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下列金属中导电、导热性最好的是( ) A.钨 B.铜 C.铝 D.银
|
2. 难度:中等 | |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金刚石可用于裁玻璃 B.用碳素墨水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 C.活性炭可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D.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
3. 难度:简单 | |
下列图标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 A. B. C. D.
|
4. 难度:简单 | |
下列气体与温室效应无关的是( ) A.二氧化碳 B.臭氧 C.氮气 D.氟利昂
|
5. 难度:简单 | |
下列物质易溶于水形成溶液的是( ) A.碘 B.面粉 C.植物油 D.高锰酸钾
|
6. 难度:中等 | |
小红用三根相同的铁钉进行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如图),一周后观察现象。下列说 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说明铁生锈需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B.对比甲和丙中出现的现象,可说明铁生锈需要氧 气 C.煮沸蒸馏水的目的是为了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 D.若把甲中蒸馏水换成食盐水,则铁钉更容易生锈
|
7.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油锅着火,蔬菜盖灭 B.室内起火,开窗通风 C.电器失火,用水浇灭 D.燃气泄漏,开灯检查
|
8. 难度:中等 | |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淬火后的钢针不能弯曲 B.用汽油可以乳化油污将其除去 C.用肥皂水可鉴别硬水和软水 D.黄铜片和铜片相互刻画,铜片上出现明显刻痕
|
9. 难度:中等 |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会引起酸雨 B.稀土是储量较少的一类金属的统称,我们应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稀土矿 C.废旧电池随意丢弃,由于金属渗出会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 D.改用液化石油气作汽车燃料可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
10. 难度:中等 | |
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的装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②可以较好地控制反应速率 B.装置②和③组合可以用来制取氢气 C.装置①和⑤组合可以用来制取氧气 D.装置②和④组合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
|
11.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葡萄糖(C6H12O6)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属于氧化物 B.葡萄糖中有 24 个原子 C.葡萄糖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 D.葡萄糖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与乙烯(C2H4)完全燃烧相同
|
12. 难度:困难 | ||||||||||||||||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方法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
13. 难度:困难 | |
将 2.4g 含镁的混合物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质量为 0.18g,则混入的另一种物质不可能是( ) A.Al B.Fe C.Cu D.Zn
|
14. 难度:中等 | |
化学兴趣小组同学采用图 1 装置对可燃性粉尘爆炸进行探究,爆炸的剧烈程度可用产生的最大压力来衡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若容器无盖,可燃性粉尘也会爆炸 B.该实验中施加给打气筒的压力不同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C.根据图 2 可知,可燃性粉尘颗粒直径越大,爆炸威力越大 D.根据图 3 可知,降低可燃物粉尘的浓度可防止爆炸
|
15. 难度:困难 | |||||||||||||||||||
甲烷在一定量的氧气中燃烧,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表中a的值为2.6 B.X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X可能含有氢元素 D.若增加氧气量,则生成物的种类可能减少
|
16. 难度:中等 | |
能源的利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_____。 ①城镇家庭经常用罐装液化石油气作燃料,烹调食物时观察到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炭黑,需要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目的是_____。 ②各取一小匙木屑和煤粉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如图),可观察到木屑先燃烧,煤粉后燃烧。根据这一现象解释,为什么在生煤火炉时,常点燃木柴来引燃煤呢?_____。实验后同学们还发现薄铜片表面变黑了,请用化学方程式来解释这一现象_____。 (2)随着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可燃冰的开采、氢气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①我国在可燃冰试开采领域已取得重大突破。可燃冰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可燃冰属于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请写出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②氢气不便于贮存,可将其转化为固态氢化物(如氢化钙)。氢化钙(CaH2)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已知CaH2 中 Ca 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且反应物中具有还原性的物质, 发生氧化反应后,其元素化合价升高。则在该反应中,反应物_____(填名称)具有还原性。 ③人们正在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还有_____(请举一例)。
|
17. 难度:困难 | |
金属材料一直被广泛运用。请思考并回答下列有关金属的问题: (1)铁能压成铁片,是利用了铁的_____性。 (2)目前工业冶炼铝的原理是:在熔融状态下电解氧化铝,生成铝和氧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为了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小张按照下图所示步骤进行实验(药品提供如下),且每步实验均有明显现象。请将实验步骤、现象及其有关结论填写在相应的空格中。实验室可供使用的药品(金属均提前用砂纸打磨):铁丝、铜丝、银丝、硝酸亚铁溶液、硝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 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⑤_____⑥_____。 (4)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目前工业炼铁的原理是在高炉中利用炉内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将铁从铁矿石中还原出来。请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如下计算:用800t 含氧化铁 72%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含铁 90%的生铁的质量是多少?_____(写出完整计算过程)
|
18. 难度:中等 | |
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进行相关探究。 (1)从物质分类角度来看,金刚石属于单质。理由是_____。早在20 世纪 30 年代就已经有了生产人造金刚石的工厂,所用的原料是石墨,这个转化需要高温高压和催化剂。该转化属于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同学们注意到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饮料大多数都是碳酸饮料,其中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打开汽水瓶盖时,有大量气泡冒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_____。若在打开汽水瓶盖时,将一朵刚用紫色石蕊溶液浸泡过的纸花放在瓶口,可观察到纸花变成红色,写出该变化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19. 难度:中等 | ||||||||||||||||
溶液在生活、生产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1)在 20℃时,将 20g 硝酸钾固体中加入 50g 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 4.2g 硝酸钾固体未溶解。所得溶液是 20℃时硝酸钾的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_____。若想让硝酸钾固体继续溶解,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填一种)。 (2)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希望能够较快地溶解某些固体物质。以冰糖晶体溶于水为例,加热可以加快其溶解速率,根据生活经验,请再写出一种可以加快冰糖晶体在水中溶解速率的方法_____。 (3)同学们设计了图甲所示实验。当向固体X 中加入液体Y 后,氢氧化钙饱和溶液变浑浊。下列选项不符合实验要求的是_____(填字母)。
|
20. 难度:困难 | |
如图中 A~I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均由 H、O、C、Fe 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其中 B、E、H 为氧化物。A 为实验室常用的液体燃料,C 是目前年产量最高的金属,B 和 I 的组成元素相同,E 和H 的组成元素相同。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1)写出A 的化学式为_____。 (2)E→F 的转化在自然界非常普遍,该过程的名称是_____。 (3)C→D 的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请写出一个符合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写出 I→F 的化学方程式:_____。
|
21. 难度:困难 | ||||||||||
某课外小组利用H2 还原CuO 粉末的实验测定水的组成,图甲是测定装置的示意图。 (设计实验步骤) ①连接好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②装入药品,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氢气后关闭弹簧夹 ③分别称量装置C、D 的质量 ④再次打开弹簧夹,通入氢气后,加热装置C ⑤待C 中固体全部变为红色后,停止加热 ⑥继续通入氢气,待装置C 恢复至室温后,关闭弹簧夹 ⑦再次分别称量装置C、D 的质量 (完善实验设计)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为了提高实验的安全性,步骤④加热装置 C 前, 应在 E 导管口收集一试管气体后,进行如图乙所示操作,若操作过程中听到尖锐爆鸣声, 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进行实验)该小组的同学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并进行了实验数据(C 中玻璃管质量为60.0g)
(1)小组同学利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氢气,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在锌与稀硫酸反应的过程中,若夹紧弹簧夹,则A 中反应停止,其原理是_____。 (2)步骤⑥的目的是_____。 (数据处理) (1)根据上表中数据,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等于_____(使用原始数据列式,不用计算出结果)。 (拓展探究)该小组同学参考上述实验原理,模仿实验步骤,设计了如图装置(假设氢氧化钠溶液能完全吸收二氧化碳),打算测定二氧化碳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但测出的碳、氧元素的质量比总是小于 3:8,请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
|