、水 、草原 D.森林、水、天然气。铁矿

2.下列行为属于低碳生活的是(  )

A.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饭盒 B.节假日大量使用纸质贺卡

C.学生使用“循环课本” D.超市购物大量使用塑料袋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下列交通运输工具中运输量最大的是(  )

A.飞机 B.火车 C.汽车 D.船舶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远距离运输大宗笨重的货物,一般选择(  )

A.公路运输或铁路运输 B.公路运输或航空运输

C.铁路运输或水路运输 D.航空运输或水路运输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  )

A.“先行官“ B.基础产业 C.主导产业 D.指导产业

 

二、判断题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我国地势的特点是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     (判断对错)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之一是兴建水库__.(判断对错)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东北平原农作物一年两熟__.(判断对错)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   .(判断对错)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被称为“中国硅谷”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广东对外开放的特区深圳__.(判断对错)

 

三、连线题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将下列生产方式与其所属的农业生产部门对应连线.

 

四、解答题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如图是中国空白政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北回归线自东向西依次穿过________.(填省区简称)

(2)①是__(填省区简称),与其接壤的内陆国是__

(3)与②相邻的省区有__自治区、青海省、__省和云南省.

(4)我国东临的海域③是__海,④是__海峡,该海峡西侧的省区是__

(5)我国疆界绵长,陆上国界线长达2.2万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其中⑤是__(国家),⑥是__(国家).

(6)我国海岸线长达1.8万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其中⑦是__(国家);⑧是__(国家).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北京、武汉、广州和哈尔滨四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完成填空。

1)根据最高月气温,最低月气温和气温年较差;降水量的多少和各月的分配情况,分析判断四城市分别是:A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

2)四城市降水季节分配的共同特点是,在一年中,降水集中在   季。

3)根据气温曲线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是:

冬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我国南北方的雨季长短不同,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________,结束________,雨季________;北方正相反。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读“中国在世界人口和耕地中所占百分比图”和“今后我国人口和耕地发展的可能趋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我国以占世界 7 %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________ %的人口,被认为是世界一大奇迹.

(2)今后我国人口发展的可能趋势是________ ,人均耕地变化的可能趋势是________ .   

(3)目前国家对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在人口方面,把实行“________”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耕地方面,把“________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读图文,回答下列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习近平主席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经过几十万建设大军的艰苦奋斗,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了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标志着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目标全面实现.

(1)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从季节分布看,冬春__,夏秋__

(2)南水北调工程可以解决水资源__分配不均的问题;该工程是把__水系的水资源调到缺水严重的____地区.写出图中代表中线工程的数字序号__

(3)我国土地资源北方比南方相对较__(多/少),而水资源北方比南方相对较__(多/少),由此可知,我国水土资源的地区匹配__(填“合理”或“不合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