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的氧化镁和氧化铁的固体混合物,向其中加入稀盐酸 100 g,恰好完全反应,得到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120 g。再向其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沉淀洗涤、干燥、称量,其示数为 27.2 g。则下列相关计算中,不正确的是( )。 A.原固体中金属元素质量为 13.6g B.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9.2% C.最终所得溶液中含有 NaCl 58.5g D.实验中消耗的氢氧化钠质量为 32g
|
2. 难度:困难 | |
已知AgNO3见光易分解,aAgNO3=bNO2↑+cO2↑+ dX(NO2能与NaOH反应)。取34 g AgNO3加热至完全反应,将所得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均热的铜网,测得NaOH溶液增重9.2g,灼热的铜网增重3.2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gNO3应保存在棕色瓶中 B.生成X的质量为21.6g C.X是银 D.c: d=1: 1
|
3. 难度:困难 | |
向一定质量含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Oa段表示产生气体的过程且X的值为53 B.图中Xb段表示产生沉淀的过程且Y值为63.6 C.c点时,溶液的pH>7 D.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1种
|
4. 难度:困难 | |
向某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B. C. D.混合溶液中硫酸和硫酸铜的质量比为1∶1
|
5. 难度:困难 | |
将10g氧化铜粉末加入到1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微热到氧化铜全部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ag铁粉,使溶液中的溶质完全反应后,过滤,将滤渣在低温下烘干,得到干燥固体质量仍然为ag,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2.25% B. 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 C. 加入铁粉后有红色固体产生,还有少量气泡产生 D. a的取值范围:a≥8
|
6. 难度:困难 | |
将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分别放入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中,生成氢气质量(m)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对于该图象的理解,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B表示铁和稀硫酸的反应曲线 ②反应结束后铁一定有剩余锌可能有剩余 ③反应结束后消耗的稀硫酸质量相等 ④反应结束后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 ⑤反应结束后所得溶液质量相等。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④ D.②④⑤
|
7. 难度:困难 | |
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NaNO3、CaCO3、NaOH、CuCl2、NaCI和Ca(NO3)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CaCO3、NaOH、CuCl2、Ca(NO3)2 B.蓝色溶液B的溶质有2种 C.无色溶液A呈中性 D.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NaCI可能含有NaNO3
|
8. 难度:困难 | |
向一定量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所得溶液的质量与加入锌粉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硝酸铜、硝酸锌 B.b点对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2+和Cu2+、Ag+ C.c点所得固体为银和铜 D.d点所得溶液中溶质一定有硝酸锌,可能有硝酸铜
|
9. 难度:困难 | |
某铁粉样品中可能混有C粉、CuO粉末中的一种或两种。将该样品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铁粉,铁粉表面只有气泡产生;将滤渣在氧气中充分灼烧,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并有残余固体。关于以上实验,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样品中一定含有CuO粉末,可能含有C粉 ②样品中一定含有C粉和CuO粉末 ③残余固体的质量与样品中CuO的质量相同 ④滤渣中一定含有C粉和Cu ⑤滤液中一定含有FeSO4、H2SO4,可能含有CuSO4 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②③⑤
|
10. 难度:困难 | |
两种铁的氧化物,其质量分别为0.400g和0.435g,使它们在高温条件下分别与一氧化碳反应,再把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通入足量的石灰水中,都得到了0.75g沉淀,则这两种氧化物分别是( ) A. FeO和Fe2O3 B. FeO和Fe3O4 C. Fe2O3和Fe3O4 D. Fe3O4和Fe2O3
|
11. 难度:困难 | |
某课外兴趣小组对“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进行如下探究。(已知:Al2O3能溶于NaOH溶液) ①测得CuCl2溶液的pH<7;②将铝片放入CuCl2溶液中,没有观察到现象, ③取出铝片用NaOH溶液浸泡一段时间,再取出铝片迅速洗净后放入CuCl2溶液中,观察到铝表面产生大量气泡。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观察到CuCl2溶液呈____色,该溶液显___性(选填“酸”、“碱”或“中”) (2)步骤③中还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产生此现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3)步骤②中没有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小组对步骤③产生的气体提出以下猜想:a.可能是Cl2b.可能是O2 c.可能是_______ 小组讨论得出c成立,理由是______________.
|
12. 难度:困难 | |||||||
金属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认识金属的性质有利于更好地利用金属。 (1)用铜制作导线是利用铜的__________性。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2)铸造硬币用到Fe、Cu、Ni(镍)等金属,已知Ni能够发生如下反应:Ni+H2SO4=NiSO4+H2↑ Fe+NiCl2=Ni+FeCl2 则Fe、Cu、Ni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3)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某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如下图: ①实验中玻璃管里的现象是_________,观察到试管里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②该实验要先通CO后加热,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强用一定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进行如图实验,并对溶液A和固体B的成分进行分析和研究。 ①溶液A中的溶质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__。 ②通过以下实验可确定固体B的成分,请将下表填写完整。
|
13. 难度:困难 | |
图中A~H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分别由C、H、O、Cl、S 、Ca、Cu、Fe、Al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H在空气中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G、E、H均为单质,且E可以被磁铁吸引;C、D、E中含有同一种金属元素;F、D中只含有一种相同的非金属元素。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之间能发生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省略。(已知MO+2HCl=MCl2+H2O,M表示某金属元素) (1)G的化学式________; (2)写出D与H反应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F与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B→A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 难度:困难 | |||||||||||||||||||||||||
(1)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NH3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 Ⅰ.制取氨气反应的方程式:2NH4Cl+Ca(OH)2=CaCl2+2NH3↑+2X。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Ⅱ.制取并收集NH3,应该从上图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__。 Ⅲ.NH3是一种碱性气体,干燥时不能选用下列干燥剂中的______(填序号)。 A.固体氢氧化钠 B.浓硫酸 C.生石灰 (2)刘廷在实验室找到一瓶长期放置的NaOH溶液,欲对其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收集资料】 Ⅰ.NaOH与CO2分两步反应:2NaOH+CO2=Na2CO3+H2O; Na2CO3+CO2+H2O= 2NaHCO3 Ⅱ.NaOH与 NaHCO3反应方程式为:NaOH+ NaHCO3=Na2CO3+H2O Ⅲ.溶液的酸碱性:BaCl2溶液呈中性,其他物质的溶解性见下表
【提出猜想】刘廷根据资料中的Ⅰ、Ⅱ对其成分提出了以下合理猜想,请将猜想补充完整 猜想1:只有NaOH, 猜想2:只有Na2CO3, 猜想3:只有 NaHCO3 你认为还有可能是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
【实验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猜想_________是正确的(填数字)。
|
15. 难度:困难 | |
实验探究和证推理是提升认知的重要手段。 某同学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一定量的稀氯化铜溶液中,出现蓝绿色不溶于水的固体。该同学对生成蓝绿色而不是蓝色体的现象产生疑惑。 (资料) (1).CuCl2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可生成值色体( Cu(OH)2).在氢氧化钠较少的情况下会生成蓝绿色碱式氯化铜(Cu(OH)Cl).其不溶于水,能与酸反应。 (2)Cu(OH)2在60℃开始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100℃分解完全,碱式氯化铜在300℃开始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氯化氢,在400℃分解完全, (猜想)蓝绿色固体可能是:①Cu(OH)2②Cu(OH)Cl晶体:③_________________。 猜想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该同学取31.25g蓝绿色固体,加热至100℃出现黑色固体,则猜想______不正确。继续加热到400℃至质量不再改变,并使产生的气体全部缓缓通过如图所示装置(装置中药品足量) 已知实验所得数据 ①最终得到剩余固体24.00g; ②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得到的沉淀经过滤、洗涤和低温烘干,得到固体14.35g 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固体已洗净的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液,滴加______溶液,无现象 (2)过上述实验数据计算蓝绿色固体中铜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__________。 (结论)猜想③成立 (延伸) (1)碱式氯化铜常作为动物词料的添加剂,则该碱式氯化铜与胃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如果欲使HCl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的溶质只有CuCl2,可向其中加入过量的___(填序号) A CuO B Cu(OH)2 C Cu D Cu(NO3)2 (3)为使实验中生成蓝色固体,少出现蓝绿色固体,应作______改进(选填序号) A 实验中将氯化铜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B 实验中应提供足量、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 C 实验应该在80℃的水浴中进行
|
16. 难度:困难 | |||||||||||||||||||||||||||||||||||||
水产养殖的速效增氧剂“鱼浮灵”的主要成分是过氧碳酸钠()。某化学研究小组对“鱼浮灵”的制备、成分测定及增氧原理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过氧碳酸钠有和的双重性质;50℃开始分解。 ②过氧碳酸钠在异丙醇(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较低。 Ⅰ.“鱼浮灵”的制备。 实验室用与稳定剂的混合溶液和30%的溶液反应制备过氧碳酸钠,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反应温度不能超过20℃的原因是_____。 (2)反应结束后,停止搅拌,向反应液中加入异丙醇,静置过滤、洗涤、干燥,获得过氧碳酸钠固体。加入异丙醇的目的_____。 Ⅱ.“鱼浮灵”的成分测定。 (定性检测)检测过氧碳酸钠溶液中的成分。 (3)请补充完成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相关内容。
(定量研究)测定“鱼浮灵”中过氧碳酸钠的组成。 实验③:称取一定质量的“鱼浮灵”样品于小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向小烧杯中加入足量,溶液,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碳酸钡()固体3.94g。 实验④:另称取相同质量的“鱼浮灵”样品于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再逐滴加入高锰酸钾溶液,充分反应,消耗的质量为1.896g,该反应的原理是: 。 (4)计算确定过氧碳酸钠()的化学式_____(写出计算过程)。 Ⅲ.“鱼浮灵”的增氧原理。 研究小组通过测定常温下相同时间内水溶液中溶解氧的变化,探究、对分解速率的影响,设计了对比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5)由实验②可知,常温下,过氧化氢水溶液呈_____(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6)过氧碳酸钠可以速效增氧的原理是_____。
|
17. 难度:困难 | |||||||||||||||||
“黄铜”即铜锌合金,古代称为“俞石”。由于外观酷似黄金,常被不法商贩冒充黄金出售。某实验小组为了辨别真伪,用该合金与稀盐酸反应,将三次实验所得相关的数据记录如下:
(1)根据上表数据分析,合金中的锌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取合金与稀盐酸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生成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铜锌合金中的铜的质量分数_________; (3)计算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