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你做过家庭小实验吗?以下是小文同学所做的家庭小实验,其中发生的主要是物理变化的是 ( )
|
2. 难度:简单 | |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洁净的空气 B.天然气 C.紫铜 D.生铁
|
3. 难度:简单 | |
善于梳理化学知识,能使你头脑更聪明。以下正确的一组( ) A 化学与能源 B 微粒观点解释现象 乙醇和汽油都是可再生能源,应大力推广 发展火力发电以解决电力紧张 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 热胀冷缩—分子大小发生变化 C 化学与人体健康 D 化学与应用 多吃水果有利于补充维生素 用工业盐(亚硝酸钠)腌渍蔬菜 用洗涤剂除去油污—乳化作用 进入未开发的溶洞探险—用火把照明
|
4. 难度:简单 | |
右图表示周期表中的一种元素,下列有关该元素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 A.该原子核外有13个电子 B.它是金属元素 C.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D.相对原子质量是26.98
|
5. 难度:简单 | |
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能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 ) A.硫酸铜 B.蔗糖 C.面粉 D.高锰酸钾
|
6.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某兴趣小组设计的四个实验装置,其中实验能够成功的是 ( )
|
7. 难度:简单 | |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大量白烟 B.向盛有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生石灰,石灰水变浑浊 C.把铜丝插入硝酸银中的有银白色的银生成并有气泡冒出 D.打开浓盐酸的瓶盖瓶口出现大量白雾
|
8. 难度:简单 | |
能在pH为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一组物质是( ) A.FeCl3、CuSO4、NaCI B.BaCI2、Na2SO4、NaOH C.CaCl2、Na2CO3、KNO3 D.K2SO4、NaNO3、NH4Cl
|
9. 难度:简单 | |
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Fe(OH)3→FeCl3 B.NaCl→NaNO3 C.KNO3→KCl D.CaO→CaCl2
|
10. 难度:简单 | |
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aO(CaCO3) 加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B N2(O2) 通过灼热的铜网 C CO2(H2) 在氧气中点燃 D HNO3溶液(HCl) 加过量AgNO3溶液、过滤
|
11. 难度:简单 | |
猕猴桃肉肥汁多,清香鲜美,甜酸宜人,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C6H8O6],可强化免疫系统,促进伤口愈合和对铁质的吸收;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维生素C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维生素C完全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维生素C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D.维生素C相对分子质量为176
|
12. 难度:简单 | |
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t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B>C B.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C.t2℃时,20g B溶解于50g水中能形成70溶液 D.若要将组成在N点的A溶液转变为M点的A溶液,可以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
13. 难度:简单 | |
中考复习阶段, 小荷同学梳理了以下知识:①煮沸可以降低井水的硬度;②利用铜、铁、AgN03溶液能探究出铜、铁、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③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的一定是碱性溶液;④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⑤为了增强肥效,应将铵态氮肥和草木灰混合施用;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⑦自制简易净水器中的活性炭能吸附、过滤水中的杂质;其中正确的是 ( ) A.①③⑤⑦ B.②③④⑦ C.①②⑥⑦ D.①②③⑦
|
14. 难度:简单 | |
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的是 ( ) A.向一定量的硫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B.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的硝酸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钠 C.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钾溶液 D.等质量的Zn和Fe分别与足量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
|
15. 难度:简单 | |||||||||||||||||||
将一定量的乙醇(C2H6O)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表中a的值为2.6 B.X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X可能含有氢元素 D.若起始时氧气的质量是9.6g,则无X生成
|
16. 难度:中等 | |
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是某校初三同学收集的一些标志、标签及包装袋实物示意图(如图所示): (1)图A是某市食盐的包装袋,加碘海盐中的“碘”是指碘________(填“原子”、“分子”、“离子”或“元素”),请用化学符号正确表示碘酸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_;图B是某品牌矿泉水的标签,其中只有硫酸根离子符号被损毁,硫酸根离子的符号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该天然矿泉水中含有多种溶质,其中有一种溶质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有H、C、O、N、K、Ca六种常见的元素,请选用其中的元素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各一种 (用化学式表示): ①可作复合肥料的盐 ;②汽车驾驶员出车前禁止饮用的物质 ; ③可作建筑材料的碱 ;④厨房中可作调味品的酸 。
|
17. 难度:中等 | |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在括号内注明基本反应类型: (1)正常雨水PH5.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反应; (2)铜丝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 )反 应; (3)过氧化钠(Na2O2)与水反应生成一种碱和氧气 。
|
18. 难度:中等 | |
通过对化学的学习,你已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请结合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编号仪器的名称:① 长颈漏;水槽 (2)选用A或B装置都能制备某种气体,用A装置制取该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若选用G装置收集该气体,发生装置应与_______导管相连; (3)实验室制取氢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制得干燥的氢气,可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F、C (填编号),若选用C装置来制备该气体,反应进行过程中,关闭该装置中的弹簧夹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4)某课外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了含CO和CO2的废气,经过讨论认为废气中的CO可以利用,于是设计如下装置除去废气中的CO2,并收集一瓶CO,准备进行后续探究。你认为最合理的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瓶中盛放的是氢氧化钠浓溶液);
|
19. 难度:中等 | |
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是Fe2O3、Fe3O4、FeO、SiO2等)是工业生产硫酸的废渣,下图为利用硫铁矿烧渣制备铁红(氧化铁)等产品的部分流程: (1)写出流程中焦炭与Fe3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酸浸、过滤后进入反应Ⅰ中的溶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反应Ⅰ的温度一般需控制在35℃以下,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FeCO3固体洗涤、干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产品a的主要成分是K2SO4,检验产品a中是否含有氯化物(Cl-)的实验操作是:取少量产品a加适量的水溶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 难度:中等 | |
在古代,人们常用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杂质不参加反应且不溶于水)和纯碱为原料制取烧碱,某小组同学按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请你参与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Ⅰ.定性研究 (1)生成固体B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操作Ⅰ指的是______________,其中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 (3)溶液蒸发结晶得到固体C的过程中,常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与假设】小组同学根据实验流程对所得的固体C的组成提出了质疑:甲同学认为:可能是NaOH、Na2CO3;乙同学认为: 可能是 ; 丙同学认为:可能是NaOH 【交流与评价】请你把乙同学的可能猜想结果写在横线上; 【活动与探究】甲同学取原溶液向其中倾倒一定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于是得出该溶液中的溶质是NaOH、Na2CO3的结论,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乙同学取原溶液向其中加入Na2CO3溶液无现象,据此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又重新取原溶液,向其中加入____________观察到与甲同学不同的现象,得出了和甲同学相同的结论。 丙同学为了验证上述结论也取原溶液向其中滴加了少量稀盐酸,却发现无气泡产生。 【解释与结论】大家经过分析找出了丙同学所用试剂与甲同学相同,却没有看到气泡的原因。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经过上述三位同学的共同努力,大家终于对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得出了正确结论。 Ⅱ.定量探究 【提出问题】固体产品C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呢? 【设计实验】小组同学设计了两套不同的方案进行实验并测得数据如下: 请你利用方案①所得数据计算固体产品C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请列出计算过程) 【实验反思】 另一组同学根据方案②所得数据计算出的氢氧化钠质量分数与方案①相比明显偏小,请你分析其中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