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为了这一主题倡导“低碳经济,绿色出行”,下列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做法中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提倡低碳生活,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以减轻温室效应 B.购物时减少使用或不用塑料袋,以减少“白色污染” C.为防止电池污染土壤和水体,在分类回收的同时,积极开发废旧电池的综合利用技术 D.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来代替化石燃料,同时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
2. 难度:中等 | |
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要消耗大量能量,下列活动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A.发射航天飞机 B.水车汲水灌溉 C.太阳能供热 D.风力发电
|
3. 难度:中等 |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银不是银而是汞 B.有机玻璃不是玻璃是塑料 C.玻璃钢不是玻璃而是钢 D.纯碱不属于碱而属于盐
|
4. 难度:中等 | |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5.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家庭小实验中,将食醋与纯碱混合有大量气泡产生 D.将生铁粉末投入盛有过量盐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仍有黑色残渣
|
6. 难度:中等 | |
肾病患者需要食用低钠盐的食品,目前市场供应的低钠盐多为苹果酸钠盐 (C4H5O5Na)。下列有关苹果酸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苹果酸钠由4种元素组成 B.苹果酸钠中C、H、O、Na的原子个数比为4∶5∶5∶1 C.苹果酸钠中C、H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48∶5 D.苹果酸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3.3%
|
7. 难度:中等 | |
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
8. 难度:中等 | |
通过如下实验,判断金属X、Y、Z的活动顺序。将金属X、Y、Z分别投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只有X、Z能发生反应,并放出氢气。将Z投入X的硝酸盐溶液中,有金属X产生。X、Y、Z的活动顺序为 A.X>Z>Y B.Z>X>Y C.Z>Y>X D.Y>Z>X
|
9. 难度:中等 | |
下列物质在实验室里不需要密封保存的是: A. 浓盐酸 B. 浓硫酸 C. 石灰石 D. 石灰水
|
10. 难度:中等 | |
玻璃棒是常用的实验仪器。下列实验中需要使用玻璃棒的是 ①蒸发 ②稀释浓硫酸 ③量取10毫升水 ④用固体溶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A. 只有①② B. 只有①④ C. 只有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
11. 难度:中等 | |
下列除杂的实验过程都正确的是(括号内为杂质) A.KCl(K2CO3) 加足量稀硫酸、过滤、蒸发、结晶 B.BaSO4(BaCO3) 加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C.CO2(HCl) 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后通过浓硫酸 D.MnO2 (KCl)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
12. 难度:中等 | |
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A.向一定质量盐酸中加镁粉至过量 B.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水 C.向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D.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石
|
13. 难度:中等 |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凡是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一定是酸 B. 用蒸馏或煮沸的方法能降低水的硬度 C. 在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 可用过滤的方法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氯化钠晶体
|
14. 难度:中等 | |
下表中 代表氢原子,代表氧原子, 代表碳原子,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g B.物质②是单质 C.物质③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D.物质③,④虽然分子结构不相同,但相对分子质量相同
|
15. 难度:中等 | |
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适当摄入水果蔬菜和富含蛋白质的肉类,有利于增强体质 B.食用甲醛浸泡的海产品,可提高人体免疫力 C.富含淀粉的食物可以用碘水或碘酒来检验 D.利用硝酸铵溶于水吸热的原理,自制冰袋给发烧病人降温
|
16. 难度:中等 | |
用正确的化学符号填空。 (1) 1个氦原子 ▲ ; (2)2个氮分子 ▲ ; (3) 3个铵根离子 ▲ ; (4)氯化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 。
|
17.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K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1) 由上表可推测KCl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2) 在10℃时,向100 g水中加入40g KCl固体,充分混合后所得溶液为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其温度升高到50℃时,若不考虑溶剂的变化,则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 将60℃时145.5gKCl的饱和溶液降温到40℃,析出晶体的质量是 ____▲_____ g。
|
18. 难度:中等 | |
甲醇(CH3OH)是一种无色透明有挥发性的的液体,有毒性,能损坏神经。以前是用木材干馏制取,所以称为木醇或木精。现在是用CO与H2在一定条件下大规模生产的。依据上述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木材干馏制木精属于 ▲ 变化; (2) 写出甲醇的一条物理性质 ▲ ; (3) 写出生产甲醇的化学方程式 ▲ ; (4) 工业酒精中含有甲醇,能否用工业酒精兑酒出售? ▲
|
19. 难度:中等 | |
有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其中X、Y为两种气态单质,Z为固态单质;A为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B、C、D为三种状态各不相同的氧化物(个别反应的条件未注明)。回答下列问题(已知高温下CO和金属氧化物反应与CO和Fe2O3的反应相类似): (1) 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A ____▲_____ 、Y ___▲_____; (2) 反应①、② 、③、④中属于置换反应的为_____▲________(填序号)。 (3) 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若向图中的浅绿色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能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E物质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
|
20. 难度:中等 | |
现有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检验B装置气密性方法是 ▲ 。 (2)实验室用氯化铵固体和熟石灰混合物共热制取氨气,所得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水溶液呈碱性,相同状况下,此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欲制备并收集氨气所选用的装置依次是▲ 。亮亮同学认为此种方法收集氨气不妥,你认为他的理由可能是 ▲ 。 (3)质量分数为3%的医用双氧水在常温下难分解;但在双氧水溶液中加入铁锈,就会迅速分解,且反应结束后过滤出的铁锈可重复使用。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发生装置可选用 ▲ (填写序号);用该发生装置还可以制取的气体是_ ▲ 。(从学过的气体中选择) (4)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袋的组成进行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含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使该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有关数据,推算元素含量。 ①仪器乙的作用是 ▲ 。 ②若装置中没有连接仪器乙,将使该塑料试样中氢元素的质量测算结果 ▲ (填“偏小”、“偏大”、“无影响”)。 ③如果将丁和戊两装置位置调换,你认为 ▲ (填“可以”或“不可以”)理由是 ▲ 。
|
21. 难度:中等 | |
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但有些化学反应却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某兴趣小组同学为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是: ▲ 。 (2)简述强调“测得的pH小于7”的理由: ▲ 。 方案二: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盐酸,可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成了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该小组对这种意外现象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 ①可能是酚酞溶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②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红色消失。 (1)为验证猜想①,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并在液面上方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实验中“加热”目的是 ▲ ,“滴入植物油”目的是 ▲ 。实验结果表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 (2)为验证猜想②,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了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在其中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也呈现红色,由此可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结论1:说明Na2CO3溶液呈 ▲ 性; 结论2:说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无关。 (3)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当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很大时,就会出现上述意外现象。请设计实验证明该方案中取用的NaOH溶液浓度过大: ①实验方法:做对比实验,取上述NaOH溶液加水稀释,加入酚酞溶液,观察到 ▲ ,说明是由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过大而出现的上述现象。 方案三: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如果NaOH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该组同学将不同浓度的盐酸和NaOH溶液各10 mL混合,用温度计测定室温下混合前后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了每次混合前后温度的升高值△t(如下表)。 (1)表中x = ▲ 。 (2)某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右图所示装置完成了实验。则该同学根据 ▲ 判断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
22. 难度:中等 | |
在一烧杯中盛有20.4g Na2CO3和NaCl 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 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烧杯中溶液的pH ▲ 7(填>、=、<)。 (2) 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 (3) 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烧杯中为不饱和溶液(常温),通过计算求出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