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
2. 难度:中等 | |||||
(2011•东莞模拟)对人类生存环境会造成危害的是( ) |
3. 难度:中等 | |||||
称量烧碱时,不将它放在纸上,而是放置在烧杯等玻璃器皿中,主要是因为( ) |
4. 难度:中等 | |||||
我与小方同学对燃烧的蜂窝煤进行了探究,我提出现象与问题,小方作原理解释,其中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
5. 难度:中等 | |||||
(2010•潍坊)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
6. 难度:中等 | |||||
(2008•昌平区一模)甲、乙、丙三位同学用三个不同的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如图.他们的方法是,先将下图装置分别放在天平上调节至平衡,然后分别取下,甲、乙将试管中的液体与锥形瓶中的物质混合,丙将气球中的镁粉倒入锥形瓶中充分反应后,再放入各自的天平上,下列结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 |
7. 难度:中等 | |||||
(2006•滨州)下列各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由物质分类知识可知,属于同一类物质的一组是( ) |
8. 难度:中等 | |||||
超临界流体是温度和压力同时高于临界值的流体,也即压缩到具有接近液体密度的气体,是物质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新的状态.目前应用最广的是超临界二氧化碳,它可作为溶剂、发泡剂取代某些有机溶剂、氟氯代烷等.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
9. 难度:中等 | |||||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10. 难度:中等 | |||||
有甲、乙两位同学,当他们共同做完了水的电解实验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后,有下列对话,其中正确的是( ) |
11. 难度:中等 | |||||
(2007•海门市)如图所示,两个甲分子反应生成三个乙分子和一个丙分子,则从图示获得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 |
12. 难度:中等 | |||||
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有多种,其中推理是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
13. 难度:中等 | |||||||||||||||||||||||||
(2010•哈尔滨)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一组( )
|
14. 难度:中等 | |||||
已知IO3-与I-可发生反应:IO3-+5I-+6H+=3I2+3H2O,根据此反应,可用试纸和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实验,证明食盐中存在IO3-.可供选用的物质有:①自来水②蓝色石蕊试纸③碘化钾淀粉试纸④淀粉⑤食盐⑥食醋⑦白酒,进行上述实验时必须使用的物质是( ) |
15. 难度:中等 | |||||
(2011•宜兴市一模)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所对应叙述关系的是( ) |
16. 难度:中等 | |
进入21世纪,全球拥有化合物已超过2000万种,其中部分物质由碳、氢、氧、钠中某些元素组成,请用上述元素,按要求各写出一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①用于高炉炼铁的气体氧化物; ②“汽水”“雪碧”中含有的一种酸; ③“西气东输”工程中输送的有机物. |
17. 难度:中等 | |
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表示汞原子,○表示氧原子) (1)写出该反应方程式:.该反应属于反应, (2)生成物属于填单质或化合物), (3)通过此变化你还能得出的结论是:. |
18. 难度:中等 | |
下列是某学生2009年5月9日购买的口香糖标签,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口香糖是否存在问题是. (2)食品中加入抗氧化剂,防止食品腐败,BHT(化学式C13H30O)是一种抗氧化剂,关于NHT的说法正确的是 A、BHT是一种氧化物 B、BHT由13个碳元素、30个氢元素、1个氧元素组成 C、BHT中C、H、O三种元素质量比为78:15:8 (3)属于营养物质的是, (4)口香糖可保护牙齿,活动面部肌肉,但也含造成环境问题,吃完后剩余胶基的正确处理方法是. |
19. 难度:中等 | |
(2011•普宁市一模)用含有少量CaCl2的NaCl固体,配制浓度为10%的食盐溶液.实验步骤如图: (1)加入的X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加入的Y为 (2)若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请你填写好标签. |
20. 难度:中等 | |
新闻报道《小雨引“燃”一车电石》很好地说明水可 “引火”.该报道称:2009年4月26日傍晚,某地一辆储运电石的汽车因未做好防水工作,行驶过程中天降小雨,引发车厢着火…资料显示:电石(CaC2)不可燃,与水接触剧烈反应产生乙炔(C2H2). (1)电石与水反应属于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电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2+2H2O=X+C2H2↑,其中,X的化学式为. (3)根据上述信息,请从物质组成和化学性质角度,说说你对乙炔气体的认识(各一条). 答:组成;性质. (4)根据上述信息,你认为应该如何保存电石?答:. |
21. 难度:中等 | |||||||
小林同学想在家里制取一些氢氧化钠溶液,他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随意地加入了一些碳酸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过滤后得到无色溶液,他说:“我制得了氢氧化钠溶液!”并做了以下实验证明他的观点. (1)实验目的:用pH试纸测定该溶液的酸碱性操作步骤:______. 实验结果:pH>7 实验结论:因为氢氧化钠溶液是强碱性,当滤液的pH>7时,说明该溶液一定是氢氧化钠. (2)小欢同学却认为碳酸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都是强碱性,所以小林制得的无色溶液极可能含有氢氧化钙或碳酸钠,因此她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加以验证: 实验(一):为鉴定小林制得的无色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钙
实验(二)过程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
22. 难度:中等 | |
根据下列单质与化合物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图),回答: (1)若乙的溶液为浅绿色,y是红色固体,则x是______,甲是______; (2)若y为无色气体,则x是______,y是______,写出反应方程式______. |
23. 难度:中等 | |
某课外活动小组通过网上资料得知:废弃的定影液中含有一定量的AgNO3.他们从摄影店收集到一些废弃的定影液,准备将其中的银以单质的形式全部回收.于是,他们进行了以下的实验活动: 【设计方案】①加入比银活泼的金属单质,②除去金属混合物中的杂质; (1)【小组讨论】①选择加入的金属. 甲同学认为:向定影液中加入过量的铜粉,则得到的金属混合物含有银和铜; 乙同学认为:向定影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则得到的金属混合物含有银和铁. 你认为______同学的方案更合理; ②除去银粉中混有的金属应向金属混合物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并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 (2)【进行实验】过程如下: ①废弃定影液体金属混合物+溶液A ②金属混合物Ag+溶液B 请回答:操作a是______,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______和______. |
24. 难度:中等 |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欲分离氯化钠和氯化钙的混合物,设计了如下实验操作: (1)X是______(写化学式).判断X过量的方法是______ (2)④和⑤操作的名称是______. (3)小组内的乙同学认为,上述所得的NaCl固体不纯,要得到较纯净的NaCl固体,需对实验进行改进,他的做法是______. (4)小组内的同学想进一步探究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丙、丁两位同学分别提出了两个方案 |
25. 难度:中等 | |
根据下列仪器,回答有关问题: (1)上图A、B、C、D中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是______(填写仪器名称). (2)右图为小明组装的O2制取装置,装药品前首先进行的______, 操作是______.他认为该装置也可用于制取二氧化碳,其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并将收集装置补充完整(右上角). (3)小明拟选用仪器C、D、F、G、H设计一套制取氧气的装置,他还需选用的仪器是______(填写仪器序号),该装置中所用的药品是______(填写药品名称). (4)K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的结果______(填“有”或“没有”)明显影响. |
26. 难度:中等 | |||||||
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向100g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一段时间后,低温蒸发结晶,得到白色固体,该小组的同学决定对白色固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白色粉末中有哪些成分 【收集资料】CO2+2NaOH═Na2CO3+H2O,CO2+Na2CO3+H2O═2NaHCO3 【提出猜想】猜想一:白色固体可能是NaOH与Na2CO3的混合物, 猜想二:白色固体可能是Na2CO3和______.猜想三:白色固体可能是NaHCO3. (2)如果猜想一的结论是正确的,请你设计实验证明白色固体中存在NaOH,请将方案填入下表中
|
27. 难度:中等 | ||||||||||||||||
维生素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它们多数在人体内不能合成,需从食物中摄取. (1)维生素C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维生素,它的分子结构如右图所示.据图推算维生素C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 (2)下表是几种水果的维生素C大致含量及某市场上的零售价格.
|
28. 难度:中等 | |||||||||||||||||||||
某钙片的标签如右图所示,已知此钙片成分中只有碳酸钙含有钙元素. (1)请通过计算说明此标签中的含钙量是否错误. (2)为测定其真实的含钙量,小东每次取10片钙片放入已称量的含足量盐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再称取烧杯和剩余物的总质量.小东做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
计算每片此钙片含碳酸钙的质量. (3)画出在10片钙片中加入盐酸的质量和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变化的关系示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