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火药爆炸 B.木柴燃烧 C.面包发霉 D.葡萄榨汁
|
2. 难度:中等 | |
下列物质中,未计入北京市监测空气污染指数项目的是 A.氮气 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 D.可吸入颗粒物
|
3. 难度:中等 | |
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
4. 难度:中等 | |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中子数 B.质子数 C.核外电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
5. 难度:中等 | |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氧 B.硅 C. 铝 D. 铁
|
6. 难度:中等 | |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香烟燃烧能产生一种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该气体是 A.CO2 B.O2 C.H2 D.CO
|
7. 难度:中等 | |
为保证安全,防止事故的发生,加油站必须粘贴的标志是
A.当心爆炸 B.严禁烟火 C.节能标志 D.绿色食品
|
8. 难度:中等 | |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O2 B.H2O C.CO2 D.H2O2
|
9. 难度:中等 | |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冰镇啤酒 B.新鲜空气 C.优质燃煤 D.高锰酸钾
|
10. 难度:中等 | |
下列物质性质的表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氧气无色无味 B.铝呈银白色 C.蔗糖易溶于水 D.碳酸易分解
|
11. 难度:中等 | |
下列微粒中,能够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是 A.H B.H+ C.H2 D.H2O
|
12. 难度:中等 | |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A.木炭 B.铁丝 C.酒精 D.红磷
|
13. 难度:中等 | |
能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 A.CO B.CO2 C.SO2 D.NO2
|
14. 难度:中等 | |
下列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A.氖 B.氧 C.锌 D.磷
|
15. 难度:中等 | |
下列仪器中,不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 A.试管 B.烧杯 C.蒸发皿 D.燃烧匙
|
16. 难度:中等 | |
已知一种氧原子,原子核内含有8个质子和10个中子,则该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2 B.8 C.10 D.18
|
17. 难度:中等 | |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A.氧化镁MgO B.氯化钠NaCl C.氯化铝AlCl D.氢氧化钙Ca(OH)2
|
18. 难度:中等 | |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熄灭酒精灯 B.取用固体粉末 C.读液体体积 D. 滴加液体
|
19. 难度:中等 | |
小红在餐厅看到服务员用盖子熄灭酒精火锅。该灭火方法的主要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隔绝空气 D.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
20. 难度:中等 | |
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的信息如右图所示,对图中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11 B.元素名称为钠 C.元素符号为Na D.核外电子数为22.99
|
21. 难度:中等 | |
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的是
A B C D
|
22. 难度:中等 | |||||||||||||
在密闭容器中分别将12 g镁放在一定量氧气中燃烧,得如下实验数据:
下列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A.第1次实验中镁完全反应 B.3次实验后固体质量都增加了 C.第3次实验中氧气完全反应 D.只有第2次实验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
23. 难度:中等 | |
右图是某燃煤发电厂处理废气的装置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过程中有分解反应发生 B.此过程中S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C.使用此废气处理装置可减少酸雨的形成 D.整个过程的反应可表示为:SO2+ CaCO3 === CaSO4 + CO2
|
24. 难度:中等 | |
右表是某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配制该产品时每袋产品中最多加入碘酸钾的质量是
A.12.6mg B.8.4mg C.30.0mg D.50.6mg
|
25. 难度:中等 | |
(5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或解释下列生活中的问题。
(1) AD钙奶中“钙”指的是 (填“元素”、“原子”或“分子”)。 (2)“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能闻到花香,是由于 。 (3)生石灰可作干燥剂,生石灰的化学式为 。 (4)我们常用洗涤灵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灵具有 作用。 (5)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可以补充能量。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
26. 难度:中等 | |
(6分)自然界中的水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通过多种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下图是自来水厂净化水过程示意图。
(1)上述净化水的方法有:沉淀、 、 、消毒等。 (2) 投药消毒的目的是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自来水厂常用二氧化氯(ClO2)作消毒剂,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完成下列工业制二氧化氯的化学反应方程式:Cl2 + 2 NaClO2 == 2 ClO2 + 。 (3)我们应当珍惜每一滴水,下列做法不利于节约用水的是 。 A.洗菜的水用来浇花 B.未喝完的矿泉水随手倒掉 C.用不间断的流水冲洗碗筷 D.洗澡擦浴液时,关上水龙头 (4)自来水中含有少量Ca(HCO3)2等可溶性化合物,烧水时Ca(HCO3)2发生分解反应,生成难溶性的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这就是壶中出现水垢的原因之一。请写出固体Ca(HCO3)2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
27. 难度:中等 | |
(6分) A与B在催化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C和D, A、C、D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1)1个 A分子中含有 个原子。 (2)C的化学式为 。 (3)D由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4)B的微观示意图可表示为 (填数字序号)。
(5)该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 。
|
28. 难度:中等 | ||||||||||||||||||||||||||||||||||||||
(6分)下表是KNO3、NaCl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1)上述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________。 (2)30℃时,KNO3的溶解度是________。 (3)KNO3中含有少量NaCl时,可通过________的方法提纯。 (4)若要在某一温度下,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KNO3和NaCl饱和溶液,则该温度所在的范围是 。 (5)右图试管中盛放的是室温下KNO3饱和溶液(底部有少量未溶的KNO3),若将下列物质分别放入烧杯内的水中,不断搅拌,能使试管中固体溶解的是 (填字母序号)。
A.氢氧化钠 B. 氯化钠 C.硝酸铵 D.干冰 E.生石灰
|
29. 难度:中等 | |
(7分)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8种物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转化关系如下: ①A+B C ② C+D B+E ③ FB+H (1)上述③中将黑色固体G加入到F的溶液中,观察到有气体生成。该气体的化学式为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③反应的基本类型分别为 。 (3)写出①、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4)上述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填字母代号)。
|
30. 难度:中等 | |
(7分)请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1)写出A中带有标号①的仪器名称 。氧气的收集方法可采用排水法 或 。 写出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B中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放出大量的热,有黑色固体生成。该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为 。 (3)C中试管2得到的气体为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31. 难度:中等 | |
(6分)在CO2复习课上,老师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既可用于制取CO2,又可用于探究CO2性质。 说明:1.装置I 中盛放的药品是石灰石和稀盐酸。 2.装置III 中在小试管外壁贴有4片试纸:其中两端的两片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中间两片用紫色石蕊溶液浸过并晒干。
(1)实验时,打开K1关闭K2可用来制备CO2。写出I中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 ;检验II 中气体收集满的方法是 。 (2)实验时,关闭K1打开K2可用于探究CO2的性质。实验时III 中出现的现象是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实验说明CO2具有的性质是 。
|
32. 难度:中等 | ||||||||||||||
(6分)小明看到一则新闻:某市一辆满载电石的货车遇大雨引发熊熊大火。对此现象小明产生了疑问。 【提出问题】电石遇水为什么会引起火灾? 【查阅资料】电石主要成分为碳化钙(CaC2),它没有可燃性但遇水会产生气体。 【实验探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与同学一起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实验记录
【得出结论】通过上述实验,解释满载电石的货车遇大雨着火的原因 。 【实验拓展】 小明与同学又继续对电石与水反应产生气体的组成进行了探究,请填写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反思】通过上述实验可知,电石在保存和运输时注意的事项是 。
|
33. 难度:中等 | |
(3分)硅(Si)是太阳能电池和电脑芯片中不可缺少的材料。硅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化学反应为SiO2 + 2C 高温 Si + 2CO↑。若生产5.6 g硅,计算理论上需要二氧化硅(SiO2)的质量。
|
34. 难度:中等 | |
(3分)工业生产的纯碱(Na2CO3)产品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其它杂质忽略不计)。为测定该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现称取6g样品放在烧杯中并滴入稀盐酸。当稀盐酸滴加至36.5g时,恰好完全反应,烧杯内溶液的总质量为40.3g(假设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已知: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请计算(计算结果小数点后保留1位有效数字): (1)产生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_。 (2)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3)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